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习题课件(共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习题课件(共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24 16:29:40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一节 温度与温度计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填空题(每空4分,共52分)
1. 对壶中的冰进行加热,冰会变成 态的水;不断加热,水又变
成 态的水蒸气;如图所示,将长柄勺子靠近壶嘴,水蒸气又变
成 态的水;如果温度降到零下,水还能结成冰,变成固态,可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液 
气 
液 
第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小明先把两手同时分别放入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
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来并放入同一杯温水中,这时感觉到的冷热程
度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凭人的感
觉判断温度高低是 (选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第2题
不相同 
不可靠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温度表示物体的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甲的读数是 ℃,分度值
是 ℃,乙的读数是 ℃。
 
第3题
冷热程度 
液体热胀冷缩 
3 
1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如图所示,图中 (选填“甲”或“乙”)是体温计,它的示数
为 ℃,测量体温时,体温计 (选填“可以”或“不可
以”)离开人体读数。
   
第4题
乙 
36.8 
可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5. 下列各组自然现象中,水都表现为液态的是( C )
A. 冰、露 B. 雪、霜
C. 雾、露 D. 雨、雹
6. 下列温度最接近4℃的是( B )
A.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 B. 冰箱保鲜室的温度
C. 刚煮熟鸡蛋的温度 D. 刚温好牛奶的温度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0℃的冰和0℃的水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0℃的水比0℃的冰温度高
B. 0℃的冰比0℃的水更冷
C. 0℃的水和0℃的冰的冷热程度一样
D. 水和冰的状态不一样,无法比较冷热程度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B. 可以用体温计测量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 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D. 实验室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体温计却可以离开人体观
察温度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38.0℃,若直接用它去测量甲、乙两个病人的体
温,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38.0℃和39.5℃,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C )
A. 甲体温是38.0℃,乙体温是39.5℃
B. 甲体温低于38.0℃,乙体温是39.5℃
C. 甲体温不高于38.0℃,乙体温是39.5℃
D. 甲、乙两个病人体温都无法确定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把一支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位置不准的温度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的沸
水中,读数是97℃,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是2℃。若用这支温
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它的读数恰好等于物体的实际温度,则该
物体的温度是( C )
A. 44℃ B. 42℃ C. 40℃ D. 38℃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 若将烧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处,B、C处表示的温度都
与A处表示的温度相差2℃,则B处表示的温度是 。
三、 实验题(共24分)
11. (12分)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烧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第11题
气体热胀冷缩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使读数更精确,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 ; 。(合理即可)
换更细的弯管 
换容积更大的烧瓶 
(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2分)某同学测量一杯水的温度,选好一支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他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1) 指出该同学操作中的两项错误之处:
① 。 ②

温度计示数没有稳定时就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
测液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下面是小红做“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请你按正确顺序,
把下面的步骤有序排列起来。
A. 观察温度计里水银柱的液面,当水银柱
不再升高时,记下读数。
B. 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C. 估测液体的温度。
D. 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放在稳妥的地方,整理好仪器。
E. 将此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F. 读数时,眼睛视线应与温度计里细玻璃管内的水银柱液面相平。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选填字母)。
CBEAF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C
D
(3)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A
B
C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13张PPT)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
1. (2023·盐城)人们常在衣柜里放置一些樟脑丸。随着时间的推移,
樟脑丸越来越小,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衣柜中充满了樟脑丸的
气味,说明分子在 。
升华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电冰箱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制冷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部
的冷凝器里,在这里制冷剂蒸气变成液体并 ,这些热被周围空
气带走。变成液态的制冷剂经过一段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
里,然后迅速汽化 ,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制冷剂蒸气又
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如
此循环,冰箱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选填“吸热”或“放
热”)
放热 
吸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实施人工降雨时,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放干冰(固态二氧化
碳),干冰很快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气体,并从周
围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
剧 (选填“升高”或“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就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
暖气流就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雨点落到地面上。
升华 
吸收 
下降 
凝华 
熔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 而成
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
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水雾遇到冷空气发生 ,形成
“人工雪”。(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凝华 
凝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乌鲁木齐沙依巴克期中)寒冷的冬季,乌鲁木齐被大雪装扮成了童
话的世界,大雪后,儿童极易感冒发烧,为了降温常在额头贴“退热
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也逐渐
消失,在这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程需
要 (选填“吸”或“放”)热;根据已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小
孩发热时 (选填“要”或“不要”)给小孩加盖被子,理由


