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任务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任务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4 11:31:58

内容文字预览

《老王》教学设计
一、课题
温儒敏先生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老王》。
二、教材分析
《老王》是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是杨绛先生通过回忆自己和车夫老王之间的故事,并剖析自己“愧怍”之心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车夫老王在那个年代无组织、无亲人、无同情、无选择,是一个典型的可怜人;但他却在自己行将就木时,把珍贵的“香油鸡蛋”全部拿来相送,其至真至善令人动容。而作者虽自称为“幸运的人”,但身处特殊年代,其身心已然遭受了巨大创伤,可她依然对老王充满怜悯。她用“钱”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却在老王病逝后,心生“愧怍”。她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但却觉得还可以更好,她“愧怍”自己未真正理解老王的心意,没有给他最后的温暖和亲情。在老王的美好人性,一片真情面前,她反思自己的不足。杨绛的语言沉定简洁,云淡风轻中却有着极大的情感张力,值得学生熟读细思,探究文章的丰富意蕴。
同时,本单元的导读中除了强调要“熟读静思”,还特别提示:“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来看,则要能引领学生向善、务实、求美,提升中学生优秀品格。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精读能力,即能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段,品味词句含义,基本理解文章感情。但本篇散文,情感含蓄深沉,学生不易读懂,需要教师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用关键问题撬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反复走进文本,沉入语言,读懂人物,体悟情感。由此,教者综合考虑学生已有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难点,力求设计出贴合学情的教读课。
四、目标预设
1.通过文本的细读,把握内容及人物形象;(重点)
2.关注文章特别之处,走进人物内心,探究“愧怍”之因。(难点)
五、设计思路与理念
统编教材在编写时,教读课主要起阅读的示范引领作用,所以本节课重熟读精思,带领学生关注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咀嚼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新课标强调要优化课堂形态,创设学习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本节课设置了任务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老王》一课,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先由作者简介导入,再组织学生走进学习情境,通过抛出问题,通读课文,把握内容及人物形象。以读代析,熟读精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特别之处,走进人物内心,思考“愧怍”之因。最后,拓展提升,致敬高贵的灵魂,启迪自我的成长。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多元品读、合作讨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杨绛生于1911年,享年105岁。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作有《干校六记》、《我们仨》等。96岁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被污蔑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迫害,剃“阴阳头”、扫厕所,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她的作品《老王》就涉及了这一经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老王》。
(二)任务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对老王情感的一个词。
愧怍
2.这个词出现在哪里?齐读: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3.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
(三)任务二:细读课文,赏析人物
1.默读1—4段,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呢?
(提示:我从 句子中可以看出,老王在 方面的不幸)
预设
A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身体残疾)
B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计艰难)
C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身世孤苦)
D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居住条件差)
以上均指导朗读,融重音,融情感,读出人物“不幸者”形象,并初步感知作者语言特点。
活动小结:“老王”无组织,无亲人,无同情,无选择,是一个饱受生活折磨的不幸者。
[设计意图]: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初步定位“老王”的不幸形象。
2.“幸运”的杨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作者为老王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①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
②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善良)
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个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与不幸造成的,幸运者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老王又为杨绛做了哪些事情呢?
明确:送冰,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善良)
[设计依据]:
通过研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体会到人性之美。
(四)任务三:场景聚焦,走进人物内心
品读8-16小节,探究其中反复、反常之处,揣摩老王心理
1. 探究反复:
根据细节,探究临终前的老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重点打磨“镶嵌”、“绷着”的词语表现力。以读代析)
多次写到老王的僵直干瘦,突出其病入膏肓。
2.探究反常:
o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王却拿来了珍贵的香油和鸡蛋?
o 老王已经病入膏肓,竟亲自登门相送?
o 老王身体很差,却还说“我不吃”。
演读8-12节人物对话,补白“我不吃”的潜台词。如:
我吃了也没用;
我是拿来给你们的,我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提示:老王最后想见的人,应该是什么人?)
o 老王明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还接受了杨绛的钱?
① 或许“香油鸡蛋并不值钱吧”?——几乎是贫苦的他最后的所有物资,哪里是香油鸡蛋,分明是一片真情,亲人般的依恋。
② 为什么还拿了杨绛的钱?(提示:如果不拿杨绛会怎样?托人捎,甚至拒收)
③ 钱对他还有意义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份亲情和温暖,一份理解和尊重)
④ 老王拿了钱离开时,可能会是怎样的心情?
(失落、遗憾、伤感,不被理解……)
活动小结:老王临终前,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物资,几乎是贫苦的他所有的一切来送给杨绛,是把杨绛一家当成了世间最亲的人。想想之前他来送冰,主动慷慨,细心照顾;在人人自危的年代,他送钱先生不要钱,给予杨家最热心的援助——老王送出的哪里只是香油和鸡蛋,分明是自己的真情依恋。
那么,杨绛当时读懂他的内心了吗?
(用钱无情地回报了老王)
(1)设疑追问:杨绛多次给钱,是因为她很有钱吗?
(2)合作品析:在“温暖”和“距离”中任选一个词说说你对杨绛给“钱”这一举动的理解。(组织小组讨论)
如:温暖:表达对老王的感谢,帮助并同情老王的物质手段,是杨绛一颗温暖善心的体现;
如:钱并不能衡量老王的深情厚意,杨绛并没有真正把老王当亲人去看待。因为身份不同、收入不同,还有精神世界的不同,她在情感上和老王其实都保持着无形的距离。)
师小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杨绛自己身心已遭受巨大创伤,但她依然充满善意,和老王想比,她甚至把自己称为“幸运的人”。
她用自己不多的钱一再去帮助老王;她其实已经做得够好了,但她依然不安,依然愧怍。她觉得老王是把自己当亲人依恋,而自己却没有能给予他足够的理解与尊重,只是把老王当一个可怜人去同情。面对老王的人性光辉,她的眼中是愧怍。
但经由这份“愧怍”,大家更应看到一位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真诚和高贵!
细品一份愧怍,擦亮高贵心灵,点亮人性之光。
【设计意图:创设任务情境,关注文章反复及特别之处,让学生转向对老王内心的关注,深入领悟老王对杨家的情感,并感知其善良真诚的人性光辉;同时,关注“钱”的反复,理解杨绛的愧怍之因。】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书后思考探究题;
2. 拓展阅读杨绛散文作品《我们仨》。
九、板书设计
老王
不幸 真情依恋
幸运 愧怍→高贵(共16张PPT)
老王
教材版本:统编版 学 科:语文
年 级:七年级 学 期: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享年105岁。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她的《我们仨》《干校六记》家喻户晓。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被污蔑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迫害,剃“阴阳头”、扫厕所,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章中找
出最能表达作者对老王情感的一个词。
愧怍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2: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
细读课文,赏析人物
思考1:默读1-4段,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呢?
(提示:我从 句子中可以看出,老王在 方面不幸)
身体残疾 生计艰难 身世孤苦 居住条件差

