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中考真题】四川省凉山州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中考真题】四川省凉山州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4 11:06:43

文档简介

【中考真题】四川省凉山州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从海拔305米到5958米的凉山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蕴藏着我国南北兼有的各种生物资源60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0%。
州府西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春天栖息的城市”,月月都有花开,不同的街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走进西昌,①就仿佛进入了一座大自然的《花卉博物馆》。
一月的西昌,洋溢着春的气息,到处都是红彤彤的火炮花。②花朵外形酷似鞭炮,有红、黄两色,花量大,花形喜庆又迷人。一朵花,宛如烟花般华丽,有时还能看到几百朵花同时绽放。二月,西昌湿地公园内,数十万株郁金香咄咄逼人、竞相开放。三月,黄花风铃木让西昌全城尽带“黄金色”,泸山古寺掩映于樱花之中。四月,蓝花楹悄然出现在街头,让一座城沉浸在蓝紫色的浪漫中。还有隐匿在山间的山茶花、桃花、梨花等次第盛开,鲜艳缤纷。
“五一”假期,西昌城区绽放的蓝花楹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 A 。
全年无“淡季”,全域无“冷门”。③闻名中外的景区有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建昌古城……④五彩凉山,四季皆风景;美丽凉山,处处可旅游。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藏(yùn) 覆盖(fù) B.呈现(céng) 洋溢(yì)
C.宛如(wān) 悄然(qiāo) D.沉浸(qìn) 缤纷(bīng)
2.文段中画波浪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名副其实 B.咄咄逼人 C.隐匿 D.次第
3.文段中画横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文段A处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沿街的不少商家专门推出蓝花楹限定的商品,受到市民游客追捧
②置身紫色花海中,拍一组美美的照片也是打卡之行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
③以赏花作为切入点,航天北路的周边美食、文创产品等业态均被带动
④于是,旅拍行业也趁着蓝花楹的热度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变色龙》等。
D.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答案】1.A
2.B
3.A
4.D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句子排序;书名号;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词语的积累,另外,词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词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平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的用法,尤其是易混淆的地方。 书名号和双引号在用法上有明显的区别。书名号主要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名称。书名号分为双书名号(《 》)和单书名号(〈〉)两种,当书名号里面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双引号则主要用于表示引用、强调、否定、特殊含义、特定称谓等。在行测言语理解中,双引号的作用包括表示引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和讽刺以及突出强调。简单来说,书名号主要用于标识作品或文献的名称,而双引号则主要用于引用或强调话语、特定称谓以及表达特殊含义。
(4)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对此类题目,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审清楚题干,提取关键词,分析题目中隐藏的逻辑关系。 第二,分析选项,提取线索词语。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 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1.A、无误;
B、呈现(céng) ——chéng ;
C、宛如(wān) —— wǎn ,悄然(qiāo)—— qiǎo;
D、沉浸(qìn)—— jìn,缤纷(bīng)——bīn。
故答案为:A
2.A、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句中形容西昌有“春天栖息的城市”这一称号与实际相符,使用正确;
B、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句中形容数十万株郁金香带给人的感受,用措对象,有误;
C、隐匿:隐藏,躲起来。句中形容各种花隐藏在山,使用正确;
D、次第: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句中形容山茶花、桃花、梨花等按顺序开放,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3.A、花卉博物馆是对西昌的称呼,不是书籍,不能使用书名号,有误;
B、无误;
C、无误;
D、无误;
故答案为: A
4.首应该是“以赏花作为切入点”紧承前文“绽放的蓝花楹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所以③为首句;接着因为赏花带动了周边美食、文创产品等业态,所以①“沿街的不少商家专门推出蓝花楹限定的商品,受到市民游客追捧”紧随其后;然后②“拍一组美美的照片也是打卡之行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进一步说明游客的行为,故②在其后;最后④“于是,旅拍行业也趁着蓝花楹的热度迎来了一个峰期”是对前面 系列活动带来的结果的表述,放在最后。综上所述,正确顺序为③①②④.
A、③为首句,有误;
B、③为首句,有误;
C、③为首句,有误;
D、无误;
故答案为: D
5.A、无误;
B、无误;
C、法国作家,有误;
D、无误;
故答案为: C
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分)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衾拥覆 以:用
B.缀公卿之后 之:助词,的
C.今诸生学于太学 于:在
D.求而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当于“就”
7.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因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B.认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C.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8.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
C.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
D.“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答案】6.D
7.C
8.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6.A、 以衾拥覆意思是用被子盖着身子。以:用,拿。无误;
B、 缀公卿之后 意思是 :追随在公卿之后, 之:助词,的,无误;
C、 今诸生学于太学意思是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 于:在,无误;
D、求而不得者也 意思是想要却得不到的 ,而:表转折,有误。
故答案为:D
7.这句话翻译为: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A、 “奉”不是“俸禄”,有误;
B、 “以”是“因为”,有误;
C、 无误;
D、“以”是“因为”,有误。
故答案为:C
8.A、 无误;
B、 先写了自然环境的严酷,如: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再写物质条件匮乏,有误。
C、 无误;
D、 无误;
故答案为:B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业①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业但挟纩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⑤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殆:几乎。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忠烈武勇,有智谋 谋:谋略
B.人多服毡罽 服:名词作动词,穿
C.业但挟纩 但:但是
D.众皆感泣不肯去 去:离开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11.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
12.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原句。
山河是什么?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景,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情。“大漠孤烟直,   ”是王维笔下的雄浑壮阔;“海日生残夜,   ”是王湾眼中的自然理趣;“   ,   ”是《潼关》中谭嗣同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   ”是《望岳》中杜甫面对五岳之首抒发的豪情壮志。
【答案】9.C
10.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突围,回去报告天子。
11. 杨业训练作战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在代北苦寒之地,他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怡然无寒色”,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朔州战败时,他体恤士卒多有家着,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以身殉国。
12.长河落日圆;江春入旧年;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或者句意去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只有积累得多了才能做好课外的迁移。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默写。古诗文默写,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应读准字音,把握好字形,再对比译文,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最后,还应多练,筛选出易错字,针对性地强化记忆。关于理解性的默写,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学会以关键词为线索找出对应的原句。
【参考译文】 杨业不通晓兵书,为人忠烈勇敢,智谋多端。平时训练作战时,都和士兵同甘共苦。讨代北方苦寒之地时,别人大都使用毛毯,杨业只是裹着棉衣坐着处理军务,旁边也不设置火炉,侍从的人几乎冻僵了,但是杨业神色轻松没有一点怕冷的表情。他治理政事很简便,统治属下很有恩德,所以士兵乐意为他效命。朔州战败时,他属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战死,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逃回去,禀报皇上。”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开他。
