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诗歌精讲精练册】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诗歌精讲精练册】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4 12:0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雁门太守行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的一生
出身宗室少年天才 790年出生于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
796年,七岁时,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804年,与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仕途不顺英年早逝 807年,赴长安应进士举。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韩愈为其辩解无果,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811年,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任奉礼郎,从九品。
814年,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
816年,告病到洛阳休养,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门太守行
[唐]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赏析】
诗句 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景与叙事相结合
内容理解 用“黑云压城”和“甲光向日”描写敌军攻城气势,渲染战前氛围的紧张。
手法 比喻,把敌军攻城气势比作“黑云压城”。
炼字 “压”字,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开”字,形象地展示了守城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
内容理解 选取“角声”、“秋色”等意象,点明时令,勾画出交战场面。
炼字 “凝”字形象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成河、凝成紫色的情景,烘托出战斗的惨烈。
手法 视听结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和叙事相结合
内容理解 选取“易水”“霜”等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援军乘夜迫近敌军的情景,构成凝重悲壮的意境。
炼字 “卷”字写出了将士们乘夜偃旗息鼓的奔袭之状,表现了他们的英勇果敢。
手法 用典:“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既点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
抒发情感 赞美将士们的英勇果敢、豪情壮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达方式 抒情
内容理解 抒发战士们的报国之志。
手法 用典:引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将士们边防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朝廷。
抒发情感 赞颂了将士们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忘身报国的坚定决心。
【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表现了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1.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下列对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记写战事,表达了将士报效朝廷的忠心。以表浓重颜色的词语写战争场景是本诗的突出特色。
B.前两句既是写景也是记事,句中的“压”“摧”二字写出了敌军气势之盛, “开”字表现了守城将士的雄姿。
C.“角声”“秋色”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了战争的气氛, “燕脂”是指塞上的泥土在夜色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壮美。
D.“易水”运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烘托了战争的悲壮,表现了将士们舍身报国的豪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赏斑斓之色】阅读本诗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请你也简要分享。
小秦:阅读本诗时,可以充分感受到李贺诗歌“五色炫耀,光夺眼目”的魅力。我们可勾画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再分享阅读体会。
萌萌:这个方法不错,我来试一试:我从“黑”中读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而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紧张压抑的气氛。
你: 。
3.【聆同道之音】在讨论交流时,晓盈展示了以下四幅临摹的书法作品,你认为哪幅作品可与本诗共同编入校刊“同道之音”栏目?请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可从诗歌情感和书体特点的角度思考)
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会选 作品,因为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诗歌首联作者仅用一个“ ”字,便把守军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 的战争形势。
5.班级举行爱国诗句推荐活动,你会推荐本诗中哪两句?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紫荆关①
(明)尹耕
汉家锁钥惟玄塞②,隘地旌旗见紫荆。斥堠③直通沙碛④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谁识庙堂⑤柔远意,戟门⑥烟雨试春耕。
【注】①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紫荆岭上,明代时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②玄塞:长城之别称。③斥堠:侦察之意,诗中指侦察兵。④沙碛:沙漠。⑤庙堂:指朝廷。⑥戟门:原指权贵的官邸,诗中代指军营。
6.两首诗歌的划线句都用“云”和“城楼”的意象描写了关塞场景。仿照下面的示例,为乙诗的划线句写一句评语。
示例:甲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7.甲、乙两首诗的尾联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有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暗指战场血迹。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壮美”;
故选C。
2.示例:我从“燕脂”“夜紫”中读出了战场上浸满将士们的鲜血,参战将士死伤惨重,战场笼罩着悲壮凄惨的氛围 3. 示例一:甲楷书棱角分明、坚韧有力,内容与书法均展现了诗人正直忠诚、舍生取义的报国之心。这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情感一致。 示例二:乙草书狂放不拘、飞扬飘逸,展现了诗句中所体现的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赤诚的爱国热情。不论是书法字体,还是诗句情感,均与《雁门太守行》表达的情感一致。
【解析】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开放类试题,从诗中找出一句包含色彩的诗句,然后结合诗意赏析表达效果即可。
如,“甲光向日金鳞开”意为: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由此可拟写为:我从“金”中读出了我军整装披甲、斗志昂扬的英姿,感受到他们泰然不惧的英雄气概。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本诗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应从书体特点和诗歌情感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甲是楷书,字体端正,棱角分明,苍劲有力,可为楷模。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作者以死报国的壮志。无论是书体特点还是诗句内容都与本诗表现的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感情一致。
乙是草书,飞扬豪迈,肆意挥洒。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边塞斗士们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与豪迈激情。无论是书体特点还是诗句内容都与本诗表现的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感情一致。
丙是行书,行云流水,字体舒展,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作者的孤寂与怀才不遇之感,与本诗的感情不一致。
丁为篆书,字体圆转,古朴苍劲,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诗句感情虽然与本诗一致,但篆书不能体现出本诗表现的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感情。
4. 压/摧 艰难/残酷/紧张 5.示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解析】4.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根据题干中“把守军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以推测,应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中一个字。“黑云压城城欲摧”表现了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压倒城墙的态势。用“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所以“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来势汹汹,表现出敌军众多,这场战争的惨烈。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霜重鼓寒”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战争形势的艰难(残酷/紧张)。
5.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其中“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运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浴血奋战、报效朝廷的决心。这两句诗,报答忠君爱国的思想,符合“爱国”的主题,可以推荐。
6.乙诗“戍楼高并朔云平”用一个“平”字写出了紫荆关戍楼巍然耸立、高插云天的景象,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突出了紫荆关的高大雄伟、军事上的重要地位都可以。) 7.示例:甲诗尾联直抒胸臆(或答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抒发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乙诗通过对军营中“烟雨试春耕”的场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喜悦
【解析】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戍楼高并朔云平”意为:戍楼高耸,与天上的云齐平。“平”是齐平之意。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紫荆关戍楼高耸入云阔大景象。既表现了紫荆关的高大雄伟,也点明了紫荆关军事要地的战略地位,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
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这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乙诗尾联中的“戟门烟雨试春耕”一扫前朝关隘的兵战之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烟雨春耕图。朝廷如今采取了安抚怀柔的政策,紫荆关附近已是一派和平景象。从“斥堠直通沙碛外”到“戟门烟雨试春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此人们可辟战场为良田,化干戈为玉帛了。这首诗由历史写到现实,从战争写到和平,通过紫荆关的今昔对比,赞颂了朝廷的怀柔政策,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心愿。这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