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新三年级暑假讲义8 留心观察
感受细致观察,体会观察的好处
观察的方法
1.细致观察外貌
例:《搭船的鸟》中的“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它还有一 张红色的长嘴”。作者通过细致观察翠鸟的羽毛、翅膀和嘴,写出了翠鸟外貌引人注目、非常美丽的特点。
2.细致观察动作
例:《搭船的鸟》的第4自然段“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翠鸟捕食 时的动作,用“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
3.细致观察景物和场景的变化
例:“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金色的草地》)。
这段中,我从“很早”“中午”“傍晚”等 表示时间的词语,和描写草地在不同时间里变化成不同颜色的内 容,体会到作者观察了事物的变化。作者能观察到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这让我感受到作者观察的细致。
山 鹬 ①
郭 风
有一次,我搭上一条满载木柴的小船,准备到镇上去。
木船的两头都是尖的,船身狭长,我第一次坐这样的木船。木船顺着溪流行驶。溪道弯弯曲曲,水面不时出现礁石。溪水冲击着礁石,哗哗地响,溅起四散的飞沫。木船穿过溪流的礁石曲道,走得很平稳。
到了一处狭窄的地方,木船行不动了。船夫告诉我,现在必须沿着溪岸,用船缆拉着走。我只好脱下鞋涉过浅水,到岸上自己走一段路。
溪流上是一片稠密的杂木林。高大的、枝叶茂盛的樟树经过溪水的冲刷,露出盘曲的根来。枫树轻轻地掉下一些黄叶。溪岸上寂静得很。我和船夫约定,先赶到前面去等船;我踏着湿地很快地走着。
没有想到, 一只长腿子的小鸟迈开步子,在我前面迅速地跑着。它好像老早发现了我,以为我是来追它的呢!
这是一只山鹬。它的羽毛好像麻雀一般,浅褐色的背上有黑色的条纹。天生一对光溜溜的长腿子,在泥泞的地上走得很方便。它还有一个长嘴巴,能够在水里捕鱼。
它向前拼命跑着,最后钻进香蒲那浓密的叶丛里。
我重新上船时,回头望着那一大丛香蒲,隐约看见湿地上,山鹬又自由自在地走着,准备扑进水里去捉鱼。
(选自《搭船的鸟》,长江文艺出版社,有改动)
注释:①山鹬(yù): 一种常栖息在阴湿森林、草原或其他低湿地区的鸟类。
1. 整体感知 读文章,想想作者对哪些场景和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完成框图。
(3分)
2.阅读第5~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获取信息 在一次乘船之旅中,作者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山鹬。山鹬是什
么样子的呢 请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分)
(2)获取信息 在对山鹬的描写中,作者抓住山鹬的 、 、
三个部分的特点,刻画出了它的模样。(3分)
(3)整体感知 阅读第7自然段,通过“钻”这个字,我仿佛看到了
的场景 的情景。(3分)
3.形成解释 作者为什么能够发现山鹬并将它的模样描绘出来 (2分)( )
A.作者喜爱山鹬。 B.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C.山鹬在作者面前停下了。 D.作者钻进了香蒲叶丛里。
4. 创意运用 进行观察实践,记录观察所得。(3分)
你观察过什么小动物呢 请尝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
答案
1.① 木 船 在 溪 道 上 行 驶 ②4 ③外形
2.(1)它的羽毛好像麻雀一般,浅褐色
的背上有黑色的条纹。天生一对光溜溜的长腿子,在泥泞的地上走得 很方便。它还有一个长嘴巴,能够在水里捕鱼。
(2)羽 毛 腿 嘴 巴 (3)山鹬在遇到人时快速逃跑并躲藏到香蒲叶丛中
3.B
4.(示例)我观察过小麻雀。每 当我出门上学时,我都会在院子里 看到几只小麻雀。它们头顶和颈部 为栗褐色,背面为褐色,杂有黑褐色 斑点,走起路来一跳一跳的。当我 想靠近的时候,它们就张开翅膀飞走了。
我爱大海
我爱大海。我曾在一座岛上,紧挨茫茫大海住了一个星期,和大海朝夕相处,总算对大海有了一些了解。
清晨,海是雾蒙蒙的灰色,天也是灰色的,海天一色,仿佛一个巨大的灰 色幕布笼罩着陆地。海上风平浪静,连海涛声也格外地轻,好像大海刚刚睡 醒。太阳开始升起,但明月仍然高悬。天空变成淡蓝色,海也变成浅蓝色, 两种颜色的细微差别使天海之间出现了一道分界线。早晨的海是沉静的海,显示了海的博大胸怀。每个在海中航行的人都充满了希望。
上午的海色彩丰富,而且变幻无穷,这变化完全取决于云。无云处的大 海在阳光照耀下是雪白的,薄云之下的大海发青,白云之下的大海发绿,灰 云之下的大海发蓝,乌云之下的大海发灰,浓云之下的大海发黑。随着云的 颜色和云层位置的变化,海面的各个区域也变换着颜色,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调色板,由计算机控制着配色。上午的海涛声明显增大,好像海在做 健身运动,也像海在召唤游动的鱼群。上午的海是变幻的海,显示了海的生机。这时在海上航行真是一种享受,航行的人一定会个个热爱海洋。
