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学案+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学案+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7 15:36:47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论语》学习目标: 1、 把握关键的文言词及各种文言现象,重点突破宾语前置句式。
2、在诵读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孔子反对武力征伐,实行“仁政”的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编订《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公元前551--前479)关于孔子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
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
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的思想《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论:编录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乐》
《春秋》关于《论语》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攻取颛臾。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关键词语:季氏将伐颛臾朗读把握颛臾( )冉( )
稷( )兕( )
柙( ) 椟( )
相夫子( ) 戈( )预习展示zhuānyúrǎnjìsìxiádúxiànggē重点词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修文德以来之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疾:痛恨,讨厌。舍:舍弃,回避。辞:借口。患:担心盖:发语词,表原因,“因为”。倾:倾覆,灭亡。修:修治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佐动词,责备形容词,错误名词,过错重点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
陈力就列 古:担任职务 今:到队列中去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用兵 今:有事情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今:认为
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词类活用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作名词 祸患,忧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名词作动词 找借口)
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 使……来,使……安定)文言句式是社稷之臣也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谋动干戈于邦内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重点突破沛公安在?
而又何羡乎?
何陋之有?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以为莫己若者
忌不自信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我之谓也
无乃尔是过与三、以“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君何以知燕王
是以蓼洲周公
何以伐为四、介词宾语前置重点句子翻译无乃尔是过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既来之,则安之。恐怕该责备你们吧?品德高尚的人痛恨那些回避说想要那样却一定为它找借口的人。使他们来了以后,就使他们安定下来。质疑时间……季氏将伐颛臾带上你的理解再次朗读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内、外)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 有孔子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用类比季氏将伐颛臾加入你的感情最后朗读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半部《论语》治天下 选取当前国际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比如中日冲突、美俄关系、中东局势……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开头示例:日本,我想对你说……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预 习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继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
3、疏通文意,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二、补充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预习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 )颛臾。冉有、季路见( )于( )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于( )颛臾(句式: )。”孔子曰:“求!无乃(无乃, 词,表示委婉语气。可译为 。)尔是( )过( )与?(与, 词。表疑问或感叹。)<无乃……与,固定格式,译为 。>(此句句式: )夫( )颛臾,昔者先王( )以为( )东蒙( )主( ),(主语: )且( )在邦域之中( )矣( ),是( )社稷( )之臣也(也,表 。此句句式: )。何以(即 ,译为 )伐为(为: 词,表 。)<何以……为,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表示 语气,可译为“ ” >?” (此句句式: )
冉有曰:“夫子( )欲之,吾二臣(秦汉前一般人自称“臣”表谦卑)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力( )就( )列( ),不能者止( )。’危( )而不持( ),颠( )而不扶( ),则将焉( )用彼相( )矣( )?且尔言( )过( )矣,虎兕( )出于(介词, )柙( ),龟玉(龟甲和玉器,分别用于占卜和祭祀)毁于(介词, )椟( )中(句式: 。此句为意念上的 句),是( )谁之( )过( )与(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 )而( )近( )于( )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 )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 )夫(指示代词, )舍( )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指诸侯和大夫。“国”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是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不患( )寡(民少)而患不均( ),不患贫( )而患不安( )。盖(副词,表示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 )如是( ),故远人( )不服( ),则修( )文德(指礼乐教化 。与“武功”相对。文,文教,指礼乐)以( )来( )之。既(副词,已经)来之,则安( )之。今由与求也,相(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犹言四分五裂),而不能守也;而谋( )动干戈(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于邦内(句式: )。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
四、文言现象汇总(请同学自己从文中找出例句,并作相应解释说明)
古今异义词(掌握古意)
词类活用现象(注意文中某些字的使动用法)
文言句式(注意文中的固定文言句式)
介语短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4、相关成语(找出并解释)
五、初识文本
1、孔子与冉有的对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列出来
2、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六、自学留言板: 通过预习,你的疑惑有哪些?
课堂探究案
编写:一组 审核:张晓丽 姜在胜 刘孝国
学习目标 :
一、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即以德服人、实行“仁政”的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难点: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共同整理归纳
【预习成果展示】
生字注音
颛臾( )( )  冉有( )  社稷(  ) 虎兕(  ) 出于柙(  ) 相夫子(  )

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现象
3、文言句式
三、质疑问难
<巩固检测>
一、翻译句子(找出句中的赋分点)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探究(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先翻译下列各句,然后总结语法规律
1、 沛公安在? 4、 以为莫己若者
2、 客何为者? 5、 恐年岁之不吾与
3、大王来何操?
