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抗争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省启东市期中考试]近代某报刊曾评论,“夫人之所以笃信团匪者,曰以其能扶清也,以其能灭洋也。夫以吾辈居中国之土,为中国之人,岂不愿中国自强……而不为外人所藐视。然欲强(熊指俄国,鹰指美国,黄花豹指日本……)中国,亦自有道。”该评论( )
A.质疑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
B.否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
C.肯定了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
D.强调民众对义和团运动的信心
2.[2023·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此举( )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
B.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阻止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
D.杜绝了民间资本进入官办企业
3.[2023·山东省德州市期末考试]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强调:“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这反映出张之洞( )
A.支持维新派的制度改革
B.反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仍抱守传统的权力观念
D.认为民权要以纲常为基
4.[2023·浙江省衢州市月考]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曾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据此可知,康广仁( )
A.肯定了戊戌维新的积极意义
B.批评了戊戌维新的守旧软弱
C.分析了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D.赞扬了戊戌维新的斗争精神
5.[2023·广东省湛江市期末考试]有学者提到:“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记载更为客观、真实
B.康梁作为当事人,他们的叙述记录了真实的历史
C.康梁的记述包含作者的主观意图所以缺乏史料价值
D.历史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
6.[2023·山东省烟台市期中考试]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
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中体西用”思想成效显著
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
7.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对李秀成说:“朕承上帝圣旨,天兄耶稣下凡,做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外去,欲留京,任由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据此可知天京陷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领之间矛盾尖锐
B.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C.洪秀全的宗教迷信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8.[2023·山东省德州市期末]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开设工厂,制造火车、轮船,兴建铁路、公路,创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鼓励个人投资和创造发明等。这些主张( )
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符合当时社会走向近代的发展趋势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D.得到太平军广大将士的支持与响应
9.[2023·台州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评估]中法《黄埔条约》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该条款反映了(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获得了与法国对等贸易的待遇
C.两国相互妥协试图实现利益最大化
D.法国在中国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10.[2023·成都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在中西砥砺的初始阶段,西方人由于语言不通,“一切事物惟华籍买办是赖”,在交往中买办们逐步学会了办企业的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不去买田置地,而去投资近代企业。这一状况( )
A.推动传统经济模式转型
B.表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C.催生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D.导致了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
11.[2023·凉山州高三三模]下表是上海工人月均工资的部分统计数据
时间 1946年8月 1947年2月 1949年4月
月均 工资 20万法币 40万法币 30~50万金圆券(1金圆券等于300万法币)
上海工人工资的增长( )
A.源于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
B.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C.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D.表明上海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12.[2023·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927年到1934年,瞿秋白、李立三等人认为中小商人是革命的障碍,苏区出现没收商人财物、杀害商人等烧杀事件。但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进入西康藏区,“提倡贸易自由……欢迎和奖励藏族私人投资”。这一政策措施变化,实际上( )
A.彰显中共在大革命时期政策的灵活性
B.肃清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思想
C.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D.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省德州市期末考试](12分)近代以来,中国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江南制造局成立后,一直是中国工业的骨干企业,尤其为晚清中国近代造船技术的进步贡献良多。一批中国早期技术工人也在这里应运而生,史称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从沪粤闽等地雇来工匠,开办了云南机器局,制造弹药并修理枪炮。1890年投产的贵州青溪铁厂,也从“上海采购机器招募匠工”。
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厂。张謇在南通着力创办大生纱厂,其建厂初期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来自附近乡村,而技术骨干则主要招募自上海。1908年,“以抵制杭州城内售卖之洋纱、进口棉布、印花布为目的”,当地商人集资开办股份制织布厂,“赴上海购置纺纱机,正加紧准备开业”。
——摘编自戴鞍钢《技术进步与晚清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时期中国的生产“技术进步与传递”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抗争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省启东市期中考试]近代某报刊曾评论,“夫人之所以笃信团匪者,曰以其能扶清也,以其能灭洋也。夫以吾辈居中国之土,为中国之人,岂不愿中国自强……而不为外人所藐视。然欲强(熊指俄国,鹰指美国,黄花豹指日本……)中国,亦自有道。”该评论( )
A.质疑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
