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拔高】初二语文 12、文学作品阅读训练1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拔高】初二语文 12、文学作品阅读训练1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5 08: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卡片
1.内容主旨
【考点讲解】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的人与事,有了一定的体验,便逐渐的形成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
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来连接;
(3)通过分析结构来归纳文章的中心,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用简洁的语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4)从时代背景的分析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方法技巧】
一、内容理解与概括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情节),填写表格。
(3)根据示例,概括或补充故事情节。
(4)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2.答题方法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
(2)摘录文章中的语句,如文章的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等,据此概括主要内容。
(3)运用标题进行适当的扩展。标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对照六要素对其进行补充增添,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对段落大意进行合并。对于复杂的记叙文,可以合理分段,将各段的段意合并同类项,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答题公式
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2.句段分析
【方法技巧】
一、赏析句子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2)对文中划线句子做适当的批注。
(3)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赏析。
(4)对下列句子从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2.答题方法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先指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及该修辞的一般作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角度赏析
①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句子朗朗上口,富有音韵之美。
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人物描写,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不同描写方法,先判断描写的方法,再分析其对人物情感表达的作用。
②环境描写其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的气氛;表现(或烘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对比、照应、渲染、伏笔、铺垫、情景交融等。
(5)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了解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的特征及作用,准确判断,再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如:记叙就分析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议论,就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抒情,就分析其所抒发的情感;描写,就分析句子所创设的意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6)从句子的句式角度赏析
句式不同,其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缓;疑问句起到设置悬念作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反问句则是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情感;排比句层层深入,增强气势。
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能更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答题公式
(1)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2)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3)通过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
(4)运用××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二、理解句子(词语)含义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加点词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划线句子的含义。
2.答题方法
(1)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意义有三种方法:
①明确指代法
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义,可用原文句子回答。看位置,先近后远,先看句内,后看上、下句、语段以及全文。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再往后找;
非指示代词的指代,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确定指代对象后,将其代入原句试读,看语意是否通畅,指称是否吻合。
②语境推敲法: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确切意义。
③巧用修辞法: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
①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②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3.答题公式
(1)“××”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2)划线句子表面是说……,实则表现了……,表明(抒发了/揭露了)……,揭示文章的主旨(点明中心)等。
三、理解句段作用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本文第一段(开头几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某一段在结构与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4)本文结尾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①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总领全文。
②句子(段落)在文章中间的作用:埋伏笔;承上启下的过渡;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③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3.阅读开放性问题
【方法技巧】
拓展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1.考点题型
(1)文中的故事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
(2)结合生活实际,对文章的材料、人物等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3)设计链接材料与探究的问题。
(4)填写卡片,拟写对联、广告、宣传语等。
2.答题方法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试题,是阅读的开放题,其目的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具有个性与创意的见解,展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1)只要求说出启示题
结合文章的中心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是归纳出文中事件所表现的道理即可。
(2)谈看法或做法题
①围绕文章的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②写出自身的体会;③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例;④紧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3)探究与发现题
紧扣文章中心,联系平时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3.答题步骤:
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按照题意要求,联系相关的生活实际。
③在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进行体会感悟。
④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
4.记叙文阅读综合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查形式
中考多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兼有填空题与选择题。
三、知识点讲解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2.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的过程,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3.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给人的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前文的情节起到补充作用,丰富人物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作者的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以“你”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像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更有利于抒情。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格的整体。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线索常有以下七种形式:
(1)以时间为线索。如《邓稼先》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用邓稼先的经历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
(2)以事件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是以母亲对“我”的各种关心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3)以某一有意义的物体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4)以某一人物为线索。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是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如《竹影》一文,以丰子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如《故乡》一文,以地点的变换,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7)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台阶》一文,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6.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在材料安排、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记叙文的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其结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的先后安排结构;(2)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3)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4)按照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另外,记叙文的过渡段大多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7.记叙文的中心(主旨)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的人与事,有了一定的体验,便逐渐的形成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
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来连接;
(3)通过分析结构来归纳文章的中心,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用简洁的语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4)从时代背景的分析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8.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及作用
(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作用:交代了什么。(插叙就是补充说明了什么。)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细致的描写与刻画。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作用:对相关事物作必要的说明,便于理解。
9.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的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是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4)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有时需要结合人物所在的大背景。
10.记叙文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更生动。
(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发情感。
(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的印象。
(5)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
