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4 11:2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编定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聚焦新历史教育的问题。在实际的授课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并非平均用力,本节课教师意图在抓住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再现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变革决心(商鞅变法)和拓荒精神(都江堰),提升 “家国情怀”落实的层次。本课以“秦国之困”,再现战国时代的风云变化和商鞅变法的背景;“秦国之变”突出秦孝公抓住时代变革的契机,重用商鞅,再现“老秦人”的破旧立新的改革史;“秦国沃野”再现“改造自然”的拓荒史和奋斗史;“秦国逐梦”再现秦国上下一心,“一统天下”的抱负和理想。本节课期望通过展现“赳赳老秦人”的坚韧挺拔的形象和敢于创新的品质,以期望达到读史明志,激发学生触及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志在统一天下”的精神内核。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单元的主题是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节课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把兼并战争、商鞅变法、都江堰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古看今,把无形的精神财富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对秦国崛起的崇敬。(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历史的认知比较感性,拥有对新知识的探究热情。但是,他们对“兼并战争”、“生产力”、“地主阶级”、 “改革”、“县制”、“度量衡”等一些概念缺乏基本认知。课外知识储备欠缺,理解能力不强。这将成为组织课堂、推进课堂进度、达成预设目标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目标关键词:战国七雄、社会变化、商鞅变法、都江堰关键问题:“秦”如何从西部边陲小国成为傲视东方的雄邦,进而一统天下。核心概念:社会变化;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理位置,感受风云激荡中秦人的“创业艰难”。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二)难点:商鞅变法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其中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较多使用。教学相长,学生主要使用合作探究法和自主学习法。
板书设计 第7课 大秦崛起
一、秦国之困:1.战国七雄 2.社会变化二、秦国之变:1.人物 2.目的 3.内容 4.成效三、秦国沃野:1.地点 2.人物 3.构成 4.功能 5.作用四、逐梦秦国:天下归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注意事项
导入新课(2分钟) 神秘的地下军阵,印证了一支神秘的黑色军团的存在。古籍上,称之他们为“虎狼之师”他们旗帜是“秦”讲述“秦”的由来突出“秦”的出身不高贵、被歧视,但秦人很励志。【呈现课题】 大秦崛起 激发学生兴趣;避免无效设问;
一、秦国之困(8分钟) 【明确学习任务】展现课标、核心历史概念、点出主题。 集体诵读课标 注意时空观念的呈现;不要在一些概念上停留太多时间;不要把语言太多情景化,节省时间。注意预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抓住“主题”是突出秦国崛起所处的时代,
【指导学生】阅读“战国七雄”,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设问】①什么是战国?《战国形式图》②秦国的地理位置不优越的表现?③危机四伏的时代,一切都在改变,战国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①《战国策》、战争不断②观察《战国形势图》得出被东方魏国、楚国挤压(地不利)③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各国竞相变法
【观看视频】《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 感受秦国全民皆兵,但实力衰弱。体会秦国落后的悲壮
二.秦国之变(15分钟) 【过渡】古语说“穷则思变”,苦难的秦人渴望改变落后实现强大。 注意训练研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既要说清楚概念,也不要拖泥带水注意语言精练,精减时间
【指导学生】阅读“商鞅变法”,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设问】①改革的全面性和彻底性分别是怎么体现的?②影响改革成败的要素有哪些? ①分析《商鞅变法内容表》全面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彻底性:“破旧立新”②潮流、支持、实权、勇气
三.秦国沃野(10分钟) 【过渡】商鞅变法,最能直接实现富国强兵的方式,就是奖励耕战,所以秦人一边积极开拓疆域,另一边还在积极的建设开辟新的沃土。今天,四川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其实起初的这一平原地带“洪水”和“干旱”时有发生,交替而来。秦人用一个水利工程结束了“水旱由天”的历史 既要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要激发学生对都江堰“造福千秋、泽被中华”的感恩之情。
【指导学生】阅读“都江堰”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 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设问】秦国人民如何改造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都江堰的构造,是如何体现秦人在开拓沃野中充满智慧? 宝瓶口;鱼嘴;飞沙堰。
【史料研读】一则从对成都平原影响的角度;一则从加速秦国统一中国的角度分析 读出都江堰的功能和作用
【升华】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江堰”与“抗日战争” 都江堰在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逐梦秦国(5分钟) 经历秦孝公时代的黑色裂变,一代代老秦人在“耕战”中逐梦,一代代秦国国君在朝堂上逐梦,一批批东方士子来到秦国逐梦……有个梦,秦人追逐了五百年,这个梦,天下百姓也期待了五百年,是怎样伟大的梦想,值得用五百年来追逐? 学生诵读 通过小结,让学生借古看今,把有形的宝藏与无形的精神相结合,培养家国情怀。
五、结语任务(5分钟) 【课堂小结】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周王室的分封制彻底瓦解、诸侯不满足于争当霸主,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为了富国强兵,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支持下,各诸侯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商鞅变法通过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特权、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秦国注重农业水利设施的修建,都江堰工程是典型代表。 诵读 怎样做到【升华·家国情怀】的实现?如何激发学生对“创业艰辛”的体会?如何拉近“尘封历史”与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之间的联系?
黑色军团,早已尘封,但“赳赳老秦人”的故事,依然还在续写。今天,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新时代的“秦人”需要在老秦人的故事里汲取什么品质? 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 积极开拓 契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