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割让香港岛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
2.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C.维护外商经济利益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3.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4.近代中国关税中长期维持在值百抽五水平,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的14级。这差等税率的实施( )
A.杜绝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
D.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5.1925年10月,北京、武汉等地200多个团体召开了国民关税自主运动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12月,在各界舆论压力下,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在关税特别会议上态度突然变得强硬,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基本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草案。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 )
A.北京政府外交策略得当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
D.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6.唐宋时期,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值的部分收益。在某些地区,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据此可知,租佃制( )
A.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B.强化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C.阻碍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D.刺激政府实施“一条鞭法”的制度
7.唐中期出现:“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表明当时( )
A.赋税沉重,贫富悬殊较大
B.按土地和财产征税
C.“两税法”加剧社会矛盾
D.户籍制度日趋完善
8.秦代经济比较落后的湖南西部地区,每亩田租高达1斗3升,而西汉末年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东部地区,每亩田租大约8升。据此可知( )
A.秦代徭役繁重 B.秦代土地兼并严重
C.西汉田租降低 D.西汉赋役一概折银
9.“正经界论”是要求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整理确定不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土地疆界区限,以维护土地所有权的思想主张。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815—819年),提出“定经界,核名实”,清查土地数量和贫富户口,切实按贫富差异纳税。柳宗元的举措( )
A.反映了唐初税收运行乱象 B.为租庸调制实施创造条件
C.折射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0.西周时期,从事地区间贩运贸易的主要是官贾,商货过关时,检查的重点是有无携带违禁品或是否交纳市税。《孟子·梁惠王下》载:“昔者文王之治岐也……关市讥(同‘稽’)而不征。”据此可知,当时“关”的主要职能是( )
A.稽查过往商旅 B.扩大征税范围
C.维护官商地位 D.抑制商品交换
11.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汉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才傅籍。上述措施( )
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12.为落实政府的“摊丁入亩”政策,一些地区采取通省摊丁做法,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面是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
府、直隶州 原征丁银/两 摊入丁银/两
顺天府 36 264.76 26 903.77
永平府 26 783.24 14 357.44
天津府 8 278.37 17 183.69
大名府 47 188.41 56 760.58
…… …… ……
总计 400 171.7 404 854.9
这说明( )
A.永平府地区相对地少丁多 B.大名府农民赋税负担最高
C.古代中国农业税最终废除 D.地方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各一项。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割让香港岛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
解析:《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直接导致清政府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材料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适应了英国商品输出的需要,故选D项;A项导致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无关,排除A项;战争赔款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无关,排除B项;C项反映出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无关,排除C项。
2.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C.维护外商经济利益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闭关锁国是指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而非禁止,故A项错误;材料“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表明清政府比较重视海关税收的征收,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清政府的重要财源,故B项正确;设立广州十三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非维护外商经济利益,故C项错误;广州十三行的设立是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故D项错误。
3.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关税占比不断提高,传统的封建赋税(田赋、厘金)占比变化不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D项;表格中关税占比不断提高说明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没有体现政府强化对关税的控制,排除A项;田赋占比变化不大说明农村经济没有日趋凋敝,排除B项;表格中关税占比不断提高说明民族工商业发展,排除C项。
4.近代中国关税中长期维持在值百抽五水平,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的14级。这差等税率的实施( )
A.杜绝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
D.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解析:国民政府差等税率的实施,只能减少外国的经济侵略,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差等税率的实施,税率的提高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并不是无力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人对国民政府税率改革的反应,故D项错误。
5.1925年10月,北京、武汉等地200多个团体召开了国民关税自主运动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12月,在各界舆论压力下,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在关税特别会议上态度突然变得强硬,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基本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草案。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 )