(6)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具有韵律感。
(7)反问和设问: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思考。
(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的印象。
(9)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反语:起到强烈的讽刺作用。
11.记叙文常用表现(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记叙文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叙议结合、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正面侧面描写、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借物抒情等。它是针对全篇或全段内容而言的。
(1)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对比: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象征:又叫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使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更具有辛辣性与幽默感。
(7)悬念: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置疑问,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目的。
(8)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表现文章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9)卒章显志: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然后又转入深深地思考之中。
(10)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句子(或段)与前文或后文相互联系,为下文某些情节作铺垫,使全文情节完整,结构更严谨,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总结】
一、内容理解与概括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内容主旨
二、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作者在文中写某段内容,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2)概括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方法
(1)根据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时候,可以借助主旨的理解来分析。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确定作者的情感态度
记叙文文首或文尾的抒情、议论句,或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表明或暗示文章的主旨,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3)依据词句色彩,品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词句的色彩主要指文中词语的感彩,它们往往也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在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的时候,要注意关注文中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
(4)根据人物、景物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中,往往渗透着自己的情感,可以根据这些描写来达到“观其形,知其情”的目的。
3.答题公式
具体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人物分析
四、赏析句子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句段分析
五、理解句子(词语)含义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句段分析
六、理解句段作用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句段分析
七、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文章题目
八、记叙线索与顺序判定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本文“××”(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3)本文(某段)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2.答题方法
(1)记叙线索的判定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判定:
①从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入手。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以人物为线索,要找准中心人物;写事为主的文章,往往以人、事、情感的发展变化等为线索;抒情类的文章则大多以情感为线索;游记类文章多以时间或地点为线索,要关注时间或方位词。
②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很多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写作线索。
③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文章中的某个事物会从头至尾反复的出现,它们往往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句。
(2)记叙顺序的判定
①根据文中标志性词语判断。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就可以判断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
②根据文章首段的内容判断。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在开篇的段落中往往会有所暗示,对于倒叙性的文章尤为适用。
③根据文中部分段落内容来判断。以插叙的方式来记述事件的文章,都是在行文中插入一段内容进行补充作用,这样的段落与前文内容在时间上无法衔接,大多独立成段。
九、分析写作手法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写作手法
十、拓展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阅读开放性问题。
5.散文阅读综合
【考点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特点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茅盾的《白杨礼赞》。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的说理,直接发表议论。
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
如: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4.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格的整体。
散文的线索主要有:
(1)以感情为线索,如:《往事依依》;
(2)以事物为线索,如:《枣核》;
(3)以人物为线索,如:《信客》;
(4)以景物为线索,如:《巴东三峡》;
(5)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抒情句为线索,如:《安塞腰鼓》;
5.散文层次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划分;
(2)按地点的变换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按两个地点来划分);
(3)按描述内容的不同划分(如:《春》一文按“盼春、绘春、赞春”可分为三个部分);
(4)按情感的变化划分(如:《蝉》一文按“不喜欢蝉﹣﹣理解蝉﹣﹣赞颂蝉”分为三个部分);
(5)按文章的总分总写作结构划分;
(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大多用于表达感悟与哲理的散文)。
6.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侧面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
7.散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在散文中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用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人物描写主要考查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抒情在散文中的作用
这方面往往不单独出题,一般和词语表达结合起来考查,答题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议论在散文中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一般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者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技巧】
参照“记叙文阅读综合”中的方法技巧。
6.小说阅读综合
【考点讲解】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原形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它只能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2)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有序幕和尾声。
(3)环境: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用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3.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长短分,有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小小说;
(2)按内容划分,有武侠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动漫小说等;
(3)按创作流派分,有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
(4)按体例划分,有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方法技巧】
1.小说主人公的判断方法:
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人称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着墨多的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焦点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②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
③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
④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
⑤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深化作品主题。
4.理解标题的含义:
小说的拟题方式有:以主要内容或事件为题,以贯穿全文的线索为题,以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题,以主要人物为题,以特定的环境为题。
标题的含义一般包括两层,一是根据内容概括,二是根据主题概括。如果小说标题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内容答出文章的中心。
5.小说的结尾方式与作用:
①再生波澜式:震撼人心,照应前文。
②留下空白式: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③深化主题式:突出人物形象,令人回味。
④耐人寻味式:给人以喜悦欣慰,表达美好愿望。
6.小说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物命运的考查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同时还要多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作者的观点往往暗含其中。答题时,一般用“通过……的事表达了一种……现象(思想、品格)”的句式作答。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馄饨不混沌 陈 峰
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
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甲】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乙】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嗝儿,回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吆喝声开篇,“寂寞”一词既点明了村庄没有馄饨摊,也暗示了村庄的贫穷,“掀翻”一词突出了馄饨吆喝声对于村庄的重大意义。
B.馄饨难得,村庄里的人一般只有在身体虚弱时才吃馄饨以开开胃,这也是“我”故意生病的原因,从中体现了孩子特征,也彰显了时代特性。
C.“我”“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的想法和“总是囫囵吞枣”的行为形成反差,传达出特殊年代里吃一碗馄饨的难得与“我”的珍惜之情。
D.文章以场景描写结尾,通过想象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突出了馄饨依旧能给寒风中人们带来温暖,依旧代表着生活的情调。
7.关于文中【甲】【乙】两处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处“拨”“抹”“捏”“扔”是对师傅包馄饨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动作的流畅与手艺的娴熟,也表现了“我”对吃馄饨的渴望。
B.【甲】处“躺”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柔软的特点,“接”“挨”两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馄饨包得多,排得密。
C.【乙】处多用短句,呈现了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且直接体现了一碗馄饨的来之不易,也暗含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乙】处善用比喻,将馄饨皮比作羽衣,“星星葱花”比作“柳眼初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的形态,充分体现了“我”对馄饨的喜爱。
8.围绕“馄饨”,作者的情感随着村里的馄饨铺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9.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含义。(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同学们,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所见”和“所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这篇游记,去感受虎跳峡的魅力!