细读课文,赏析人物
思考2:杨绛为老王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①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
②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善良
细读课文,赏析人物
思考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老王又为杨绛做了哪些事情呢?
送冰,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
善良
场景聚焦,走进人物内心
品读8-16小节,探究其中反复、反常之处,揣摩老王心理
探究反复:
根据细节,探究临终前的老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重点打磨“镶嵌”、“绷着”的词语表现力。)
场景聚焦,走进人物内心
品读8-12小节人物对话,揣摩老王心理
探究反常:
1.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王却拿来了珍贵的香油和鸡蛋?
2.老王已经病入膏肓,竟亲自登门相送?
3.老王身体很差,却还说“我不吃”。
场景聚焦,走进人物内心
品读8-16小节,探究其中反复、反常之处,揣摩老王心理
探究反常:
1.老王明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还拿了杨绛的钱?(提示:如果不拿杨绛会怎样?)
2.钱对他还有意义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场景聚焦,走进人物内心
品读8-16小节,探究其中反复、反常之处,揣摩老王心理
1.可是,杨绛当时读懂他的内心了吗?
2.设疑追问:杨绛多次给钱,是因为她很有钱吗?
合作品析:在“温暖”和“距离”中任选一个词说说你对杨绛给“钱”这一举动的理解。
捡破烂的老妇人
过马路
过马路
这个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拓展思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