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月迹》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其内容清新隽永、意味深长,充满童真童趣;其语言优美雅致、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贾平凹先生借此文追忆幼年往事,以儿童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中秋之夜追寻月迹的过程,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本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本文立足单元主题,将月亮之美、寻月之趣展现得淋漓尽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本文紧贴语文要素,对月亮进行动静结合的生动描写,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画面,进一步体会月亮动态时顽皮可爱和静态时恬静柔美的形象。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已经有所涉猎,且已具备较有条理地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能力,在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与语文要素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已经在前几篇文章中感受到不同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变化,并能初步感悟与鉴赏动静结合的美感这一现状。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根据课前提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并通过多形式地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精致独特的韵味。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月亮的足迹以及作者生动的语言及细腻的表达。
2.品味文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韵味,感受月亮动时顽皮可爱,静时恬静柔美的特点。
【教学思想及教学知识点的确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有“感受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在习作教学目标中,有“体会不同的描写手法”等要求。根据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本单元的语言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可见,感受作者生动的语言,了解作者的细腻描写是这篇课文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文本与语文要素的解读中,将本微课的重要知识点定位“在感悟文章细腻描写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当然,对于文中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学时可借用信息技术加以辅助。
【课程资源】
本课的课程资源以文本为主、以视频图片为辅助,课堂中借助音乐烘托气氛,以知识小百科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板书卡片明确新知。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1.利用希沃白板进行交互式教学,对重点知识明确标注与点拨。
2.以视频、图片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并辅助难点知识的讲授。
3.以微视频的制作巩固课中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感悟月亮爬窗帘格的过程。
【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在品析文本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动静结合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月亮的足迹以及作者生动的语言及细腻的表达。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韵味,感受月亮动时顽皮可爱,静时恬静柔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法:情境创设法、启发法、讲授法
工具:希沃课件、视频、音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预习任务】
请同学们课前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对象,跨越千载,明月永恒。瞧,李白曾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曾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曾感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曾称赞: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都为诵月,可月亮的踪迹却不尽相同……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脚步,去感受他孩提时代的寻月之旅吧!
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月,床前明月,月上柳梢;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板书:月迹)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师: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让我们借助提示一起来做做吧!请你
本文记述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师评:你真会预习,从字里行间知晓了课文内容。
过渡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来看看课前导读给我们提了什么学习要求。(出示学习提示)那这节课我们就在寻月中品析作者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从而理解月迹的真正内涵。
学文之前,一些词语需要我们重点识记,一起来看看吧!
解决了生字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三、品味文章,寻月足迹
(一)教师引导,感知文本
师:接下来,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这些“月迹”,并完成学习单。
谁来说说看,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呢?
生汇报(传屏学习单)
师总结:学习单的填写能帮我们迅速找到文中的关键信息。
师:文章中到处都散落着“月迹”,似乎我们身边的每一处都有月迹出现,如果用一个词来说,我们可以说——
月迹竟是“ ”的。
生:无处不在
过渡句:中秋之夜,明月当空。孩子们来到中堂,走入院中,一路寻到小河边。每一个地方都有月亮,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一个地方的月亮都牵动着孩子们的心。
四、品词析句,动静结合
师:那月迹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找一找,描写月迹的文字,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完之后,可以同桌两人交流。
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抓关键语句来体会月亮动时的顽皮可爱。
(一)动态描写,顽皮可爱
1.交流体会,感知动态描写的趣味
师:同学们交流得真认真,谁来分享?你来试试?
师:你抓住了第二段,哪里让你觉得有趣?长了腿有趣在哪?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活了
生:生动的拟人描写,让我感受到月亮动态的画面
师:那大家觉得长了腿的月亮像什么?
生:刚出壳的小鸡、少女、顽皮的小孩……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就让我们带着对月亮动态美的感悟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2.通过“溜”和“爬”,感受动态变化
师:那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还能让你感到月亮是长了腿的?