9.A、忠烈武勇,有智谋 意思是为人忠烈勇敢,智谋多端,谋:谋略,无误;
B、人多服毡罽意思是别人大都使用毛毯,服:名词作动词,穿,无误;
C、 业但挟纩 意思是杨业只是裹着棉衣, 但:只是,有误;
D、 众皆感泣不肯去意思是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开他。去:离开 ,无误。
故答案为: 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只有积累得多了才能做好课外的迁移。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故答案为: 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突围,回去报告天子。
11.“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 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让属下先走,自己坚守以身殉国。
故答案为: 杨业训练作战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在代北苦寒之地,他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怡然无寒色”,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朔州战败时,他体恤士卒多有家着,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以身殉国。
12.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默写,要求学生把握好字形。本题的易错字有: (6)览 。
故答案为: (1) 长河落日圆;(2)江春入旧年;(3)河流大野犹嫌束;(4) 山入潼关不解平;(5)会当凌绝顶;(6) 一览众山小。
三、作文(60分)
13.(2024·凉山)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心中有光,植树的牧羊人将荒漠变成绿洲;因为心中有光,樊锦诗谱写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因为心中有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你我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追光而行……
要求:请以“光”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题目二:请以“用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字数600至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范文】题目一:
希望之光
时间无情地向期末逼近,而我又是那样无奈——成绩一落千丈。期中考试的失利对我是一个打击,于是我努力着,想要赶上去。可最近的各科测试又在我伤痕累累的心上留下了更多的伤口,可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相信自己。“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相信自己能行,你就必将是成功者。”
以前的我遇到什么难的题目或复杂的题目总是不假思索去问父母,而现在,我要用我的努力去换取心中的理想。
在这因高考而放假的三天中,自然有许多功课等着我们去复习。数学的计算题是我最大的弱点。瞧,一道又长又复杂的计算题如拦路虎一样,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应该加强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对学习才有帮助。”也许是对希望的渴望,心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我拿起笔,开始了我的思索。
过了许久,妈妈走了过来,看见我奋笔疾书了半天还在想那道题,忍不住了:“其实这题挺简单的,就是把……”她还没说完,我便将它的话打断了:“不用你教,我自己算!”也许是因为我沉于那道题,急于想把那道题算出来,对妈妈的口气生硬了点。妈妈也是出于好心,听了 我刚才那番话似乎有点不快:“那你自己算吧,再这个样子算仍是算不出来的。”我那冲破困境的心燃烧了。“一定会把答案算出来的。”我暗暗下了决心。于是我又翻开书,看了有关公式,将它们写下来,又观察有何联系,这道题是否能运用 草稿纸用去了一张又一张……努力没有白费,终于算出来了,是靠自己算出来的!
而这道题也让我另一种答案:机会是靠自己创造的。
我相信我并不是一个失败者,我要将希望之球射进胜利之门,我要在天空中寻找自己的另一片蓝天,因为我发现,我发现了希望之光在天际闪耀,闪烁着绚丽的光。
题目二:
用心感受
朋友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觉得很感动,因此叫我也一起看,看完这篇文章我感同身受。朋友说以前的父亲为了子女,原来是那么的辛苦,真的很伟大。
的确,现在人们总是喜欢赞美母亲,却经常把父亲冷落在一旁。回想起父亲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事情,才知道,其实父爱,如同母爱一样伟大。不信,我就举几个例子:
我每天放学都是7点半回家,天色很晚,且哥哥比我还晚。那天下校车,远远地就看见一个人影,看清楚原来是父亲,我心里暗暗高兴:今天可以不用再自己回家了。可是事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原来父亲是想拿钥匙给我的,因为家里没有人——母亲去值班,哥哥还没回家,现在父亲要去开会。我生气了,平时至少家里有人楼梯的灯一直是亮的,现在家里没人楼梯肯定是黑乎乎一片。父亲好像看出我的心思,脸上微微地笑,道:“没有什么好怕的。”我更生气了,明明知道我怕黑,还说这种话,我不知道父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回家了。走着走着,才发现楼梯的灯亮着,进了家看见所有的灯也开着,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的言外之意是这样啊,我好像误会了父亲,感到很抱歉。
还有,周末在家吃饭,饭桌上都会有丰富的饭菜,然而父亲却总是舍不得吃,总是留给我们吃,说什么每天都在学校吃饭营养不够,况且每周才有那么几次在家吃饭,应该多吃点,还说什么自己营养很多不需要吃那么多。我知道那都是骗人的`,父亲每天在外奔波,而我们只要学习好,考高中上大学,父母心里就高兴了,自己受苦受累都没有关系,我倒认为营养不足的应该是父母啊。我们每天那么努力学习都是为了自己,而父亲辛苦工作,为的是什么 我很清楚,是为了我们能够过更幸福的生活和供我们学习。
还有很多很多……
你们不要认为那都是一些小事,可是我认为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背后却隐藏着父亲对子女的爱,组成的,是如同母爱一样伟大的父爱,只要你们用心去感受!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一:本题话题——“ 光” ,这里的“光”可以指一种信念或者心中的理想,可以写一篇有关自己梦想的奋斗的记叙文。选材方面,通过上面的立意分析,可以选择以下材料,演讲、考试失利,自己受到父母师长的关心和鼓励,重拾了梦想之光,开始变得积极乐观,开始了奋斗。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内容安排方面,建议一详一略,详写的部分应加上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题目二:本题是半命题作文的考查。材料关键词是“ 用心”,横线上可填“用心感受,用心体会”等等,重点要描述出横线上的词,通过“用心”感受到的真善美是什么。应选择蕴含积极向上的情感的、自己熟悉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学生熟悉,便于选材和写作。 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内容安排方面,建议一详一略,详写的部分应加上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点评】题目一: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根据引导语来审题立意,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从立意角度可以分正面立意、反面立意。然后进行选材构思。注意列提纲,明确整篇作文的框架,最后调动积累的好词佳句,填充内容,完成习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试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丰富细节,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题更深刻。
题目二:本题考查学生的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是一项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题目,切入点的选择和立意的高下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平时的练笔应有针对性,切口尽量小,以小见大,立意尽量新,鞭辟入里,结尾要注意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还要树立文体意识,避免出现四不像的文体,记叙文可适当夹叙夹议,以深化主题,议论文注意论据充分,论证多角度,以增强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平日的阅读和积累,做一个有心人,多思考,多记录生活的点滴。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走在故乡春风里
朱谷忠
①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乡音与乡情,像两只看不见的手,一早就招引我出门,让我伴着归来的燕子,在乡间欢快地穿行。
②迎面吹来清晨的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几丝温润,几丝凉爽。“回来了?”“回来了!”“早呀!”“早啊!”让我高兴的是,一些老人还认得我,他们那熟悉的口音,我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行至村头,绿意盎然的枝条正在春风中摇曳,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
③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
④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其实,老人们都知道,它原是一段官道,由石块、石条铺成。一般来说,官道都是从村落外边擦过,而故乡的先辈们,却不管不顾地把这条约一公里长的官道“揽入怀中”。据说,当年他们考虑,只要把家族的根扎在这段官道两边,就算是共同拥有了一条抬脚可至的“主干道”。官道伸向村外的道口,则建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天气炎热时,每天轮流由一户农人在亭中施茶,供过路的客人、挑夫饮用。渐渐的,故乡成为官道上一个显眼的“节点”。于是,有人开起小客栈、小酒店;随后,杂货店、豆腐店、农具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如今,官道早已拓宽,两旁楼房高低错落。铳楼旁建起的农贸市场里,人声喧闹,商贩摩肩,蔬果充盈,鸡鸭满笼,织成一幅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
⑤走出农贸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有趣的是,昨夜与一位童年时的伙伴喝茶闲聊,获悉村里推选他协助河长负责河沟的监测,有人称他为“沟长”。向来乐于助人的他笑着说:“别看我官小,但责任不小,因为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管岸边的花草、桥边的古塔哩。”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想起这条河的过往,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
⑥当然,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
