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虞美人》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虞美人》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7 15:08:11

文档简介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一词篇幅短小,仅有八句话,但却蕴涵了丰富而深广的情感!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最终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蓄势而发,如一江春水,毫无节制,盘旋往复,波澜起伏,不顾一切,奔腾而下,一泻千里,而又深广无尽,令人无法不扼腕而叹。
本课内容很丰富,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诗歌教学的鉴赏要求,我从两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做到知人论世;
2、品评鉴赏诗词,学习词中对比、比喻的表达技巧,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我想在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交流心得,获得新的认识。
2、学法上采取问题导引、合作探究的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究,在探究文章的意境、语言和情感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
四、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导入------品味鉴赏-------总结-------拓展
为了先声夺人,打动学生,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先来听《虞美人》的朗读。
创设导入情景:
大家都听的很投入,有很多同学都不自觉地跟着背了起来,通过听朗读,同学们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同学们齐声答。愁。对,是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愁呢?同学们都会回答“有”,那是什么样的愁呢?请四个同学回答。预设学生回答,无非是学习压力、同学关系、想家等关乎日常生活的,所以设置导语。同学们的愁都是些无关痛痒的闲愁,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在公元978年的七夕之夜,有一位男人在他42岁生日时却抒发了不一样的忧愁,那这个男人是谁呢?大家读大屏幕上的一段文字,判断文中的 “他”是谁?同学们会很容易的判断出是李煜。我们知道,李煜是南唐后主,但这是一位很悲催的君主,更悲催的是他还很懂艺术,情感特别真实细腻,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形容他的:“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今天就学习李煜的绝笔之作《虞美人》。
介绍学习目标。
新课第一步介绍作者,知人论世。李煜的一生,传奇而浪漫,大起而大落。我设想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把握他的生活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所带给他的词作内容和和风格的影响。
主体部分是品味鉴赏: 我安排了这样的四个环节:读——品——评——仿
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活动,我们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通过三者的对话,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
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齐声读,学生单独读,个别展示读。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有琅琅的书声,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可以唤起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品:品味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采用设问导思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力求随着文章脉络的展开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
我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早地结束呢?
明确:何为春花?何为秋月?一到春天,喧鸟鸣春洲,杂英满芳甸,可见春天的花开得是最多的,也是最美的。一到秋天,秋风清,秋月明,可见秋天的月亮是明朗的,同时,秋天的月亮也是预示着团圆的,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国全家团圆的传统节日。由此可知,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一般文人雅士对待春花秋月的态度是喜欢欣赏,赏花赏月,饮酒诵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然而同为文人雅士的李煜对他们的态度是“何时了”,希望它们快快结束。这是因为,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勾起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自己以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而现在却是阶下囚,身份地位的变化让自己不堪忍受,看到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心情不爽,所以希望快结束。
2、紧承下一个问题,引出“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可能指什么?
明确:往事可能是指以前的帝王生活,声色犬马,后宫佳丽,至高无上的威严等。在此处给学生补充李煜以前的帝王生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位后,“性骄侈,喜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由前两个问题让学生总结出此处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让学生明确对比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一方,强调自己现实的残酷,抒发作者无限的愁苦。
3、学生在下边自己重读词的前六句,找一找还有哪些对比?
明确:小楼又东风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的对比。
总结词的前六句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作者在这前六句中是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自然景物的永恒与人事的改变这三组对比融合在一起,将自己蕴藏于胸中的无限愁苦曲折有致地抒发了出来,凝结成了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评:品评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组间合作探究。
明确:鉴赏此句要从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作者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春水,抓住了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的质感;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的动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无限愁苦。
总结,我们看到不管前六句对比手法的运用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还是最后一句的直抒胸臆,都是紧紧围绕愁这个词眼。
仿:设置一个开放性题目:请你尝试用对比或比喻手法描写一下你的“愁”。
先自己写,然后小组间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人来展示。
最后,展示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关于愁的名句。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诗人往往能巧妙地化虚为实,把原来只可意会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描摹愁的质感、形态(以水喻愁、以山喻愁、以草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的《清平乐》 (2) 描摹愁的长度(夸张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3) 描摹愁之广度(博喻手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 描写愁之重量。 ??只恐双溪酢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董解元 (5) 描摹愁之动作。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煜的《虞美人》,体会了词人的无限愁苦。
作业:收集李煜亡国后的相关诗词,在班内交流。
评测练习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阅读李煜的词《相见欢》,完成题目: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
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
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
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 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③此词最后一句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
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一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
课件24张PPT。 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用一个字来回答。 愁
975年,宋兵攻克金陵,他 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2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他 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绝笔之作。
李煜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
1、品读诗词,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做到知人论世;
2、学习诗词中对比、比喻的表达技巧,提高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 习 目 标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961年继位,世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文、诗、词样样精通。他的词为“五代之冠”。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风格柔靡。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极富感染力,成就很高。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正是这美好的事物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美好往事的回忆,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徒增无限伤悲。 因此,这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合作探究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可能指什么?合作探究知识链接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位后,“性骄侈,喜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可能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思故国家园,自己的亲人及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合作探究 词的前六句运用了哪些对比? 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合作探究 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春水汪洋恣肆
一泻千里 长流不断
无穷无尽 比喻动感质感请你尝试用对比或比喻手法描写一下你的“愁”。小试牛刀?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诗人往往能巧妙地化虚为实,把原来只可意会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描摹愁的质感、形态(以水喻愁、以山喻愁、以草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的《清平乐》 (2) 描摹愁的长度(夸张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3) 描摹愁之广度(博喻手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 描写愁之重量。 ??只恐双溪酢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董解元 (5) 描摹愁之动作。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在诗人的笔下,愁有了质感,有了体积,有了重量,有了一种灵动的美,抽象的愁绪变得形象可感。
收集李煜亡国后的相关诗词,在班内交流。作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