A.北京政府外交策略得当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
D.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解析:“北京、武汉等地200多个团体召开了国民关税自主运动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说明民众的爱国意识给了政府以底气,故选D项;“在各界舆论压力下,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在关税特别会议上态度突然变得强硬”这里无法体现外交策略,但可以看到民众舆论的压力,排除A项;“北京、武汉等地200多个团体召开了国民关税自主运动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这时只能说明国民的爱国热情高涨,却无法反应综合国力的增长,排除B项,“12月,在各界舆论压力下”可见起作用的是民众的爱国运动,而不是北伐的军事压力,排除C项。
6.唐宋时期,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值的部分收益。在某些地区,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据此可知,租佃制( )
A.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B.强化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C.阻碍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D.刺激政府实施“一条鞭法”的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值的部分收益”“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租佃关系的稳定,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排除B项;租佃制与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的关联,排除C项;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排除D项。
7.唐中期出现:“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表明当时( )
A.赋税沉重,贫富悬殊较大
B.按土地和财产征税
C.“两税法”加剧社会矛盾
D.户籍制度日趋完善
解析:根据“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家无置锥者,乃厚赋……”“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可知,唐朝中期农民赋税沉重,社会贫富悬殊很大,故选A项;当时唐朝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征税的主要依据是人丁,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租庸调制在唐朝中期加剧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赋税制度,而不是户籍制度,排除D项。
8.秦代经济比较落后的湖南西部地区,每亩田租高达1斗3升,而西汉末年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东部地区,每亩田租大约8升。据此可知( )
A.秦代徭役繁重 B.秦代土地兼并严重
C.西汉田租降低 D.西汉赋役一概折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代田租较高,汉代田租较低,说明西汉田租降低,故C项正确。
9.“正经界论”是要求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整理确定不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土地疆界区限,以维护土地所有权的思想主张。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815—819年),提出“定经界,核名实”,清查土地数量和贫富户口,切实按贫富差异纳税。柳宗元的举措( )
A.反映了唐初税收运行乱象 B.为租庸调制实施创造条件
C.折射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柳宗元主张“清查土地数量和贫富户口,切实按贫富差异纳税”,这一举措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故D项正确;材料所示时间已是唐朝后期,排除A项;当时唐朝已废除租庸调制,实行的是两税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
10.西周时期,从事地区间贩运贸易的主要是官贾,商货过关时,检查的重点是有无携带违禁品或是否交纳市税。《孟子·梁惠王下》载:“昔者文王之治岐也……关市讥(同‘稽’)而不征。”据此可知,当时“关”的主要职能是( )
A.稽查过往商旅 B.扩大征税范围
C.维护官商地位 D.抑制商品交换
【解析】根据材料“商货过关时,检查的重点是有无携带违禁品或是否交纳市税”“关市讥(同‘稽’)而不征”可知,当时“关”的主要职能是稽查商旅,故A项正确。
11.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汉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才傅籍。上述措施( )
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减轻徭役和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12.为落实政府的“摊丁入亩”政策,一些地区采取通省摊丁做法,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面是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
府、直隶州 原征丁银/两 摊入丁银/两
顺天府 36 264.76 26 903.77
永平府 26 783.24 14 357.44
天津府 8 278.37 17 183.69
大名府 47 188.41 56 760.58
…… …… ……
总计 400 171.7 404 854.9
这说明( )
A.永平府地区相对地少丁多 B.大名府农民赋税负担最高
C.古代中国农业税最终废除 D.地方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是将以往的人丁税摊入田亩当中,以土地作为主要的征税依据,因此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将会减少纳税额,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永平府原征丁银下降最多,表明永平府相对人多地少,才使得征税数量锐减,故A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各一项。
答案:(1)特点: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历史意义: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
(2)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追求兵农合一;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3)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得出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据材料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得出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一中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可以得出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据材料一两税法所征收的范围来看,可以得出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第(2)问,题干中要求作答关于“兵农”的改革措施,即关于农民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举出以下几个例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追求兵农合一;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第(3)问,据材料一“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以及材料二“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可知相同弊端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