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科学实践:1.利用皮筋的弹性形变测量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大小
2.能够运用间接测量的科学方法对浮力的测量进行分析
科学概念:1.说出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科学态度: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本课作为《沉浮》单元的第5课,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进行了前测,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测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八一学校五年级一个班级(30人)进行了测试。测试围绕上学期运动单元实验活动,对重力、摩擦力的基本认识、二力平衡的前概念以及浮力前概念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由于重力、摩擦力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对力的方向、施力者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重力不同于摩擦力,是间接作用物体,并且学生对二力平衡没有知识铺垫,所以在分析测量方法时,学生不能将拉力等同于的重力。有8名学生初步具有了二力平衡的前概念,所以能够初步解释拉力等于摩擦力。而对于浮力的认识,虽然学生能够说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在随后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浮力的方向认识的水平是基于事实性的描述,不能从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测量浮力的方法更是没有头绪。
3重点难点
重点:使用铁架和皮筋测量泡沫块浸入水中的浮力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聚焦话题
1.(漂在水上的泡沫塑料)谈话:这是刚刚发现的泰坦尼克号,你看,它在水面上浮着呢。咱们往上面加重物,你看,它还浮着呢,没沉。那你说说苹果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推测,教师演示
2.提问:苹果和泡沫块被谁托起来的?
我们把水托起苹果泡沫的力叫浮力(板书)
学生讨论聚焦话题,教师板书课题。
3.提问:在这块泡沫上除了有浮力,还有什么力影响它?请你画出来
活动2【讲授】探索与调查
(一)感知浮力3’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感受到浮力,但是却没有注意体会,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体会,更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通过学生用手按压感知浮力的活动,让学生从触觉上对浮力的方向、大小有一个体验,并初步渗透转化法的科学思想即对不易测量的物理量用易测量的物理量来测量。
1.提问:怎么能知道到泡沫块受到了浮力?
组织学生用手感知水的浮力
2.描述对浮力的感受(手感觉到有一个向上的力)怎么感觉到有一个向上的力?
小结:我们用一个向下的力感受到浮力方向是向上的(或者说与浮力反向相反的力感受到浮力)(板书)
(二)认识浮力10’
【设计意图】通过对漂浮物体的受力分析,了解学生对力的大小、方向、二力平衡的前概念,并通过自制学具使学生通过简单操作,将不可视的力可视化,为学生初步理解二力平衡搭建脚手架,为下一步探究浮力大小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提供脚手架。
1. 提问:浮力的方向是向上,你能看到吗?
2. (出示实验材料)介绍材料和组装方法(将组装好的材料放入水中,用手轻轻将泡沫块压入水中,慢慢松开手)
提问:预测看到什么现象就能说明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思考、讨论、交流
3. 分组实验
4. 交流分析:皮筋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什么?皮筋的变化是谁造成的?
学生讨论、交流
5. 小结:(对照受力分析图)浮力是向上的,但我们是用向下压、向下拉的方法间接感受、看到了浮力方向,看来浮力和重力一样,也是有方向的。板书:方向(都不能直接测量,利用别的方法间接测量的)意识到无法直接测量,利用间接方法去测量
(三)测量浮力15’
【设计意图】学具利用皮筋的弹性形变的方向为学生证明浮力方向提供了证据,本环节既是上一环节的延续也是对学具功能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学生继续利用皮筋的弹性形变,通过弹性形变的大小判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同时通过ipad将各组测量照片进行展示,发现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小与浮力的关系顺利过渡。至此,学生对浮力的认识经历了直觉——触觉——视觉——工具测量的发展过程,这也就是概念的发展过程。而对实验方法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间接测量对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进行测量。
1.提问:我们用一个向下的力看到浮力的方向,泡沫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我们怎么知道?
2.(出示实验材料)这个材料能帮我们吗?你怎么做?
学生小组讨论
3.交流实验方法及理由(主要问题:为什么要把泡沫块往水下拉动?拉下多少?通过什么判断浮力大小? )
梳理实验步骤:
组装材料、测量皮筋初始长度、画测量线用铁架把泡沫块往水中拉到测量线与水面平行的位置测量皮筋伸长后的长度并记录
介绍实验注意事项(ppt)
向下拉动过程中铁架保持竖直和稳定
到达预定位置后测量皮筋长度,铁架保持稳定不动
测量完皮筋长度后,将数据输机后取回表格,收拾实验材料
4. 分组实验(用ipad拍下各组泡沫块的水位)
5.数据输机
活动3【讲授】回顾与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将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与皮筋的长度建立了联系,再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皮筋的弹性形变特点,将皮筋的长度与浮力大小建立联系,层层类比,推理出结论。
1.谈话: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皮筋长度变化说明什么?
2.总结规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皮筋长度不同,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3. 谈话:(出示视频)向下拉动泡沫,拉力的方向是什么?泡沫块受到的向下的力除了拉力还有什么?(当泡沫块在某一个位置静止的时候,这两个力和浮力大小和方向怎样?)还有它自身的重力,所以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拉力。
4.提问:回忆我们今天认识浮力的实验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ppt)
为什么都要用一个与浮力相反的力?
小结:我们是通过间接测量拉力知道泡沫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类似的方法你还记得有哪些?
活动4【测试】拓展与延伸
【设计意图】再次引发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小高潮。
出示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和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分析拉力为何等于摩擦力
2.提问:在科学研究中还有哪些利用了间接测量的方法?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