升华 
吸 
不要 
加盖被子后,汗水表面的空气流动慢,蒸发慢,吸热少,温度不易
下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 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6. (忻州期中)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
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
A. 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汽化过程
B. 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 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 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
 第6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2023·永州)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
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
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 C )
A. 干冰熔化吸热 B. 干冰液化吸热
C. 干冰升华吸热 D. 干冰凝华吸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2023·陕西A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
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
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
“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
是( D )
A. 露和霜都是固体 B. 露是由霜熔化形成的
C. 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郑州中牟期中)北方寒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
“冰花”的形成是吸热还是放热?“冰花”附着在窗玻璃的内侧还是外
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放热、内侧 B. 放热、外侧
C. 吸热、内侧 D. 吸热、外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利用干冰制造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
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 D )
A. 干冰迅速熔化再汽化变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 干冰升华吸热变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形成的雾
D.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雾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如图所示为加热固体碘的实验。
(1) 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
碘吸热发生了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2) 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
为气态碘又发生了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生活中
(选填“露”“冰”或“雾凇”)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三、 实验题(9分)
升华 
凝华 
雾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 简答题(6分)
12. “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
迅速凝固成9℃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在皮肤上不留黏黏
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请写出固态凝胶在皮肤上消失时所发生的物态
变化名称以及使人感到凉爽的原因。
解:固态凝胶几秒钟后消失不见了,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
现象;升华过程中从人体吸收热量,使人感到凉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29张PPT)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汽 化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填空题(每空5分,共40分)
1. 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所示)。由于
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表面层就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它们
可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 力,脱离液体跑到空气中去,其宏观
表现就是液体的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第1题
引 
汽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023·黄冈)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食品——“炒酸奶”。将-
196℃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 (选填
“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酸奶瞬间 (选填物态变化
名称)成块。
第2题
吸收 
凝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如图所示为“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一幅漫画,扬汤止沸是指
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是通过 水的温度的方式止沸
的;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柴薪,是通过阻止水继续
的方式止沸的。
第3题
降低 

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生活中烹饪食物时,需要选择不同的烹饪温度;因为油的 比
水的高,所以油炸比水煮能提供更高的烹饪温度;我们在喝热汤时,会
对热汤表面吹气后再喝,这样是为了加快汤 (选填物态变化名
称)吸热,降低汤的温度。
沸点 
汽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5. (2023·乐山改编)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采用新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其原理中有一步骤是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流动并迅速变为气态。这一步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C )
A. 熔化 B. 凝固
C. 汽化 D. 以上均不正确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2023·成都)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
受同学们的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D )
A. 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 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 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D. 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广州花都期中)当室内温度恒定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
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能反映温度计示数
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图像是(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2023·哈尔滨)关于“探究水沸腾规律”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
是( A )
A. 水沸腾时,大量气泡在水中生成,上升时变小
B. 水沸腾时吸热且温度不变
C. 水的沸点可能低于100℃
D. 提高水的初温,可缩短实验时间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
B. 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C. 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
D. 沸腾比蒸发现象更剧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天津模拟)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
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汤的沸点与水相同)( D )
A. 同时沸腾
B.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C. 稍后沸腾
D.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等于水的沸点
第10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 实验题(30分)
11. (阜新中考)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两组同
学从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各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1) 实验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的目的是
(写出
一条即可)。
用酒精灯外焰
加热(或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等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如图丙所示为实验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其读数是 ℃。
84 
(3) 如图丁所示为两个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
像,其中图线 (选填“a”或“b”)是根据乙实验装置的数据绘
制的;生活中利用类似的办法煮食物,可以使食物熟得更快,其原因
是 。
a 
气压越大,沸点越高,且加盖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同学们观察到如图戊所示的明显的实验现象时,温度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时气泡内的气体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变 