一规律: 二规律: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8、无乃尔是过与
三规律:
9、籍何以至此? 10、君何以知燕王
11、何以伐为?
四规律:
<巩固检测>
1、选出是宾语前置的一项( )
A、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B、战于长勺。
C、吾谁欺?欺天乎?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一项是( )
A、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季氏富于周公
二、文本内容探究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并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①冉有是怎样辩解的(原文)?他的目的是什么?
②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孔子要说明什么问题?
【拓展延伸】
文中体现出哪些孔子“仁”的政治思想? 这种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
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
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
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①既来之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 ④吾恐季孙之忧
4.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5.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论语(Lún)  虎兕(sì) 下脚料(jué)? 排山倒海(dǎo) B.买椟还珠(dú)? 搜罗(shōu) 撒手锏(jiǎn)? 啼饥号寒(háo) C.颛臾(zhuān)? 社稷(jì) 落不是(lào)? 畏葸不前(sī) D.冉有(Rǎn)? 独处(chǔ) 乐陶陶(táo)? 荦荦大端(lu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C.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7.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附。 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一,基础
1. 解析:选D。A.“脚”应读jiǎo;B.“搜”应读sōu;C.“葸”应读xǐ。 2. 解析:选B。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3. 解析:选D。见,①拜见;②看见。患,③忧虑,担忧;④得病。
4. 解析:选D。A.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B.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D.古今意义相同,战争。 5. 解析:选B。“陈力就列”是展现才能担任职务的意思,这里应用“各就各位”。 二,阅读理解
(一)6. 答案:C
7. 解析:选D。文句中的“来”,使……来,而A、B、C三项的理解不正确。 8. 答案:(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 (二)9. 解析:选B。宠:使荣耀。 10.解析:选B。②是说不可常用严刑峻法;④是说王祎在修《元史》的过程中裁剔繁芜,行文得当,下笔简洁;⑤是说王祎奉召晓谕梁王归降。 11. 解析:选C。“奉命讲授国史”有误。
12. 答案:(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自幼聪明颖悟,长大后,身高挺拔如山岳,伟岸有风度,凭借文章而闻名于世。他目睹元代政治的衰败,写了七八千字的长信呈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举荐他,他没有答应。他隐居于青岩山,著书立说,名声越来越大。太祖出征江西时,王祎献上颂词。太祖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个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说学问的广博,你不如宋濂。要说才思的敏捷,宋濂不如你。”太祖创设礼贤馆,召他来安置在馆中。多次升迁做了侍礼郎,掌管起居注。(王祎)做南康府的同知府事,多有惠民措施,太祖赐给他金带以示荣宠。太祖准备登基,把王祎召回来,商量礼仪。洪武元年八月,王祎上疏说:“祈求苍天永保江山的关键,在于存心以忠厚为本,政治宽大,上依天道,下顺民心。严刑峻法,可以一时使用却不可以经常如此。浙西既然已平定,赋税应该减少。”太祖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没有完全照他说的办。第二年修撰《元史》,皇帝任命王祎与宋濂为总裁。王祎擅长史事的记载,裁剔繁芜,行文得当,下笔简洁。《元史》修成后,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他奉皇帝诏命在大本堂执教,经义理解透彻,析理畅达,善于开导。皇帝召他在殿堂问话,必定赐他坐下,随便谈论。五年正月,皇帝与群臣商议招抚训谕云南,命令王祎带着诏书前往。王祎到云南后就告谕梁王,应该立即送上云南版图给职方官以表示归顺,不这样的话朝廷讨伐的大军很快就到。梁王不听,把他安排在别馆住宿。有一天,王祎又告谕梁王说:“朝廷考虑到云南有百万生灵,不愿看到他们毙命于刀锋之下。如果你们依仗着地势偏远险要,抗拒英明的皇帝,到时候后悔就晚了!”梁王惊骇臣服,立即让王祎改住客馆。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迫不得已让王祎出来见脱脱,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呵斥道:“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况且我和你都是使臣,岂有向你屈服的道理!”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一向有盛名,不可以加害于他。”脱脱捋起袖子叫嚷:“今天就是孔圣人在这儿,按理也不得活!”王祎回头对梁王说:“你要是杀了我,朝廷军队就会马上到来,你的大祸也马上就会到来。”王祎最终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