⑦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这明媚的春色,我真想把自己变成一枚书签,夹进故乡生机勃勃的书页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作者回到故乡后看到了故乡的各种景象,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所至 所见
村头 绿意盎然的枝条,在花圃、果棚、菜地劳作的村民
①    灰墙黛瓦、阁楼扇门,崭新的楼房和散布的农具
新街 高低错落的楼房,富有烟火气息的农贸市场
河岸 ②   
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
16.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17.选文中“我”的故乡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案】14.①村中小巷;②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
15.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乡亲们非常爱惜昔日的农具,表现乡亲们对农具的深厚感情。
16.一方面表现了在春天里,家乡的田野间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运用比喻手法,乡亲们乘着时代的东风,过上了富裕而美好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代的歌颂。
17.具体的经济措施使农民走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也要爱护生态的环境,建造一个宜居家园,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精神家园得以安放。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此类题目一般不直接给出赏析的角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注意提取句子里的关键字词,另外还应掌握赏析的角度:1、写作手法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角度;2、字、词的角度。字词的角度主要是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3、句子结构的角度。照应题目、开头、承上启下、首位呼应等;4、主旨的角度。点明主旨、深化主旨等等。提取出的关键词符合哪个角度就选取哪个角度赏析。
(3)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4.第 ③段“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
第④段“出了小巷”,由此可知第三段是在小巷里面。
第 ⑤ 段“走出农贸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
故答案为:①村中小巷 ②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
15.把农具比作“老伙计”,写出乡亲们对农具的喜爱。
故答案为: 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乡亲们非常爱惜昔日的农具,表现乡亲们对农具的深厚感情。
16.一方面是指春天来了,乡野间又有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是说,乡亲们趁着时代的东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最后一段“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
故答案为:一方面表现了在春天里,家乡的田野间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运用比喻手法,乡亲们乘着时代的东风,过上了富裕而美好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代的歌颂。
17.结合第②段“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可知:家乡的村民创办了许多实业,这些具体的经济措施,为乡亲们带来了经济效益,使人们过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结合第⑤段“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
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可知:故乡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如河流污染的治理,使得生活环境更为宜居;结合第②段“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第④段“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可知,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积极向上,勤劳智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我们要爱护生态环境,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
故答案为:具体的经济措施使农民走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也要爱护生态的环境,建造一个宜居家园,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精神家园得以安放。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19.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20.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1.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答案】18.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19.广处延展;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20.举例论证。举冯其庸先生读书存疑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21.读一首古诗,只有短短几句,学习时要去查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所
运用的典故等,把诗读“厚”;最后归纳总结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等内容,把诗读“薄”。
【知识点】中心论点;举例论证;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阅读中最常见的题目。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方法,论点是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可以直接从题目、开头、结尾三个位置直接提取,如果没有,则需要自己概括 。其次,论点是 一个表肯定的陈述句,应简洁、鲜明、具有概括性。
(2)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3)本题考查 论证方法 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作用分别是:举例论证 使论证更具体跟有说服力。道理论证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让人容易理解 ,使论证浅显易懂。对比论证使论点更鲜明突出。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分别是:举例论证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或道理。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言格言俗语有力的论证了观点或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将...和...加以比较,使论点更鲜明突出。最后需要注意,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只写答题的格式,提到论点的,一定要把论点写出来。如: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证方法,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学生如何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本题属于体验类型,它通过有这样的问法: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生活中做到坚持。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1,立足文本,找出作者观点。2. 结合生活中具体现象、事例、个人经历,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认识,这一般是作者观点的延伸,不要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挥。
18.第 ① 段 “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第 ② 段,“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所以本文的 都是在围绕读书的方法阐述。
故答案为: 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19.“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
“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
故答案为: 广处延展;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20.本题考查 论证方法 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⑦段划线句子, 列举了冯其庸先生的例子,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的观点。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举冯其庸先生读书存疑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21.本题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属于体验类问题,首先提取关键词:“ 结合文章 ”、“ 生活实际 ”,这就要求学生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不能随心所欲地阐述与文章不符的观点。
文中第⑥段“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这告诉我们读书时候要广泛地查阅资料,“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这告诉我们要学会总结概括。
故答案为: 示例:读一首古诗,只有短短几句,学习时要去查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所
运用的典故等,把诗读“厚”;最后归纳总结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等内容,把诗读“薄”。
五、诗歌鉴赏
(2024·凉山)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2.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3.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答案】22.C
