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二、设计思路
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瑜的心境,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趁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教学目标
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抓住对话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复习导入,直切中心 1、引导学生借助人物图谱回顾故事主要内容并初步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要素串联法。 2、指生用文中词语形容诸葛亮,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唉”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教师小结 借助朗读让学生感受周瑜自叹不如的形象。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3-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分组讨论 据生回答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亮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感觉读出来。②出示“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与原文对比阅读(组织学生议论,感受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教给学生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思维延伸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 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我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