B.否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
C.肯定了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
D.强调民众对义和团运动的信心
解析:“为中国之人,岂不愿中国自强……而不为外人所藐视。然欲强(熊指俄国,鹰指美国,黄花豹指日本……)中国,亦自有道”说明作者对义和团的做法并不认同,他认为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故选A项;“笃信团匪者,曰以其能扶清也,以其能灭洋也。夫以吾辈居中国之土,为中国之人,岂不愿中国自强”说明其肯定了义和团的爱国思想,排除B项;“岂不愿中国自强……而不为外人所藐视”体现了作者肯定了国人强国意识,而不是牺牲精神,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人之所以笃信团匪者,曰以其能扶清也,以其能灭洋也”体现了评论认为民众对义和团运动有一定信心,但是不是材料主旨,是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
2.[2023·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此举( )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
B.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阻止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
D.杜绝了民间资本进入官办企业
解析:据材料“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可知部分官绅只允许商人参股,不允许自行办厂,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华商只准参股,说明还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限制的是华商,不是外商,排除C项;“杜绝”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2023·山东省德州市期末考试]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强调:“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这反映出张之洞( )
A.支持维新派的制度改革
B.反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仍抱守传统的权力观念
D.认为民权要以纲常为基
解析:张之洞认为现在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如果兴民权,将会天下大乱,反映了张之洞反对进行变革兴民权,体现他抱守传统的权力观念,故选C项;据材料“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可知,张之洞不支持兴民权,排除A项;此时孙中山尚未提出民权主义,张之洞针对的是当时的维新派,排除B项;张之洞认为不应该兴民权,兴民权不利于稳固统治,并非认为民权要以纲常为基,排除D项。
4.[2023·浙江省衢州市月考]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曾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据此可知,康广仁( )
A.肯定了戊戌维新的积极意义
B.批评了戊戌维新的守旧软弱
C.分析了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D.赞扬了戊戌维新的斗争精神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康广仁认为变法反对势力过大,君主无权,最后必然会失败,是康广仁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的分析,故选C项;戊戌维新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体现在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是康广仁的意思表达,排除B项;戊戌维新的斗争精神体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思想的解放,不是材料意思表达,排除D项。
5.[2023·广东省湛江市期末考试]有学者提到:“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记载更为客观、真实
B.康梁作为当事人,他们的叙述记录了真实的历史
C.康梁的记述包含作者的主观意图所以缺乏史料价值
D.历史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
解析:梁启超和康有为都是戊戌变法的亲历者,其叙述固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因其阶级立场所限仍然会带有主观色彩,因此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到清政府对戊戌变法的记录,无法看出其记载是否更为客观、真实,排除A项;康梁虽为当事人,但因其阶级立场的限制其叙述是否真实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才能证明,排除B项;康梁作为戊戌变法的亲历者,其记述属于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
6.[2023·山东省烟台市期中考试]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
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中体西用”思想成效显著
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冯桂芬主张可以给予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功名,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晚清时期,科举制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用功名鼓励中国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并未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仍然强调学习西方器物,体现不出制度变革,排除C项。
7.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对李秀成说:“朕承上帝圣旨,天兄耶稣下凡,做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外去,欲留京,任由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据此可知天京陷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领之间矛盾尖锐
B.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C.洪秀全的宗教迷信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解析:材料说明洪秀全迷信宗教,不能正视太平天国面临的危机困境,“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表明将领之间存在矛盾,不能结成坚强的领导核心,这都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说明内部原因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将领间矛盾尖锐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排除A项;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洪秀全迷信宗教正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排除C项。
8.[2023·山东省德州市期末]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开设工厂,制造火车、轮船,兴建铁路、公路,创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鼓励个人投资和创造发明等。这些主张( )
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符合当时社会走向近代的发展趋势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D.得到太平军广大将士的支持与响应
解析:《资政新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符合当时社会走向近代的发展趋势,故选B项;创办银行,鼓励个人投资和创造发明,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不是绝对平均主义,排除A项;《资政新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涉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无法得到太平军广大将士的支持与响应,排除D项。