23.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句子的画面,具体是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此类题目,在译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并描述出画面即可。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所含的道理正是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要乐观地去面对,下次就会成功的。
A、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有误。
B、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有误。
C、 表现了刘禹锡面对挫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无误。
D、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有误。
故答案为:C
23.本题是画面题,根据理解,加上合理的想象即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故答案为: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
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4分)
24.(2024·凉山)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学校举行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父亲”评选活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没有入选,作为评委会的一员,请你阐述没有入选的理由。
【答案】《五猖会》中的父亲在“我”即将去看五猖会时,强制“我”背书,这种行为压抑孩子天性、损害孩子心灵,体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与伤害,与理想父亲形象不符,所以不能入选。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 在《五猖会》中,父亲虽然爱孩子,希望孩子有出息,但他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问题。在“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突然要求“我”背书,背不出来不许去,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让“我”的快乐瞬间化为乌有,这种做法严重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损害了孩子的心灵,反映出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伤害。与人们通常所期待的那种理解、尊重、关爱孩子,能和孩子良好沟通的理想父亲形象相差甚远,所以他不能入选“我最喜欢的父亲”。
故答案为: 《五猖会》中的父亲在“我”即将去看五猖会时,强制“我”背书,这种行为压抑孩子天性、损害孩子心灵,体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与伤害,与理想父亲形象不符,所以不能入选。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形象,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首先,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切忌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应该结合文章内容。其次,平时阅读中应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外貌、官职、性格、说话的语气等信息,只有掌握了更多的人物信息,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人物的性格。最后,读书时做好批注,在重要的字词句傍边标注上人物的性格特点,每到一个章节结束,可以做一个汇总。
25.(2024·凉山)阅读下列新闻,按要求完成任务。
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举行授牌仪式
2023年11月28日,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举行授牌仪式。
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社会群体爱党爱国培训及中小学生红色文化研学于一体。基地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宗旨,充分挖掘会理会议纪念地、红军巧渡金沙江旧址、会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把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辐射带动作用,教育激励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群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校团委准备开展一次“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八年级(1)班小田准备向校团委杨老师推荐“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作为研学地点,如果你是小田,你该怎样说?
要求:表达得体,清楚连贯,50至100字。
【答案】杨老师,您好!我是八年级(1)班的小田,我想向您推荐“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作为研学地点。该基地充分挖掘了会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宗旨“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我校活动目的一致。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要求结合材料写旅游推荐,此类题目比较灵活,注意礼貌用语,语句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杨老师,您好!我是八年级(1)班的小田,我想向您推荐“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作为研学地点。该基地充分挖掘了会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宗旨“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我校活动目的一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提取题干的关键词“ 推荐 ” 。其次,在推荐的过程中,要有称呼和问候。第三,应结合景点的具体的内容和主要特色。
(2024·凉山)综合·探究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陷入“词穷”的困境——聚会祝酒“卡壳”,铺纸挥毫提笔忘字,赞美只能想到“yyds”,世间万物皆可“绝绝子”……
材料二:通信技术的变革,为沟通交流按下了“加速键”。从鸿雁传书到一键传情,“秒回”需求,缩写、热梗、表情包等符号语言不断上新,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
材料三:数据库的出现,“三分钟名著速读”“7天速成流利英语”等短视频内容,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让不少人积累、思考少了,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
材料四: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既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所以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为重要。
26.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回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词穷”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27.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答案】26.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通信技术的变革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数据库、短视频等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
27.示例: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首先,自觉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提升语言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要回归到深度阅读中来,慢慢品味经典作品,参透书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夯实语言 字基本功。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其次,减少对虚拟环境、网络的依
赖,多参加线下社交活动。我们也要与家人、同学、朋友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本题考查学生如何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本题属于体验类型,它通过有这样的问法: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生活中做到坚持。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1,立足文本,找出作者观点。2. 结合生活中具体现象、事例、个人经历,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认识,这一般是作者观点的延伸,不要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挥。
26.材料二“通信技术的变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
材料三“短视频内容,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
故答案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通信技术的变革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数据库、短视频等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
27.本题 属于体验类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随心所欲地阐述与材料不符的观点。 材料二中提到“通信技术的变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所以,在生活中,要严格遵守语言规范,避免通信技术的变革带来的“词穷”的困境,材料三中提到“短视频内容,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所以,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思辨的能力。
故答案为:示例: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首先,自觉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提升语言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要回归到深度阅读中来,慢慢品味经典作品,参透书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夯实语言 字基本功。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其次,减少对虚拟环境、网络的依赖,多参加线下社交活动。我们也要与家人、同学、朋友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1 / 1【中考真题】四川省凉山州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从海拔305米到5958米的凉山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蕴藏着我国南北兼有的各种生物资源60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0%。