蒸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 液 化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 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电冰箱门的附近出现一股“白
气”,平时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白气”。两种“白气”都是水
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 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
是 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空气 
热水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023·徐州铜山期中)如图,小华在一只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
醚,用手指堵住注射孔,拉动活塞,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乙醚
“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发生了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再
推压活塞,会看到注射器中又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说明可以通过
的方法使乙醚液化,可以使气态乙醚液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汽化 
压缩
体积 
降低
温度 
第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杭州模拟)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
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的水滴是由水蒸气
发生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
热,从而导致金属盘的温度 。
第3题
液化 
放 
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夏天当我们撕下冰棍包装纸会发现冒“白气”,“白气”是冰棍周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明同
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飘?如图
所示,你认为它应该向 (选填“上”或“下”)飘。
第4题
液化 
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常用灭火器中装有二氧化碳液体,是二氧化碳气体采用
的方法装入其中的,当打开阀门,又会发生 (选填物态变化名
称)现象,此时需要 ,所以手不要握住瓶身,以防冻伤。
压缩体积 
汽化 
吸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 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6. (锦州中考改编)周末下午烈日炎炎,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罐饮料,放在餐桌上,不一会儿这罐饮料“大汗淋漓”。下列现象与此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 )
A. 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
B. 杯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变成了水
C. 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D. 燃烧的蜡烛在“流泪”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等量的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体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D )
A. 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钻进人的皮肤
B. 水蒸气的温度比沸水的温度高
C. 水蒸气烫伤的面积一定比沸水的更大
D.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
196℃,液态氦的沸点是 -269℃,利用液态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
度升高而分离出来的顺序是( D )
A. 氧、氮、氦 B. 氧、氦、氮
C. 氦、氧、氮 D. 氦、氮、氧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在医疗前线,医护人员辛苦工作时,经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
象。如图所示,护目镜内侧产生“雾气”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和
吸放热情况是( C )
A. 熔化、吸热 B. 汽化、吸热
C. 液化、放热 D. 凝固、放热
第9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无论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无论盛夏还是寒冬,小水珠均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
B. 无论盛夏还是寒冬,小水珠均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
C. 盛夏小水珠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寒冬小水珠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
D. 盛夏小水珠出现在玻璃窗的外侧,寒冬小水珠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 解答题(21分)
11. 如图所示,在厨房中有下列现象:
(1) 如图(a)所示,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
“白气”,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
个物理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 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
了大量的 (选填“水蒸气”或“小液滴”),在壶嘴附近由
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
态”)。
② 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就会形成“白气”,“白气”实际
是 。“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水蒸气 
高 
气态 
小水珠 

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如图(b)所示,两个相同的水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
沸腾。已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因此,可以判断
出:房间甲的气温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
乙的气温。
低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
(c)中丙、丁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选填“丙”或
“丁”)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共11张PPT)
第十二章小测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填空题(每空4分,共40分)
1. (2023·重庆渝中期末)我国自“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
了多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图所示,在“太空‘冰
雪’实验”中,用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触碰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的液体
球,液体球迅速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球”。用手摸上
去,“冰球”竟然是热乎乎的,这是因为此过程中会 热量。
凝固 
放出 
1
2
3
4
5
6
7
8
第1题
2. 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
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5℃。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
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
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选填物态变化名
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将发生 (选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小明认为图甲中的碘蒸气是先熔化后汽化形成
的,你认为小明的猜想对吗? ,理由:
。小明在图甲烧杯中放入干冰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
有大量白雾,则水中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二氧化
碳”或“水蒸气”)。
升华 
熔化 
凝华 
错误 
温度达不到碘的熔
点 
二氧化碳 
第2题
1
2
3
4
5
6
7
8
3. (南通如皋期中)冬天下大雪时,小华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
的盐,他了解到道路结冰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危害,撒盐可以使路面的冰
熔化,小华不禁产生了疑问:在相同的气温下,为什么撒了盐后的冰就
会熔化呢?
 
1
2
3
4
5
6
7
8
(1) 小华回家后进行了探究,他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
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
段时间,如图(a),当两罐内有液体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
物的温度,示数如图(b),对比两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
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 。
(2) 小华还发现,一个易拉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个易拉罐外壁
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 罐。
乙 
盐降低了冰的熔点 
1
2
3
4
5
6
7
8
二、 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4. 在严寒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从野外取雪加热
成水供饮用,下列能正确描述这个过程的图像是( B )
A
B
C
D
B
1
2
3
4
5
6
7
8
5. 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
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
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将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
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
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C )
A. 金属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B. 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 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 金属凝固到玻璃镜头上
C
1
2
3
4
5
6
7
8
6. (2023·南京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中需要放热的有( A )
              
