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灯笼》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民俗”,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和《灯笼》,这几篇课文有小说、散文和现代诗,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语言风格,带给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表现力方面都会得到能力的提升。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回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家卫国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就要紧紧围绕这两点展开,让学生感受到民俗的魅力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作品本身的意蕴和价值。
《灯笼》是自读课,在学生充分的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可以一个课时完成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课下注释、自读提示,以及预习资料的帮助下,一步步由浅入深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比如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概括情节的能力、鉴赏语言的能力,以及借助背景资料感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等,但是这些能力仍需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细化的、具体的知识点仍需要教师的引领和突破,比如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鉴赏典雅含蓄的语言等方面。当然还有不可忽视的学生个体差异,所以在课堂上要关注全体,预设重点和难点,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学有所所获。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灯笼”的相关事件,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品读文章含蓄典雅的语言,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体会作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设计
(一)核心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文化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梳理概括相关情节,圈画批注,小组讨论、发言等,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通过网络知识的链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联想和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完成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语言的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二)信息技术资源与工具的内容、形式、来源
1.利用网络采集图片、音频资料,制作mp4视频资料和MP3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辅助教学;
2.利用希沃白板的写字功能连线和讲解;
3.利用希沃白板的计时功能、拍照上传功能进行课堂训练;
4.利用钉钉群、微信群发布和采集作业,运用班级微信公众号刊发学生优秀习作;
5.PPT课间中插入表格、设置文字动画效果;
6.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等。
(三)信息技术资源与工具的教学策略和作用
1.利用MP4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利用MP4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解读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3.利用MP3音频配乐朗读,引领学生体会作品的悠远意境;
4.利用希沃白板的批画功能进行连线和圈画,直观展现课堂训练效果;
5.利用希沃白板的计时功能限时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6.利用希沃白板的拍照上传功能展示学生优秀的课堂批注成果,树立学习榜样,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7.利用微信群、钉钉群的功能发布和采集作业,提高学习效率和作业批改效率;
8.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刊发学生优秀习作,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灯笼”的视频,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关“灯笼”的联想和想象。
启发思考:这个视频让你想到了什么?随机请几名学生与大家分享。
信息技术策略及作用:插入mp4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二)作者简介
出示作者图片和文字资料。抽一名学生朗读。
信息技术策略及作用:网络下载图片和作者资料。明确作者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情节,寻“灯笼”之缘;
2.细读课文,鉴赏语言,品“灯笼”之情;
3.深读课文,探究内涵,析“灯笼”之意。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策略及运用:PPT设置动画效果,三个目标依次呈现。作用:明确目标,确立学习任务。
问题思考:快速浏览课文1、2自然段,思考:哪一句总写了“我”和灯笼之间的缘分?
指导学生寻找文章关键句:“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目标导学一:寻“灯笼”之缘
问题1:作者将记忆比作“网”,与灯笼结下哪些“缘”呢?学生细读课文4—11段,寻找“我”与灯笼的缘分。将表格补充完整。时间2分钟。
以第三段为例,做示范。提醒学生注意关注“人”和“事”,概括语言要简洁。启发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情节。
问题2:这些事件琐碎细小,写得好像很随意,能不能调换顺序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线索和顺序对安排材料的作用,让学生初步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问题3:这些事件背后都站着那些人呢?
学生简单思考即可做出回答。
小结和过度:文章看似写灯笼,实际上写的是灯笼背后的每一个人,每一份情。
信息技术策略及运用:
1.利用希沃白板的批画功能,强调朗读重音,批画讲解。
2.利用希沃白板的定时功能,限定练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五)目标导学二:品“灯笼”之情
细读课文,文章哪一段情最打动你?参照示例,批注在段落旁。(用时3分钟)
示例:孤行客那段情最打动我。乡俗还愿,在村口挂起的红灯,给黑夜摸路的孤行客以慰藉,让他知道前方有村庄,乡俗中这份对陌生人的善意让我感动。
学习策略:学生先自主学习3分钟,完成批注,然后小组内分享学习成果2分钟,最后举手发言,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利用希沃白板的拍照上传功能上传学生的优秀批注,树立学习榜样。
学生发言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情感,并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在文中情感的变化。
预设环节:分析课文第三段内容的同学可以进行配乐朗读,音乐会帮助学生感受静谧温馨的气氛,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深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信息技术策略及作用:
1.插入mp3背景音乐,学生配乐朗读,创设意境,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升朗读审美能力;
2.利用希沃白板功能进行批画示范讲解,让学生的理解更直观;
3.利用希沃白板的定时功能进行限时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专注力;
4.利用希沃白板的拍照上传功能展示学生优秀的课堂批注成果,树立榜样。
环节过度语:作者围绕着“灯笼”回忆一系列的往事,为什么写着写着,写到了汉献帝刘协的故事和将军们的故事呢?
(六)目标导学三:析“灯笼”之意
出示链接资料:汉献帝的故事、中华名将的故事,学生齐读;学生观看有关历史背景的视频。
启发思考:作者写汉献帝面对着宫灯垂泪目的是什么?写将军们“塞外点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第11、12段,探究“灯笼”在文中的深层意蕴。
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于今灯笼不够了”?“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火”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什么呢?