州府西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春天栖息的城市”,月月都有花开,不同的街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走进西昌,①就仿佛进入了一座大自然的《花卉博物馆》。
一月的西昌,洋溢着春的气息,到处都是红彤彤的火炮花。②花朵外形酷似鞭炮,有红、黄两色,花量大,花形喜庆又迷人。一朵花,宛如烟花般华丽,有时还能看到几百朵花同时绽放。二月,西昌湿地公园内,数十万株郁金香咄咄逼人、竞相开放。三月,黄花风铃木让西昌全城尽带“黄金色”,泸山古寺掩映于樱花之中。四月,蓝花楹悄然出现在街头,让一座城沉浸在蓝紫色的浪漫中。还有隐匿在山间的山茶花、桃花、梨花等次第盛开,鲜艳缤纷。
“五一”假期,西昌城区绽放的蓝花楹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 A 。
全年无“淡季”,全域无“冷门”。③闻名中外的景区有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建昌古城……④五彩凉山,四季皆风景;美丽凉山,处处可旅游。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藏(yùn) 覆盖(fù) B.呈现(céng) 洋溢(yì)
C.宛如(wān) 悄然(qiāo) D.沉浸(qìn) 缤纷(bīng)
2.文段中画波浪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名副其实 B.咄咄逼人 C.隐匿 D.次第
3.文段中画横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文段A处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沿街的不少商家专门推出蓝花楹限定的商品,受到市民游客追捧
②置身紫色花海中,拍一组美美的照片也是打卡之行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
③以赏花作为切入点,航天北路的周边美食、文创产品等业态均被带动
④于是,旅拍行业也趁着蓝花楹的热度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变色龙》等。
D.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分)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衾拥覆 以:用
B.缀公卿之后 之:助词,的
C.今诸生学于太学 于:在
D.求而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当于“就”
7.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因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B.认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C.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8.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
C.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
D.“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业①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业但挟纩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⑤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殆:几乎。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忠烈武勇,有智谋 谋:谋略
B.人多服毡罽 服:名词作动词,穿
C.业但挟纩 但:但是
D.众皆感泣不肯去 去:离开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11.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
12.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原句。
山河是什么?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景,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情。“大漠孤烟直,   ”是王维笔下的雄浑壮阔;“海日生残夜,   ”是王湾眼中的自然理趣;“   ,   ”是《潼关》中谭嗣同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   ”是《望岳》中杜甫面对五岳之首抒发的豪情壮志。
三、作文(60分)
13.(2024·凉山)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心中有光,植树的牧羊人将荒漠变成绿洲;因为心中有光,樊锦诗谱写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因为心中有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你我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追光而行……
要求:请以“光”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题目二:请以“用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字数600至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走在故乡春风里
朱谷忠
①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乡音与乡情,像两只看不见的手,一早就招引我出门,让我伴着归来的燕子,在乡间欢快地穿行。
②迎面吹来清晨的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几丝温润,几丝凉爽。“回来了?”“回来了!”“早呀!”“早啊!”让我高兴的是,一些老人还认得我,他们那熟悉的口音,我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行至村头,绿意盎然的枝条正在春风中摇曳,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
③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
④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其实,老人们都知道,它原是一段官道,由石块、石条铺成。一般来说,官道都是从村落外边擦过,而故乡的先辈们,却不管不顾地把这条约一公里长的官道“揽入怀中”。据说,当年他们考虑,只要把家族的根扎在这段官道两边,就算是共同拥有了一条抬脚可至的“主干道”。官道伸向村外的道口,则建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天气炎热时,每天轮流由一户农人在亭中施茶,供过路的客人、挑夫饮用。渐渐的,故乡成为官道上一个显眼的“节点”。于是,有人开起小客栈、小酒店;随后,杂货店、豆腐店、农具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如今,官道早已拓宽,两旁楼房高低错落。铳楼旁建起的农贸市场里,人声喧闹,商贩摩肩,蔬果充盈,鸡鸭满笼,织成一幅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
⑤走出农贸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有趣的是,昨夜与一位童年时的伙伴喝茶闲聊,获悉村里推选他协助河长负责河沟的监测,有人称他为“沟长”。向来乐于助人的他笑着说:“别看我官小,但责任不小,因为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管岸边的花草、桥边的古塔哩。”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想起这条河的过往,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
⑥当然,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
⑦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这明媚的春色,我真想把自己变成一枚书签,夹进故乡生机勃勃的书页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作者回到故乡后看到了故乡的各种景象,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所至 所见
村头 绿意盎然的枝条,在花圃、果棚、菜地劳作的村民
①    灰墙黛瓦、阁楼扇门,崭新的楼房和散布的农具
新街 高低错落的楼房,富有烟火气息的农贸市场
河岸 ②   
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
16.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17.选文中“我”的故乡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2024·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19.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20.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1.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五、诗歌鉴赏
(2024·凉山)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2.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3.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4分)
24.(2024·凉山)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学校举行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父亲”评选活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没有入选,作为评委会的一员,请你阐述没有入选的理由。
25.(2024·凉山)阅读下列新闻,按要求完成任务。
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举行授牌仪式
2023年11月28日,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举行授牌仪式。
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社会群体爱党爱国培训及中小学生红色文化研学于一体。基地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宗旨,充分挖掘会理会议纪念地、红军巧渡金沙江旧址、会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把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辐射带动作用,教育激励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群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校团委准备开展一次“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八年级(1)班小田准备向校团委杨老师推荐“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作为研学地点,如果你是小田,你该怎样说?
