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泰安宁阳一中月考]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常作为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 )
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
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
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
2.[2023·辽宁省辽西联合校期末]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了重要贡献
3.“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4.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 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
永乐8年2月出发 永乐9年春出发
永乐12年3月出发 永乐10年冬
永乐20年3月出发 永乐13~18年冬
永乐21年7月出发 永乐18年前后
永乐22年4月出发 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
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
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
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
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
5.[2023·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在1565~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大型帆船(人称“中国船”)不间断地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与此同时,大量的白银通过“中国船”运回中国。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经济依然领先世界
B.白银输入加速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C.海上丝绸之路长盛不衰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6.[2023·山东新高考质量联盟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 )
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
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C.汉族人主导了服饰的改革
D.民族交流交融趋势
7.[2023·湖北省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斯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普林尼意在说明( )
A.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
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
C.汉代丝绸之路带有政治目的
D.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
8.[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
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9.(2024·广东茂名一中)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铭文“子孙长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B )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
C.边疆地区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0.(2023·山西阳泉一中)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C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11.(2024·河南周口期中)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统治者去黄帝陵祭祀30次,平均8.9年祭祀一次。这体现了清朝( D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
C.有效治理边疆地区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二、非选择题
12.[2023·安徽省芜湖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城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内在条件。(6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泰安宁阳一中月考]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常作为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 )
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
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
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
解析:随着元朝疆域的扩大,陆上丝绸之路得以不断扩大和兴盛,原来一些比较稀缺的物资也能成为元朝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故C项符合题意;元朝时新航路尚未开辟,故排除A项;程朱理学强调压制人的个性和欲望,显然和题干中“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的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葡萄在元朝较为常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D项。
2.[2023·辽宁省辽西联合校期末]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了重要贡献
解析:据材料“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史实可知,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中西往来之人越来越多,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只说丝绸之路繁荣,并未说明是外国人来华还是中国人前往西方国家,排除A项;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需求,开明兼容的政策只是原因之一,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的状况,并未体现唐代的对外交流为世界作出的贡献,排除D项。
3.“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来看,说明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故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4.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 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
永乐8年2月出发 永乐9年春出发
永乐12年3月出发 永乐10年冬
永乐20年3月出发 永乐13~18年冬
永乐21年7月出发 永乐18年前后
永乐22年4月出发 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
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
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
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
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
解析:表格中,每次出征蒙古,或每次在征蒙之前,均要派官员去巡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需要得到那里的支持,派官员去进行安抚,故选B项。
5.[2023·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在1565~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大型帆船(人称“中国船”)不间断地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与此同时,大量的白银通过“中国船”运回中国。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经济依然领先世界
B.白银输入加速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C.海上丝绸之路长盛不衰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说明中国的商品远销海外,“大量的白银通过‘中国船’运回中国”,说明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获利颇丰,处于优势地位,故选D项;1815年英国已经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期非常繁荣,明清海禁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西班牙帆船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穿越的是太平洋,并非传统的丝绸之路,排除C项。
6.[2023·山东新高考质量联盟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 )
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
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C.汉族人主导了服饰的改革
D.民族交流交融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服饰与汉人服饰的相互影响,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故选D;A、C两项是对材料内容的错误理解,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2023·湖北省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学者普林尼描述汉代对外经济:“赛里斯国人(中国)的举止的确是温和的……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普林尼意在说明( )
A.汉政府的对外政策已经落伍
B.朝贡贸易占据对外经济的主导
C.汉代丝绸之路带有政治目的
D.汉代的对外贸易具有内敛性
解析:据材料可知,普林尼描述汉代经济现象“尽管乐于从事贸易,但他们是等着贸易找上门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它”反映汉代对外贸易具有被动性、保守性,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汉代乐于从事贸易,并不是封闭自守,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了汉代对外贸易的态度,未提及贸易方式,排除B项;材料描述了汉代外贸的特点,未涉及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与作用,排除C项。
8.[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
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解析: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对周边民族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故选C项;该画作没有体现唐王朝向少数民族派遣使者,排除A项;唐朝对吐蕃不是册封是和亲,排除B项;该场景反映的并非经济方式交流,排除D项。
9.(2024·广东茂名一中)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铭文“子孙长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B )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
C.边疆地区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铜镜明显属于中原地区的样式,出现在广西、内蒙古和云南等地,体现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B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交流,不涉及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边疆和内地的经济联系,不涉及边疆地区手工业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当时政府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山西阳泉一中)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C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解析:据题意可知,“子玉”终得重用的原因是“曾入大唐为学生”,反映出唐朝时期新罗接受认可入唐学习的学生,即认可唐朝文化,而唐朝时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故选C项;材料所述子玉因“曾入大唐为学生”得到重用,反映出了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态度,与其自身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曾入大唐为学生”可知,子玉到大唐学习,能够受到大唐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学习的内容可能很广泛,不能说一定就是选官制度,B项之说无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子玉终得重用”可知,国君最终重用了子玉,但是无法明确国君是受到“有人”的影响还是其自身心慕中华文化,所以D项说法同样无依据,排除D项。
11.(2024·河南周口期中)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统治者去黄帝陵祭祀30次,平均8.9年祭祀一次。这体现了清朝( D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
C.有效治理边疆地区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解析:从清朝时期对边境地区关隘名字变更情况和祭祀黄帝陵频率之高来看,这些措施有利于民族融合,体现了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D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主对臣子的控制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内容无法得出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2.[2023·安徽省芜湖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城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内在条件。(6分)
答案:(1)条件:张骞通西域;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任答两点,4分)
(2)原因:唐宋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路的受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任答两点,4分)
(3)理念:共商、共建、共享。(2分)内在条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任答两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