两进虎跳峡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17. 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
B.
18.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19. 请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读后感补充完整。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 之情:第②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_
_ 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
20. 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
21. 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寒 梅 林旭华
①淅淅沥沥的冷雨终于停息了,我决定到附近的花园走走。
②天空依然阴郁着脸,寒风冷峭得刺骨。原来热闹的花园现在变得一片清寂,唯有我的脚步声在砖石铺就的路面上回响着。花园里的乔木绿叶早已褪尽,光秃秃地呆立着,一片萧索沉寂。
③转过花园的弯角,蓦地,我的眼睛一亮,一大团鲜嫩的粉红色跃入眼帘,云蒸霞蔚般绚烂——原来是路边一树傲然绽放的寒梅。
④梅在严寒中兀自独立,粗壮的虬枝布满绿苔,裸露着嶙峋的老茧,苍劲而挺拔。枝丫分叉,或直或横或斜,没有叶片,呈现出浅灰或嫩绿的本色,平滑而柔韧。
⑤每条枝丫上,粉红色的花儿都挂着晶莹的雨珠。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太阳出来了,明媚的阳光下,粉红色的寒梅盛放着烂漫的激情,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在满目萧索的严冬里,寒梅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让我震撼,并顿生深深的敬意。
⑥倏地,吹来一阵寒风,“簌簌簌”,我听到一阵极其细微的飘落声,轻轻的,柔柔的。转瞬,悠悠飘来一阵淡淡的馨香,丝丝缕缕地在树下弥漫开来,如久酿的老窖,韵味悠长。张臂,清香盈怀;闻之,心旷神怡。抬头,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⑦哦,是寒梅洒落的花瓣雨!
⑧寒梅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粉红的花瓣从树上纷纷飘落,星星点点碎了一地。而那枝头上未落的花朵,依然在阳光下灿然绽放,全然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因为它深知,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
⑨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⑩此刻,花瓣还在风中纷纷飘落着,它们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似乎在跟寒梅作最后一场深情的告别。在快要触地的一刹那,那带着雨珠的花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流星般飞速划过一道弧线,然后突然坠地。如此悲壮,如此凄美!
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从此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从盛开到落红,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选自《青年文学家》,有删改)
16. 文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梅花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请结合⑤~⑥段内容填写下表。
(2) (3)
(4)
17.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18.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参考答案】
一、6.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想象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错误,结尾处的场景描写不一定是想象,也可能是实写。
7.C【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鉴赏语言的能力。C项,“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错误,这些动作还包括煮馄饨等,不全是包馄饨;另外,画线句多用短句是为了突出我对馄饨的渴望与惊喜,并不能直接体现馄饨的来之不易。
8.【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信息、分析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以前,村里没有馄饨铺时,作者很馋馄饨,但被大人吓唬“馄饨让人混沌”,作者既担心,又不甘心。②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有了馄饨铺,上学路上看见师傅包馄饨,故意让自己生病以让父亲带“我”去吃馄饨,作者内心十分渴求。③如今,村里的馄饨铺虽然还在,但馄饨的味道、外形等都已经大不如从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①物质匮乏时期,大人骗小孩子吃了馄饨会混沌,作者反用其语,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②“馄饨不混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馄饨师傅精湛手艺的赞美,以及对故乡馄饨的喜爱与赞美。③与现状形成对比,既有对如今吃不到故乡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手工馄饨的遗憾,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每点2分,共6分)
二、17. 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上图补充完整。
山路险阻(山路崎岖、驿道艰险)B.村夜沉寂(星夜沉寂)
18.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勃然大怒”两词,把江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遍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
19.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赞美(敬佩)之情:第②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_怀念(追怀)_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
20. 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
使用了一部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先写在停车场俯仰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再移步到观峡台远眺玉龙、哈巴两山对峙的景象,最后写在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阴影笼罩的景象。
21. 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示例:作者两进虎跳峡,在艰险的山路上探行,在无路的山崖上攀爬,锻炼了体能和毅力,同时山的巍峨、水的奔涌、夜的静谧……陶冶了他的心性。我也有类似的体验,例如去徒步时跋山涉水,遇见美景,既强健的体魄,又进化了心灵。
三、16. 文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梅花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请结合⑤~⑥段内容填写下表。
(1)娇羞颔首,豆蔻芳华 (2)绽放的梅花 (3)红瓣灼灼,嫩蕊颤颤
(4)飘落的梅花
17.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飘落时的优美姿态,富有动态美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寒梅在严冬里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令作者震撼并产生敬意;梅花凋零时,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精彩的坦然与达观,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落红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作者赞叹,给作者人生启迪;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形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了作者的人生境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