要求:表达得体,清楚连贯,50至100字。
(2024·凉山)综合·探究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陷入“词穷”的困境——聚会祝酒“卡壳”,铺纸挥毫提笔忘字,赞美只能想到“yyds”,世间万物皆可“绝绝子”……
材料二:通信技术的变革,为沟通交流按下了“加速键”。从鸿雁传书到一键传情,“秒回”需求,缩写、热梗、表情包等符号语言不断上新,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
材料三:数据库的出现,“三分钟名著速读”“7天速成流利英语”等短视频内容,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让不少人积累、思考少了,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
材料四: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既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所以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为重要。
26.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回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词穷”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27.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A
4.D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句子排序;书名号;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词语的积累,另外,词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词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平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的用法,尤其是易混淆的地方。 书名号和双引号在用法上有明显的区别。书名号主要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名称。书名号分为双书名号(《 》)和单书名号(〈〉)两种,当书名号里面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双引号则主要用于表示引用、强调、否定、特殊含义、特定称谓等。在行测言语理解中,双引号的作用包括表示引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和讽刺以及突出强调。简单来说,书名号主要用于标识作品或文献的名称,而双引号则主要用于引用或强调话语、特定称谓以及表达特殊含义。
(4)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对此类题目,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审清楚题干,提取关键词,分析题目中隐藏的逻辑关系。 第二,分析选项,提取线索词语。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 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1.A、无误;
B、呈现(céng) ——chéng ;
C、宛如(wān) —— wǎn ,悄然(qiāo)—— qiǎo;
D、沉浸(qìn)—— jìn,缤纷(bīng)——bīn。
故答案为:A
2.A、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句中形容西昌有“春天栖息的城市”这一称号与实际相符,使用正确;
B、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句中形容数十万株郁金香带给人的感受,用措对象,有误;
C、隐匿:隐藏,躲起来。句中形容各种花隐藏在山,使用正确;
D、次第: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句中形容山茶花、桃花、梨花等按顺序开放,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3.A、花卉博物馆是对西昌的称呼,不是书籍,不能使用书名号,有误;
B、无误;
C、无误;
D、无误;
故答案为: A
4.首应该是“以赏花作为切入点”紧承前文“绽放的蓝花楹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所以③为首句;接着因为赏花带动了周边美食、文创产品等业态,所以①“沿街的不少商家专门推出蓝花楹限定的商品,受到市民游客追捧”紧随其后;然后②“拍一组美美的照片也是打卡之行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进一步说明游客的行为,故②在其后;最后④“于是,旅拍行业也趁着蓝花楹的热度迎来了一个峰期”是对前面 系列活动带来的结果的表述,放在最后。综上所述,正确顺序为③①②④.
A、③为首句,有误;
B、③为首句,有误;
C、③为首句,有误;
D、无误;
故答案为: D
5.A、无误;
B、无误;
C、法国作家,有误;
D、无误;
故答案为: C
【答案】6.D
7.C
8.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6.A、 以衾拥覆意思是用被子盖着身子。以:用,拿。无误;
B、 缀公卿之后 意思是 :追随在公卿之后, 之:助词,的,无误;
C、 今诸生学于太学意思是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 于:在,无误;
D、求而不得者也 意思是想要却得不到的 ,而:表转折,有误。
故答案为:D
7.这句话翻译为: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A、 “奉”不是“俸禄”,有误;
B、 “以”是“因为”,有误;
C、 无误;
D、“以”是“因为”,有误。
故答案为:C
8.A、 无误;
B、 先写了自然环境的严酷,如: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再写物质条件匮乏,有误。
C、 无误;
D、 无误;
故答案为:B
【答案】9.C
10.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突围,回去报告天子。
11. 杨业训练作战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在代北苦寒之地,他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怡然无寒色”,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朔州战败时,他体恤士卒多有家着,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以身殉国。
12.长河落日圆;江春入旧年;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或者句意去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只有积累得多了才能做好课外的迁移。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默写。古诗文默写,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应读准字音,把握好字形,再对比译文,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最后,还应多练,筛选出易错字,针对性地强化记忆。关于理解性的默写,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学会以关键词为线索找出对应的原句。
【参考译文】 杨业不通晓兵书,为人忠烈勇敢,智谋多端。平时训练作战时,都和士兵同甘共苦。讨代北方苦寒之地时,别人大都使用毛毯,杨业只是裹着棉衣坐着处理军务,旁边也不设置火炉,侍从的人几乎冻僵了,但是杨业神色轻松没有一点怕冷的表情。他治理政事很简便,统治属下很有恩德,所以士兵乐意为他效命。朔州战败时,他属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战死,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逃回去,禀报皇上。”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开他。
9.A、忠烈武勇,有智谋 意思是为人忠烈勇敢,智谋多端,谋:谋略,无误;
B、人多服毡罽意思是别人大都使用毛毯,服:名词作动词,穿,无误;
C、 业但挟纩 意思是杨业只是裹着棉衣, 但:只是,有误;
D、 众皆感泣不肯去意思是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开他。去:离开 ,无误。
故答案为: 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只有积累得多了才能做好课外的迁移。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故答案为: 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突围,回去报告天子。
11.“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 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让属下先走,自己坚守以身殉国。
故答案为: 杨业训练作战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在代北苦寒之地,他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怡然无寒色”,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朔州战败时,他体恤士卒多有家着,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以身殉国。
12.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默写,要求学生把握好字形。本题的易错字有: (6)览 。
故答案为: (1) 长河落日圆;(2)江春入旧年;(3)河流大野犹嫌束;(4) 山入潼关不解平;(5)会当凌绝顶;(6) 一览众山小。
13.【答案】【范文】题目一:
希望之光
时间无情地向期末逼近,而我又是那样无奈——成绩一落千丈。期中考试的失利对我是一个打击,于是我努力着,想要赶上去。可最近的各科测试又在我伤痕累累的心上留下了更多的伤口,可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相信自己。“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相信自己能行,你就必将是成功者。”
以前的我遇到什么难的题目或复杂的题目总是不假思索去问父母,而现在,我要用我的努力去换取心中的理想。
在这因高考而放假的三天中,自然有许多功课等着我们去复习。数学的计算题是我最大的弱点。瞧,一道又长又复杂的计算题如拦路虎一样,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应该加强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对学习才有帮助。”也许是对希望的渴望,心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我拿起笔,开始了我的思索。
过了许久,妈妈走了过来,看见我奋笔疾书了半天还在想那道题,忍不住了:“其实这题挺简单的,就是把……”她还没说完,我便将它的话打断了:“不用你教,我自己算!”也许是因为我沉于那道题,急于想把那道题算出来,对妈妈的口气生硬了点。妈妈也是出于好心,听了 我刚才那番话似乎有点不快:“那你自己算吧,再这个样子算仍是算不出来的。”我那冲破困境的心燃烧了。“一定会把答案算出来的。”我暗暗下了决心。于是我又翻开书,看了有关公式,将它们写下来,又观察有何联系,这道题是否能运用 草稿纸用去了一张又一张……努力没有白费,终于算出来了,是靠自己算出来的!