9.[2023·台州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评估]中法《黄埔条约》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该条款反映了(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获得了与法国对等贸易的待遇
C.两国相互妥协试图实现利益最大化
D.法国在中国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据材料“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佛兰西亦与焉”可知,给予他国的优惠政策亦要给法国,表明法国在中国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D项;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中国获得了与法国对等贸易的待遇与“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佛兰西亦与焉”不符,排除B项;中国向法国妥协,而不是相互妥协,排除C项。
10.[2023·成都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在中西砥砺的初始阶段,西方人由于语言不通,“一切事物惟华籍买办是赖”,在交往中买办们逐步学会了办企业的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不去买田置地,而去投资近代企业。这一状况( )
A.推动传统经济模式转型
B.表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C.催生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D.导致了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
根据材料“在交往中买办们逐步学会了办企业的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不去买田置地,而去投资近代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买办学习西方企业的技术,投资本国企业,这有利于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故选C项。
11.[2023·凉山州高三三模]下表是上海工人月均工资的部分统计数据
时间 1946年8月 1947年2月 1949年4月
月均 工资 20万法币 40万法币 30~50万金圆券(1金圆券等于300万法币)
上海工人工资的增长( )
A.源于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
B.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C.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D.表明上海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由材料信息上海工人工资1947年比1946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增长20万法币,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故选C项;工人工资增加是由滥发纸币导致的,而非工人的斗争,排除A项;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工人生活水平下降而非提高,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严重阻碍上海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2.[2023·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927年到1934年,瞿秋白、李立三等人认为中小商人是革命的障碍,苏区出现没收商人财物、杀害商人等烧杀事件。但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进入西康藏区,“提倡贸易自由……欢迎和奖励藏族私人投资”。这一政策措施变化,实际上( )
A.彰显中共在大革命时期政策的灵活性
B.肃清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思想
C.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D.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
材料考查的是从1927年到长征期间,中共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从认为中小商人是革命的障碍,限制其发展,到提倡贸易自由,显示中共经济政策的灵活性,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A项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中的措施变化并没有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省德州市期末考试](12分)近代以来,中国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江南制造局成立后,一直是中国工业的骨干企业,尤其为晚清中国近代造船技术的进步贡献良多。一批中国早期技术工人也在这里应运而生,史称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从沪粤闽等地雇来工匠,开办了云南机器局,制造弹药并修理枪炮。1890年投产的贵州青溪铁厂,也从“上海采购机器招募匠工”。
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厂。张謇在南通着力创办大生纱厂,其建厂初期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来自附近乡村,而技术骨干则主要招募自上海。1908年,“以抵制杭州城内售卖之洋纱、进口棉布、印花布为目的”,当地商人集资开办股份制织布厂,“赴上海购置纺纱机,正加紧准备开业”。
——摘编自戴鞍钢《技术进步与晚清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时期中国的生产“技术进步与传递”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从沪粤闽等地雇来工匠,开办了云南机器局,制造弹药并修理枪炮”“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厂”和所学知识,可以提炼出论点是晚清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实质是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它呈现出由政府先行、民间效仿,由沿海向内地逐渐传递等特点。关于评述可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及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晚清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实质是以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它呈现出由政府先行、民间效仿,由沿海向内地逐渐传递等特点。(2分)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社会;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掀起洋务运动,创办军用和民用企业;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上海地区近代工业相对发达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晚清生产技术进步与传递。(4分)生产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劳作方式,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有利于生产技术的传递,带动其他地区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经济的竞争力,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传递,极大地推动晚清社会近代化进程。(4分)此时生产技术更多依赖外部输入,相对缺少自主创新;生产技术进步受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影响有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