傍晚的海,在如山的白云下,远处看是蓝色,近处看是灰色,风平浪静。落日的余晖射入云层,随着太阳的下落,云层在金光照耀下由橙色逐渐变 黑,好像一座座黑山,无云处好像山间的峡谷。我想当年远航探险的人,大概很容易把这些如山似岸的乌云当成陆地,为自己又发现了新岛屿或新陆地而欢呼雀跃,结果是一场空欢喜。那种失望,恐怕不在海边久住的人是难以想象的。这时的海是凄凉的海,会引出航海者孤寂的情感。
我爱海,爱海的浩瀚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
1.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5分)
文章共有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以“ ”开头,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第2~4自然段进行分述,描写了
的不同景象;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内容相呼应,再次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 之情。
2. 创意运用 阅读第2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2分)
3. 获取信息 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之细致,并将序号填到恰当的位置。(5分)
4. 创意运用 一起来交流。(2分)
5. 创意运用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 哪些事物的变化 请选出一个事物,用几句话把你观察到的变化写下来。
(3分)
走路的奥秘
吃过午饭,我和小伙伴们蹲在树旁看着一队蚂蚁爬上爬下。突然,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闪过: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呢?它们可是有六条腿的哟。
我刚把问题提出来,小伙伴们便嚷嚷开了。
萍萍说:“先走左边的三条腿,再走右边的三条腿呗。"
小民说:“才不是呢。应该是按腿的顺序,一对一对地走。”
……
大伙儿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第二天,我们捉来一只蚂蚁,把它放在白纸上。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瞪大眼睛盯着它。
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个究竟。怎么办呢?不知谁嘟囔了一句:“唉,要是有脚印就好了。"这句话提醒了我,我找来了红墨水,捉起蚂蚁蘸上红墨水,然后把它放回到白纸上。蚂蚁在纸上逃窜,可是,除了两道红线,看不出有什么脚印。我们面面相觑(qù),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法子。
看,脚印不知是谁惊喜地大叫了一声顺着他的指点,我们终于发现了几个模糊的小红印。有个同学拿来了放大镜,在放大镜下, 我们看到那些小红印呈“品”字形排列。原来,这只蚂蚁走路时,身体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脚架"。
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蚂蚁走路的奥秘。
1.如果萍萍的说法正确,“我们”观察到的脚印应该是( ) ;如果小民的说法正确,“我们"观察到的脚印应该是( ) ;但最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脚印是( )。
A. _ B. _ C.
2.根据文中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蚂蚁是怎样走路的?请用“ " 在文中画出来。
4.你观察过哪种动物活动时的样子?它是怎么活动的?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1. B C A
2. 给蚂蚁蘸上红墨水 发现脚印呈“品”字形排列
3. 蚂蚁走路时,身体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 仿佛一个“三脚架”。
4. 示例:我观察过小白鸽活动时的样子。小白鸽整理羽毛的时候,
先把脖子歪过去,用尖嘴当梳子,在背上东啄啄、西啄啄。接着,它 把头埋进翅膀里,梳理下面的羽毛。然后,它又把头低下去,啄几下 肚子底下的羽毛。最后,它要整理头上的羽毛了,这是它做得最不认 真的工作。只见它把头低下来,仅用一只爪子在头上挠两下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