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浮力》一课在在教材中处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5课,前面第一至第三课的知识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陈腐与什么因素有关》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两课中,学生对沉浮与物体的重量、体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小的实验演示开始, 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并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浮力的大小与其他的因素有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力的来源
课堂导入:地球的内核的熔浆缓慢流动的同时产生磁场,磁场产生万有引力(重力)
活动2【导入】二、导入课题
[演示实验1]
用弹簧测力计吊着橡皮泥,手轻轻托着橡皮泥,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的原因?
[演示实验2]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橡皮泥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动3【讲授】三、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 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活动4【活动】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出示示意图,问:这样的方法能测试出浮力吗?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5【活动】五、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 ()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5、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力等于重力 悬浮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