答案预设: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托情感。作者希望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作者的情感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感,情感由深沉转为激越,卒彰显志,表达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11、12段,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信息技术策略及作用:
PPT插入链接资料,插入写作背景的MP4视频,辅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主旨,突破教学重难点。
(七)主旨归纳
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作者由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引发对古代名将的追慕,又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八)拓展阅读
由课文改写的小诗,学生齐读诗歌。进一步体会作者借“灯笼”所抒发的情感。
(九)课堂小结
悠悠灯笼情,拳拳报国心。“灯笼”承载了作者如此丰富的情思,也打开了我们认识民俗文化的另一个视角,那就是:走进文学作品。文学艺术帮助我们找到打开民俗文化魅力的密码。新时代的我们必将赋予这些民俗文化以新的内涵,让它们带着我们时代的印记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琦君的散文《粽子里的乡愁》,文章以word文档形式,发在班级微信群,学生打印阅读。
2.请同学们模仿《灯笼》,以某物为中心展开联想,抒发真情实感,完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作业完成后拍照发在钉钉群,择优刊登在班级微信公众号里。
信息技术策略及作用: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打开阅读视野;
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和老师工作效率。
附:板书设计粽子里的乡愁
作者 琦君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 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 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
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选自《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
【点读】
台湾女作家琦君自1949 年离开故乡温州之后,故乡的风土人情便成了她寄寓乡情的载体。她的大多数散文作品取材于故乡的民风民俗,从而表达对故乡、对亲友深沉的怀念。本文《粽子里的乡愁》详细介绍了故乡特有的民间食物——灰汤粽,细腻地描写了与之相关的母亲、乞丐和小女孩的故事,从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她对人生的悲悯情怀和对故乡、对母亲无尽的怀念。《灯笼》导学案
预习资料: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
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竞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吴伯箫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的文章。
灯笼文化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灯笼发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风格,每一种灯笼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灯笼综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与中国人的生活活息息相连。 灯笼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
典故资料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因屡受强人摆布,抑郁而终。
汉将李广:抗击匈奴,人称“飞将军”。
补充注释
乡绅:乡里有学问、有道德或做过官的人,甚受乡里人尊重。
磷火:磷化氢燃烧产生的火焰。人和动物尸体腐烂时可分解出磷化氢,并自然,俗称为鬼火。
神龛:旧时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阁子。
熙熙然:舒适的样子。
乡井:家乡。
盛伏舍茶:烈日炎炎的盛夏,免费向人们提供茶水解渴。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破落户:从原来的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子弟。
尚书府:就是尚书住的的地方。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
马前卒:旧指在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现用来比喻为别人效劳的人。
预习任务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借助课下注释、补充注释以及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批注、记忆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借助补充典故资料,或手中的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理解文章中丰富的历史典故和诗词意蕴,疏通文意。
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蕴含了什么意义?试着完成以下表格:
段落 事件 蕴含的意义
提示:可以借助课文后边的“阅读提示”。
借助课下注释和补充的典故资料,重点阅读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试着理解文章的主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
课前诵读
有关“灯笼”的古诗三首:
(一)十五夜观灯
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二)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共19张PPT)
灯 笼
吴伯箫
吴伯箫在特殊年代下的抒怀与誓愿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情节,寻“灯笼”之缘;
2.细读课文,鉴赏语言,品“灯笼”之情;
3.深读课文,探究内涵,析“灯笼”之意。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寻“灯笼”之缘
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时间2分钟)
段 落 事 件
3
4、5 打着纱灯,上下灯学
6
7
8 族姊远嫁,灯火辉煌
9
10 联想汉献帝宫灯下垂泪
11
挑灯笼,接祖父回家
乡俗还愿,村口挂红灯
元宵节,县城看灯
在纱灯上描红
联想灯笼下看剑的名将
寻“灯笼”之缘
人 物
祖父
慈母
孤行客
自己
族姊
自己
汉献帝
将军
形散而神不散
品“灯笼”之情
细读课文,文章哪一段情最打动你?参照示例,批注在段落旁。(用时3分钟)
品“灯笼”之情
示例:孤行客那段情最打动我。乡俗还愿,在村口挂起的红灯,给黑夜摸路的孤行客以慰藉,让他知道前方有村庄,乡俗中这份对陌生人的善意让我感动。
品“灯笼”之情
美文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
——吴伯箫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品“灯笼”之情
析“灯笼”之意
连接材料
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因屡受强人摆布,抑郁而终。
连接材料
【中华名将】
霍骠piào姚:即西汉名将霍去病。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李广:西汉名将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裴péi公:即唐代大臣裴度,曾讨伐叛军。其麾下名将李愬sù乘雪夜袭取蔡州,生擒叛军主帅吴元济。
历史背景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析“灯笼”之意
灯 笼
灯笼里,
有祖父低沉的声音,
有慈母温柔的嘱咐。
灯笼里,
有慰藉远行客的温暖,
有元宵灯会无尽的欢乐。
族姊远嫁的满街灯火已然退却,
垂珠联珑的朱门已无人问津。
纱灯上的宋体字,
描出一份雅致的欢喜。
灯笼里,
有汉献帝深夜的泪,
也有将军在挑灯看剑。
我愿就是灯笼下的马前卒,
若灯笼不够了,
便点一把燎原的烈火,
点燃前行的路,
点燃未来的希望!
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民俗文化的名家散文: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琦君《粽子里的乡愁》
以word文档形式发在微信群,大家打印阅读。
2.请同学们模仿《灯笼》,以某物为中心展开联想,抒发真情实感,完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通过钉钉群拍照上传作业,择优整理刊发在班级微信公众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