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追求和维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都是基于西汉的社会和国家状况的,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要不受边疆袭扰、开疆拓土,那么他必定要解决国家用人问题,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和休养生息政策在带来社会复苏、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诸侯王国和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的问题,社会秩序混乱,国家统治被威胁,人才也受到地方的辖治,思想也没有一个核心的体系,国家想打仗拿不出钱财,因此急需汉武帝采取措施来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除了将诸侯王国势力变小外,也为汉武帝招揽了一大批侯国的拥戴者,再推行察举制,人才向国家滚滚而来,慢慢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就有人可用,西汉国力也走向强盛。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包括“‘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和“北击匈奴”四个子目的内容,第一个子目“推恩令”的实施,意在让初中学生认识其内在含义和推行效果并拓展地方豪强问题的解决措施——刺史制度;第二个子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主要强调其核心“忠君守礼”,并拓展一点“君权神授”,适当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从而知道其成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第三个子目“盐铁专卖”,能够知道经济问题和对应的经济措施即可,重点了解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币五铢钱和盐铁官营、专卖;第四子目“北击匈奴”,学生了解边疆情况和卫青、霍去病两位名将。 四个子目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推恩令”的实施除了将诸侯王国势力变小外,也为汉武帝招揽了一大批侯国的拥戴者,再推行察举制,人才向国家滚滚而来,慢慢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就有人可用,西汉国力也走向强盛。
学情分析: 已知:本课授课对象为清镇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的初一学生。由于小学并未开设历史课程,因此大部分初一学生会对历史产生新奇和疑惑;再者,通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对历史学习有初步的认识,对西汉初期前的中国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知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社会特征,能初步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概括统一措施,对大一统概念有初步了解。 能知:通过学生在历史课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可以知晓学生易打瞌睡和走神,学习方法也较为单一,基本以老师讲述为主,学生主体性缺乏。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每节课仅能容纳三则史料以内。在辨别、提取和归纳知识点方面也仍需教师引导。 想知:对于本课教学,学生主要表达了以下期待:了解知识,增强趣味性和交流互动。 未知: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学生表示不知道有哪些措施和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金缕玉衣》、《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地方豪强材料以及《七国之乱形势》的分析,知道“推恩令”的实施背景以及运行路径。 2.通过绘制“推恩令”背景下诸侯王国封地的变化,讲述其巧妙之处和带来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出汉武帝削爵、夺地和除国等措施,自然而然由王国问题引接下一个地方豪强问题。 3.通过史料分析,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全面客观地分析政治、思想等方面背景。 4.通过播放董仲舒给汉武帝提的建议视频,知道“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和明确其含义以及核心,通过对比了解其与秦始皇在思想上的不同措施及作用。 5.通过表格对比经济上的问题和措施以及秦始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经济上面临的问题和措施,对比秦汉更好理解西汉国力强盛的原因。 6.通过地图和材料,知道军事上的措施,明确汉武帝时期疆域的扩展;认识追求和维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的实施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难点: 知道西汉国力强盛的原因以及“大一统”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过程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3分钟) 师:上课,同学们好!当代文化中常常提到的“汉人” “汉族” “汉语” “汉字”,都以“汉”为指代符号,外国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学问,也称作“汉学”。这些都是汉文明的影响所致,汉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代名词。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王朝——汉朝,在汉高祖刘邦以及后面继任者共同的努力之下,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无为”方针已渐不适用,同时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为“有为”提供了可能。本节课我们将走进汉文明的源头:一位十六岁少年天子与朝臣“有为”的故事——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何为“大一统”呢?请在学习本节课后,我们一起解答。那么汉武帝为何要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如何来巩固大一统王朝?我们将课本翻到57页,一起学习第12课。 生:观看时间轴,思考“大一统”概念,带着两个问题进入新课学习,翻到教材57页。 1.以平时随处可见的冠以“汉”字的词语引入汉文明。 2.以时间轴回顾第11课所学,自然而然引入本课学习,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2、新课讲授(35分钟) 一、“推恩令”的实施 师:请根据教材57页结合图片、材料思考汉武帝在政治上所面临的问题。 金缕玉衣是汉代最高规格的丧葬殓服,却出现在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说明诸侯王想要“拟同皇帝”。 在《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谁的力量更加强大,这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有什么问题——诸侯王国势力强大。 再从材料一当中我们可知地方上豪强势力强大。 面对棘手的诸侯王国问题,汉武帝的父亲景帝在即位之初,就下诏削夺吴、楚等王国的封地,结果吴王联合六国,发起一场叛乱。虽然景帝用三个月平定叛乱,加强手中权力。但并没有彻底解决。汉武帝又该怎么做呢? 主父偃向这位年轻的皇帝,提出了“推恩”的建议,汉武帝采纳并实施“推恩令”,何为“推恩令”呢?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推恩令”之下,除了原先的王国,在王国土地上多了许多侯国。 