第6题
A. (1)(2) B. (1)(3)
C. (2)(3) D. (3)(4)
A
1
2
3
4
5
6
7
8
7. 如图是一支刻有11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
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
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D )
A. 0~100℃ B. -30~160℃
C. -60~140℃ D. -60~160℃
第7题
D
1
2
3
4
5
6
7
8
三、 实验题(28分)
8. 如图甲是小晨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她
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使用水浴法对某固态物体加热以便更好地记录熔
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1) 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是 ℃。
25 
1
2
3
4
5
6
7
8
(3)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的物体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吸热最后沸
腾,这说明烧杯内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
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
   
(2) 小晨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该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
示。分析图像可知,该物体的熔点为 ℃;第13min该物体处
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50 
液 
高于 
1
2
3
4
5
6
7
8(共26张PPT)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第1课时 熔 化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某物质因发生物态变化吸热,该物质在该物态变化前不具有流动性,
在物态变化后具有流动性且有一定的体积,则这种物态变化为

2. 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
特别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 ,从而使油
污 了。

化 
熔化温度 
熔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有一种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250℃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
时,才熔化结束,这种物质一定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
体”);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总保持在 ℃,用质
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物体, (选填“水”或
“冰”)的冷却效果较好,这是因为 。
非晶体 
0 
冰 
冰熔化时吸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4题
4. (成都模拟)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态物质的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
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乙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
体”),乙物质在BC段处于 状态,且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晶体 
固液共存 
保持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 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5. 下列物质中,均属于非晶体的一组是( A )
A. 塑料、沥青 B. 冰、玻璃
C. 蜂蜡、铁 D. 水晶、黄金
6. (2023·北京)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
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
可能是( B )
A. 10℃ B. 30℃ C. 50℃ D. 60℃
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某些高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是因为( C )
A. 能够达到熔点,无法继续吸热
B. 高山气温过低,无法吸收热量
C. 高山气温过低,无法达到熔点
D. 无法达到熔点,也无法吸收热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2023·福州连江期中)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铸造釜
的记载:“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杓从嘴受注”。下列能反映“铁化
如水”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 )
A
B
C
D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1个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则1个标准大气压下48℃的海波
( D )
A. 一定处于固态 B. 一定处于液态
C. 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 以上都有可能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南宁期中)如图所示,大烧杯中盛有适量碎冰,另将装有碎冰的
小试管插入该烧杯中(试管底部不接触烧杯底),缓慢加热,当大烧杯
中的冰有一半熔化时,小试管中的冰( C )
A. 全部熔化
B. 熔化一半
C. 没有熔化
D. 只有底部的冰熔化
第10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 实验题(共28分)
11. (14分)如表所示为探究萘的熔化的实验记录,根据记录回答下列
问题。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温度/℃ 70 75 80 80 80 80 85 90
(1) 加热至第2min时萘处于 态,第4min时萘处于
态,第8min时萘处于 态。
(2) 萘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持续了 min,在这个过程
中,萘需要 热。
(3) 萘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固 
固液共存 
液 
80 
3 
吸 
晶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组装甲装置时,A、B两部件中应先固定 (选填“A”或
“B”)部件;探究时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
减缓升温速度,还能使试管 。
(2) 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12. (14分)(2023·深圳期中)小奇和小治在学习熔化知识时,分别
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第12题
B 
受热均匀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
图 (选填“A”或“B”)是烛蜡熔化的图像。图丙A中bc段对应
的时间内,试管里物质所处的状态是 (选填“固
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该物质熔化时的特点是

B 
固液共存态 
吸收热
量、温度不变 
第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别的小组的小西同学发现,她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
冰也熔化了,此时冰熔化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吸收热量。