而这道题也让我另一种答案:机会是靠自己创造的。
我相信我并不是一个失败者,我要将希望之球射进胜利之门,我要在天空中寻找自己的另一片蓝天,因为我发现,我发现了希望之光在天际闪耀,闪烁着绚丽的光。
题目二:
用心感受
朋友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觉得很感动,因此叫我也一起看,看完这篇文章我感同身受。朋友说以前的父亲为了子女,原来是那么的辛苦,真的很伟大。
的确,现在人们总是喜欢赞美母亲,却经常把父亲冷落在一旁。回想起父亲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事情,才知道,其实父爱,如同母爱一样伟大。不信,我就举几个例子:
我每天放学都是7点半回家,天色很晚,且哥哥比我还晚。那天下校车,远远地就看见一个人影,看清楚原来是父亲,我心里暗暗高兴:今天可以不用再自己回家了。可是事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原来父亲是想拿钥匙给我的,因为家里没有人——母亲去值班,哥哥还没回家,现在父亲要去开会。我生气了,平时至少家里有人楼梯的灯一直是亮的,现在家里没人楼梯肯定是黑乎乎一片。父亲好像看出我的心思,脸上微微地笑,道:“没有什么好怕的。”我更生气了,明明知道我怕黑,还说这种话,我不知道父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回家了。走着走着,才发现楼梯的灯亮着,进了家看见所有的灯也开着,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的言外之意是这样啊,我好像误会了父亲,感到很抱歉。
还有,周末在家吃饭,饭桌上都会有丰富的饭菜,然而父亲却总是舍不得吃,总是留给我们吃,说什么每天都在学校吃饭营养不够,况且每周才有那么几次在家吃饭,应该多吃点,还说什么自己营养很多不需要吃那么多。我知道那都是骗人的`,父亲每天在外奔波,而我们只要学习好,考高中上大学,父母心里就高兴了,自己受苦受累都没有关系,我倒认为营养不足的应该是父母啊。我们每天那么努力学习都是为了自己,而父亲辛苦工作,为的是什么 我很清楚,是为了我们能够过更幸福的生活和供我们学习。
还有很多很多……
你们不要认为那都是一些小事,可是我认为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背后却隐藏着父亲对子女的爱,组成的,是如同母爱一样伟大的父爱,只要你们用心去感受!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一:本题话题——“ 光” ,这里的“光”可以指一种信念或者心中的理想,可以写一篇有关自己梦想的奋斗的记叙文。选材方面,通过上面的立意分析,可以选择以下材料,演讲、考试失利,自己受到父母师长的关心和鼓励,重拾了梦想之光,开始变得积极乐观,开始了奋斗。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内容安排方面,建议一详一略,详写的部分应加上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题目二:本题是半命题作文的考查。材料关键词是“ 用心”,横线上可填“用心感受,用心体会”等等,重点要描述出横线上的词,通过“用心”感受到的真善美是什么。应选择蕴含积极向上的情感的、自己熟悉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学生熟悉,便于选材和写作。 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内容安排方面,建议一详一略,详写的部分应加上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点评】题目一: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根据引导语来审题立意,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从立意角度可以分正面立意、反面立意。然后进行选材构思。注意列提纲,明确整篇作文的框架,最后调动积累的好词佳句,填充内容,完成习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试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丰富细节,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题更深刻。
题目二:本题考查学生的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是一项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题目,切入点的选择和立意的高下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平时的练笔应有针对性,切口尽量小,以小见大,立意尽量新,鞭辟入里,结尾要注意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还要树立文体意识,避免出现四不像的文体,记叙文可适当夹叙夹议,以深化主题,议论文注意论据充分,论证多角度,以增强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平日的阅读和积累,做一个有心人,多思考,多记录生活的点滴。
【答案】14.①村中小巷;②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
15.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乡亲们非常爱惜昔日的农具,表现乡亲们对农具的深厚感情。
16.一方面表现了在春天里,家乡的田野间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运用比喻手法,乡亲们乘着时代的东风,过上了富裕而美好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代的歌颂。
17.具体的经济措施使农民走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也要爱护生态的环境,建造一个宜居家园,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精神家园得以安放。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此类题目一般不直接给出赏析的角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注意提取句子里的关键字词,另外还应掌握赏析的角度:1、写作手法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角度;2、字、词的角度。字词的角度主要是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3、句子结构的角度。照应题目、开头、承上启下、首位呼应等;4、主旨的角度。点明主旨、深化主旨等等。提取出的关键词符合哪个角度就选取哪个角度赏析。
(3)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4.第 ③段“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
第④段“出了小巷”,由此可知第三段是在小巷里面。
第 ⑤ 段“走出农贸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
故答案为:①村中小巷 ②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
15.把农具比作“老伙计”,写出乡亲们对农具的喜爱。
故答案为: 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乡亲们非常爱惜昔日的农具,表现乡亲们对农具的深厚感情。
16.一方面是指春天来了,乡野间又有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是说,乡亲们趁着时代的东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最后一段“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
故答案为:一方面表现了在春天里,家乡的田野间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运用比喻手法,乡亲们乘着时代的东风,过上了富裕而美好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代的歌颂。
17.结合第②段“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可知:家乡的村民创办了许多实业,这些具体的经济措施,为乡亲们带来了经济效益,使人们过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结合第⑤段“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
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可知:故乡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如河流污染的治理,使得生活环境更为宜居;结合第②段“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第④段“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可知,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积极向上,勤劳智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我们要爱护生态环境,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
故答案为:具体的经济措施使农民走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也要爱护生态的环境,建造一个宜居家园,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精神家园得以安放。
【答案】18.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19.广处延展;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20.举例论证。举冯其庸先生读书存疑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21.读一首古诗,只有短短几句,学习时要去查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所
运用的典故等,把诗读“厚”;最后归纳总结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等内容,把诗读“薄”。
【知识点】中心论点;举例论证;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阅读中最常见的题目。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方法,论点是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可以直接从题目、开头、结尾三个位置直接提取,如果没有,则需要自己概括 。其次,论点是 一个表肯定的陈述句,应简洁、鲜明、具有概括性。
(2)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3)本题考查 论证方法 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作用分别是:举例论证 使论证更具体跟有说服力。道理论证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让人容易理解 ,使论证浅显易懂。对比论证使论点更鲜明突出。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分别是:举例论证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或道理。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言格言俗语有力的论证了观点或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将...和...加以比较,使论点更鲜明突出。最后需要注意,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只写答题的格式,提到论点的,一定要把论点写出来。如: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证方法,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学生如何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本题属于体验类型,它通过有这样的问法: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生活中做到坚持。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1,立足文本,找出作者观点。2. 结合生活中具体现象、事例、个人经历,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认识,这一般是作者观点的延伸,不要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挥。