【学生活动】那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一个诸侯王,他有四个儿子,在“推恩令”实施的背景之下,他的封地会有什么变化呢?其他同学在纸上画一下,标注一下。 通过绘制我们可以看到王国封地越来越小,侯国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的现象。“推恩令”相较于景帝“削藩”有何妙处呢?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那么“诸侯王国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汉武帝又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呢? 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通过各种各样的借口,汉武帝削爵、夺地甚至除国,所带来的效果是诸侯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针对地方豪强问题,汉武帝又是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请大家阅读58页第一个相关史事部分作答。大家一起回答老师,汉武帝采取的是——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派刺史监察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所带来的效果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政治上诸侯豪强势力强大,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以至于出现“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的现象。朝廷不能建立巩固统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吏和百姓无所遵从。并且诸侯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政策。这些问题是因为思想上缺乏核心体系。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后,回答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确含义:罢黜:贬低并排斥(不是禁绝);百家:儒家以外的学说;尊崇:尊敬推崇;儒术:“新儒学”。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注重强调了大一统,君权神授和忠君守礼的思想。将君主权力神圣化。为配合这一建议的开展,汉武帝实行了哪些主要措施呢?1.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2.兴办太学,将《诗》《书》《礼》《易》《春秋》列为教材;3.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权机构。这些举措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下面请大家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秦始皇以暴力手段坑杀评议朝政的儒生,激化社会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入仕利禄引诱儒学人才成为王朝拥护者,巩固大一统王朝。 三、盐铁专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请各位同学按小组阅读教材59页自主学习完成表格,123组找出问题,456组找出具体措施。 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所带来的作用是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其他政策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北击匈奴 在军事方面汉武帝又有哪些困扰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图片,思考一下作答。 匈奴袭扰边疆不安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逐步进入鼎盛时期,胸怀大略的汉武帝不再甘于对匈奴低声下气,开始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反击匈奴。 【小组合作】秦始皇与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影响: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各方面的高度集中。 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教材举手回答 生:诸侯封国力量强大 学生勾画主父偃 两位学生上黑板绘制,其他同学纸上绘制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刺史制度 观看视频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跟着老师思路回答 学生分组合作,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通过图片、材料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史料实证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行绘制“推恩令”实施情况,了解到王国封地越来越小,侯国数量越来越多。明白“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通过视频直观展现“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学生小组讨论,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
3、课堂总结(5分钟) 中华文化有追求大一统的传统,大一统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家国命运的思考: “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描绘的理想图画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孙中山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 追求和维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台湾问题) 学生记录
4、布置作业(2分钟) 作业一: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作业二: 简单评价汉武帝。 作业一评分标准: 层次1:列出一个要点(2分); 层次2:列出两个要点(2分)。 作业二评分标准: ①观点:简洁明确(2分) ②叙述:层次1能列举本课所学内容(2分);层次2能简要论述史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逻辑清晰(2分) ③结论:结合自身叙述作出评价。(2分)。 学生记录作业 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板书: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 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经济——盐铁专卖+发展农业 军事——北击匈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字母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梳理得很清晰,板块倒是非常清晰,按照常规得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四大板块,学生易于跟着课本走,但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逻辑关系没搞懂。 本节课在军事方面所设计内容太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诗词歌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培养历史学习兴趣。 课堂总结部分太为生硬,不够流畅自然,也不能带动学生,但统一这个点能带动学生思考我们国家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