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第2课时 凝 固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冻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人们
制作冻豆腐主要是想办法去除新鲜豆腐中的水分。制作冻豆腐的过程经
历了先 后 的物态变化。
凝固 
熔化 
1
2
3
4
5
6
7
8
9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固态氢
熔点/℃ -39 1064 1083 1525 -259
(1) 固态的金熔化成液态的金时,它的熔点是 。
(2) 氢在-260℃时是 态,在-255℃时是 态。
(3) 铁水凝固成铁块时要 (选填“放热”或“吸热”),凝
固时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1064℃ 
固 
液 
放热 
保持不变 
2. 根据表中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完成下列填空。
1
2
3
4
5
6
7
8
9
(4) 在北极,冬季气温可达到-50℃,此时 (选填“能
用”或“不能用”)水银温度计。
(5) 用铁做成的锅 (选填“能”或“不能”)冶炼金,这是因
为金的熔点比铁的熔点 (选填“高”“低”或“相同”)。
不能用 
能 
低 
1
2
3
4
5
6
7
8
9
二、 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 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使窖内的温度不会过低,菜不致冻坏,
这主要是因为( C )
A. 水不善于传热 B. 水的温度比气温高
C. 水结冰时要放热 D. 水能供给蔬菜水分
C
1
2
3
4
5
6
7
8
9
4. (2023·阜新)下列图像中,能大致体现液态海波凝固特点的是
(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5. (2023·聊城改编)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铸
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如图),铜液在模具
中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A. 铜料化为铜液,属于凝固现象
B. 铜液冷却成型,属于凝固现象
C. 铜料化为铜液过程中温度不变
D. 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需要放热
第5题
A
1
2
3
4
5
6
7
8
9
6. (楚雄期中)关于物质的熔化与凝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B.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C. 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D. 晶体凝固时要放热且温度一直下降
C
1
2
3
4
5
6
7
8
9
7. 保温瓶中装有大量0℃的水,然后放入少量-4℃的冰,盖好瓶塞,则
( A )
A. 有少量水凝固成冰 B. 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C. 冰、水的质量都不变 D. 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A
1
2
3
4
5
6
7
8
9
三、 实验题(21分)
8. (天津模拟)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
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
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
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
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温度—时间图像,如图
甲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min。
10 
(2) 从图像中可知晶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3) 实验中盐水的凝固点为 ℃。在15min时物质处于
状态。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选填“高”或“低”)了。
不变 
-2 
固液共
存 
低 
1
2
3
4
5
6
7
8
9
(4) 实验中,小明同学发现盐水凝固时间较长,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
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他一种缩短盐水凝固时间的方法:

(5) 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
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
多”“变少”或“不变”)。
减少盐水的
质量 
变多 
1
2
3
4
5
6
7
8
9
四、 简答题(9分)
9.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
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
了。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水结冰的条件是什么?
解:(1)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2) 水结冰后为什么能使石头裂开?
解:(2) 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但密度减小,根据公式ρ=可知,冰的体积变大而使石头裂开
1
2
3
4
5
6
7
8
9(共12张PPT)
第五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 填空题(每空5分,共55分)
1. 现代工业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作为能源,排
放出 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使太阳的 聚集在
地球周围,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温室效应。
2.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从 每一滴水做起,采取 技
术、防治 、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和保护 。
CO2 
热量 
珍惜 
节水 
水污染 
水资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在某些干旱地区,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如图是人们从土壤里
获取纯净水的装置。在阳光照射下,土壤里水分蒸发,水蒸气遇塑
料布会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从凹陷处滴落到塑料
小桶里,成为净化饮用水。这一过程 (选填“吸收”或
“放出”)热量。
第3题
液化 
放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4. 民间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意思是秋冬的晚上,气温迅速
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霜;下
雪后,雪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需要 热,使
周围温度下降。
第4题
凝华 
熔化 
吸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5. “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关的是( B )
B
A. 白色污染 B. 温室效应加剧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
1
2
3
4
5
6
7
8
9
10
6. 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
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地球的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海水吸热,液化形成水蒸气
B. 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 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珠
D. 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C
1
2
3
4
5
6
7
8
9
10
7. 全球变暖已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D )
A.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温室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B.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C. 温室气体主要是由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
D. 全球变暖是由太阳传输到地球的热量逐年增多造成的
D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3·无锡江阴期中)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所有的生物都
将面临死亡的威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总水量的3%,淡水的循环
则显得非常重要,下列有关水循环的一些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水循环发生在海、陆、空三个领域内
B. 陆地上的水不一定是通过降雨的形式而来的
C. 大气中的水蒸气是靠陆地和海洋中的水蒸发和沸腾上去的
D. 水循环的主要物态变化有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C
1
2
3
4
5
6
7
8
9
10
9.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
中,标注正确的是( C )
A
B
C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 解答题(20分)
10. 如图所示为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当地表、海洋的水吸收
太阳的热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
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
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
面,这就形成了雨。
1
2
3
4
5
6
7
8
9
10
(1) 请写出下列语句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
① 地表、海洋的水吸收太阳的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水蒸气的温
度降低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② 云中的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
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液化 
凝华 
熔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2) 既然水是循环的,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简述一点原因:


(3)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
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人们
对水质是有要求的,循环过程中得到的水不一定能够直接利用,所以要
节约用水(合理即可) 
洗菜、洗衣剩下的水可用来冲洗厕所(合理即
可)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