生:溜
师:为什么一个溜字就让你感到月亮是长了腿的?“溜”是什么意思?
生:悄悄地、趁人没注意的……
师:说的太有趣了。瞧悄无声息的出现,蹑手蹑脚地溜进来(配一个溜的动态图),这哪里是月亮,分明是一个淘气的小孩儿啊!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
生读句子
师:老师要纠正一下,悄没声儿(mo)轻声,再来读。那大家发现了吗,这个词的发音有点特别
生:儿化音
师:文章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谁想来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通过读,大家发现儿化音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更有趣了,更有意思了,表达效果很独特,语言具有生活化……
师:儿化音的加入让文章变得童趣十足,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顽皮可爱的月亮。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月亮是长了腿的?
生:爬
师:你觉得月亮会怎么爬窗帘格儿呢?
生:手脚并用、迅速攀爬(你的描述极具动态感,这怕窗帘格儿的月亮仿佛就在眼前)
师:那这调皮的月亮可不太老实,爬着爬着还不停地变化。找找看
生:白道——半圆——满盈——亏了——末了
师:那大家觉得月亮爬窗帘格儿的过程像什么?
生:做游戏 像捉迷藏 像变魔术 ……
师:同学们通过联系生活再次感悟了月亮的动态美,再读。
师:这么有趣的变化过程,你们想看吗?瞧,调皮的月亮开始爬窗帘格儿了
出示视频
调皮的月亮在这窗帘格上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神奇的表演,和老师一起来读读
生读文感受月亮动态变化。
3.体会心情,感受孩子们寻月的心
师:月亮悄无声息的出现,又匆匆忙忙的离开,让孩子们的心情也是一波三折,找找看
生:高兴——生怕——失望
师:孩子们的心情随月而动,因月亮的出现而喜,随月亮的消逝而失望。这心情变化,让你感到了什么?
生:不舍得,很喜欢……
过渡句:是啊,太喜欢了,于是忍不住四处追寻月亮的足迹。以上是对中堂月的描写,作者细腻的笔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月亮动时顽皮可爱的特点。
(二)静态描写,恬静柔美
1.静时柔美,宛如画卷
师:你觉得玉玉、银银,描写了怎样的月光?
生:玉石、和氏璧
师:晶莹剔透,温润如玉,多美啊,请你读
生: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生:太美了,恍如仙境
师:月出皎皎,美人夭夭,这月光就像美人,你来读
生: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生:像一面镜子
师:皎如飞镜临丹阙,明月皎洁,就像飞入云端的镜子,明亮耀眼,你来读
师:简简单单的两个词,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皎洁的月光,多美啊,我们一起读一读——
2.叠词运用,引人入胜
师:晶莹剔透的月亮不仅照进了院子里,也照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其实,这两个词也非常有特点
生:叠词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读起来有什么不同呢?
生:朗朗上口,感觉月光更美了……
师:是啊,不仅营造的意境美,读起来也具有韵律美,那就让我们把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一起来读一读:
看那
院子里的白光
玉玉的,银银的
月光里,瞧得见那
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
疏疏的叶
那累累的骨朵儿
不正像是天上的繁星变的?
师:此时此刻,寻月的作者觉得自己不是在院中,而是——(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
他觉得那月宫中的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过渡句:中秋之夜,月光皎洁,树影朦胧,,院中桂和月中桂合二为一,天上人间浑然一体。让我们一边想象,一边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朗读)
过渡句:瞧,这就是院中月,像画卷一般,像美人一样,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让我们感悟到了它静态时的恬静柔美。
五、关注写法,布置作业
小结: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寻月之旅,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让我们感受了月亮动态时的顽皮可爱,和静态时的恬静柔美,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美好遐想。正如单元导语所言四时景物皆成趣,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追寻美的心。
课下,老师给大家推荐朱自清《荷塘月色》,去感受夏日荷塘那如水的月光吧!
六、板书设计,提炼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