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2.下表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 )
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B.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C.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D.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3.近代英国选拔、任用文官,特别是高级文官,提倡非专家化。考试录用制度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而不重视特殊的或者专门的技术经验和能力。这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
A.忽视专业技术专长
B.关注教育的层次高低
C.渊博的知识备受推崇
D.比较重视通才文官
4.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形容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1881年,因分官不均导致菲尔德总统被刺事件的发生。这表明( )
A.“政党分肥”影响政治稳定
B.美国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
C.恩赐官职制度已在美国泛滥
D.美国政治制度具有不稳定性
5.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终身任职,非犯大错不能解雇,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做法( )
A.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
B.确立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C.克服了两党政治的弊端
D.有效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
6.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这些规定( )
A.反映了内阁有凌驾法律的权力
B.保证了公共行政事业的稳定
C.体现了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
D.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7.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8.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这一要求促进了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文官制度的建立 D.福利国家的形成
9.近代美国在借鉴英国的基础上发展了文官制度。英国的竞争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而美国的竞争考试还将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美国的文官制度有利于( )
A.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B.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扩大政府管理的民主性 D.强化官员选拔的实用性
10.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置身于政党的纷争之外,在政治活动方面应采取克制与保留的态度,在履行职责时应考虑普遍性利益。”这一规定强调了公务员要做到( )
A.廉洁奉公 B.尽心尽职
C.政治中立 D.为民服务
11.下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看法。据表可知,两人都( )
人物 看法
罗素 反对彻底的改革,认为“现在是女王任命大臣,大臣再任命他的下属,将来则是考试委员会代替女王了”
阿伯斯 诺特 对报告中关于原有的文官选任制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伤害”
A.承认文官制度重建的紧迫性
B.强调文官制度改革破坏英国宪政基础
C.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
12.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内容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方面。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政府官吏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赃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材料二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建立于100年前的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第三,变“封闭结构”为“开放结构”,取消“六等级制”,代之以职类为基础的“三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第四,完善退休制度,严格掌握养老金的发放,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摘编自李治国、宋发清《富尔顿文官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通过对比19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选官时考试的内容,从英国侧重数学等实用知识,中国突出经书、诗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B项正确;海洋文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C项错误;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下表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 )
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B.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C.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D.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解析:A项是一战时期的特征,不是变化,故排除;一战期间文官分类按级别,而二战后文官分类是按“行政人员”“专业人员”,体现专业化管理,故B项正确;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是相同点,不是变化,故排除。
3.近代英国选拔、任用文官,特别是高级文官,提倡非专家化。考试录用制度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而不重视特殊的或者专门的技术经验和能力。这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
A.忽视专业技术专长
B.关注教育的层次高低
C.渊博的知识备受推崇
D.比较重视通才文官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非专家化”“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不重视特殊的或者专门的技术经验和能力”等信息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注重的是官员具有通才而不是重视专门的技术经验或专长,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文官考试录用制度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关注教育层次高低,只是“注重一般教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知识渊博而备受推崇的信息,排除C项。
4.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形容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1881年,因分官不均导致菲尔德总统被刺事件的发生。这表明( )
A.“政党分肥”影响政治稳定
B.美国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
C.恩赐官职制度已在美国泛滥
D.美国政治制度具有不稳定性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政党分肥制”带来了政局不稳等种种弊端,表明其影响政治稳定,A项正确;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宪法的制约,B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恩赐官职制度,C项错误;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D项错误。
5.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终身任职,非犯大错不能解雇,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做法( )
A.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
B.确立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C.克服了两党政治的弊端
D.有效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
解析:由“文官终身任职,非犯大错不能解雇,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看出美国文官不与政党牵连,具有中立性,故选B项;A项不选,题干主要讲的是美国的文官不是政府;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D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信息可以看出防止舞弊现象。
6.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这些规定( )
A.反映了内阁有凌驾法律的权力
B.保证了公共行政事业的稳定
C.体现了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
D.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解析:根据“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可得出,当时的文官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规定不够严格,说明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权力,排除A项;“保证”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些规定与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时间上来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期,是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才导致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C符合题意;传统选官制度弊端是原因但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A排除;英国政府的推动也是原因但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B排除;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确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但只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D排除。
8.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这一要求促进了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文官制度的建立 D.福利国家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故选C项。
9.近代美国在借鉴英国的基础上发展了文官制度。英国的竞争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而美国的竞争考试还将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美国的文官制度有利于( )
A.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B.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扩大政府管理的民主性 D.强化官员选拔的实用性
【解析】材料“美国的竞争考试还将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强调美国的文官选拔注重实用性,故选D项。
10.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置身于政党的纷争之外,在政治活动方面应采取克制与保留的态度,在履行职责时应考虑普遍性利益。”这一规定强调了公务员要做到( )
A.廉洁奉公 B.尽心尽职
C.政治中立 D.为民服务
【解析】材料“公务员应置身于政党的纷争之外,在政治活动方面应采取克制与保留的态度”强调公务员要做到政治中立,避免卷入政党斗争,故C项正确。
11.下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看法。据表可知,两人都( )
人物 看法
罗素 反对彻底的改革,认为“现在是女王任命大臣,大臣再任命他的下属,将来则是考试委员会代替女王了”
阿伯斯 诺特 对报告中关于原有的文官选任制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伤害”
A.承认文官制度重建的紧迫性
B.强调文官制度改革破坏英国宪政基础
C.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素反对彻底的改革,而阿伯斯诺特认为报告对原有文官选任制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责难”,由此可以看出两人都在维护原来的文官选任制度,也就否定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两人都维护原有的文官选任制度,并未承认重建文官制度的紧迫性,排除A项;两人反对文官制度改革是因为改革将会削弱贵族的地位,B、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12.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内容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方面。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是常任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政府官吏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赃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材料二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建立于100年前的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第三,变“封闭结构”为“开放结构”,取消“六等级制”,代之以职类为基础的“三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第四,完善退休制度,严格掌握养老金的发放,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摘编自李治国、宋发清《富尔顿文官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
答案:(1)背景:19世纪:历史因素: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传统文官制度的弊端;滋生贪腐和效率低下。
现实因素:经济上: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政府职能扩大;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思想上: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历史因素:原有文官制度的弊端;忽视专业人才、内部流动性差、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实因素: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一方面使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新技术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成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
政治上:政府干预扩及社会各个方面、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思想上:社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
(2)19世纪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常任、政治中立;突出通才。
20世纪特点:行政管理更专业;人才选拔更开放;突出激励机制。
取向:公平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