18.第 ① 段 “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第 ② 段,“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所以本文的 都是在围绕读书的方法阐述。
故答案为: 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19.“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
“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
故答案为: 广处延展;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20.本题考查 论证方法 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⑦段划线句子, 列举了冯其庸先生的例子,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的观点。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举冯其庸先生读书存疑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21.本题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属于体验类问题,首先提取关键词:“ 结合文章 ”、“ 生活实际 ”,这就要求学生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不能随心所欲地阐述与文章不符的观点。
文中第⑥段“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这告诉我们读书时候要广泛地查阅资料,“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这告诉我们要学会总结概括。
故答案为: 示例:读一首古诗,只有短短几句,学习时要去查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所
运用的典故等,把诗读“厚”;最后归纳总结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等内容,把诗读“薄”。
【答案】22.C
23.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句子的画面,具体是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此类题目,在译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并描述出画面即可。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所含的道理正是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要乐观地去面对,下次就会成功的。
A、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有误。
B、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有误。
C、 表现了刘禹锡面对挫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无误。
D、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有误。
故答案为:C
23.本题是画面题,根据理解,加上合理的想象即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故答案为: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
24.【答案】《五猖会》中的父亲在“我”即将去看五猖会时,强制“我”背书,这种行为压抑孩子天性、损害孩子心灵,体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与伤害,与理想父亲形象不符,所以不能入选。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 在《五猖会》中,父亲虽然爱孩子,希望孩子有出息,但他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问题。在“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突然要求“我”背书,背不出来不许去,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让“我”的快乐瞬间化为乌有,这种做法严重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损害了孩子的心灵,反映出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伤害。与人们通常所期待的那种理解、尊重、关爱孩子,能和孩子良好沟通的理想父亲形象相差甚远,所以他不能入选“我最喜欢的父亲”。
故答案为: 《五猖会》中的父亲在“我”即将去看五猖会时,强制“我”背书,这种行为压抑孩子天性、损害孩子心灵,体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与伤害,与理想父亲形象不符,所以不能入选。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形象,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首先,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切忌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应该结合文章内容。其次,平时阅读中应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外貌、官职、性格、说话的语气等信息,只有掌握了更多的人物信息,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人物的性格。最后,读书时做好批注,在重要的字词句傍边标注上人物的性格特点,每到一个章节结束,可以做一个汇总。
25.【答案】杨老师,您好!我是八年级(1)班的小田,我想向您推荐“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作为研学地点。该基地充分挖掘了会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宗旨“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我校活动目的一致。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要求结合材料写旅游推荐,此类题目比较灵活,注意礼貌用语,语句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杨老师,您好!我是八年级(1)班的小田,我想向您推荐“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作为研学地点。该基地充分挖掘了会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宗旨“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我校活动目的一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提取题干的关键词“ 推荐 ” 。其次,在推荐的过程中,要有称呼和问候。第三,应结合景点的具体的内容和主要特色。
【答案】26.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通信技术的变革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数据库、短视频等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
27.示例: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首先,自觉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提升语言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要回归到深度阅读中来,慢慢品味经典作品,参透书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夯实语言 字基本功。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其次,减少对虚拟环境、网络的依
赖,多参加线下社交活动。我们也要与家人、同学、朋友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本题考查学生如何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本题属于体验类型,它通过有这样的问法: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生活中做到坚持。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1,立足文本,找出作者观点。2. 结合生活中具体现象、事例、个人经历,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认识,这一般是作者观点的延伸,不要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挥。
26.材料二“通信技术的变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
材料三“短视频内容,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
故答案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通信技术的变革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数据库、短视频等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
27.本题 属于体验类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随心所欲地阐述与材料不符的观点。 材料二中提到“通信技术的变革,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所以,在生活中,要严格遵守语言规范,避免通信技术的变革带来的“词穷”的困境,材料三中提到“短视频内容,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所以,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思辨的能力。
故答案为:示例: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首先,自觉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提升语言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要回归到深度阅读中来,慢慢品味经典作品,参透书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夯实语言 字基本功。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其次,减少对虚拟环境、网络的依赖,多参加线下社交活动。我们也要与家人、同学、朋友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