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4 15:4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通过对宋初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影响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主义观点;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学习,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理解
【知识梳理】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条件与原因
1. 960年,赵匡胤建立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条件、可能性
2. 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必要性:惩前代之“弊”
(1)外重内轻 (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胀)
(2)君弱臣强 (权臣篡逆,五代十国君主权力受到威胁)
(3)武将专权 (武将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根本目的
(二)意图与措施
1.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1)收行政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收财政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收军政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4)加强监察: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同下2(2)地方分权措施]
2. 分散机构权力——分权(注意P50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1)中央:
① 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知识关联:宋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 XB1-P5)
②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宋真宗时)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 (XB1-P31)
(2)地方:
①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监控州县各级官吏 (路、州、县三级制)
②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崇文抑武
(1)抑武:杯酒释兵权,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三)特点及利弊
特点 利弊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制度僵化,地方缺乏自主性,后期导致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有效巩固了统一; 但也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四)影响
1.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 消极:
(1)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等
(2)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外患:边疆压力
1. 北部:宋辽关系
(1)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2)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3)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澶渊之盟。(内容:①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②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作用: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
西北:宋夏关系
(1)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2)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 (内容:① 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②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岁赐”)
R 思考点:北宋为什么无法抵御辽和西夏的虎狼之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过度集权,强干弱枝,抑制武将,北宋的募兵政策等;导致宋代军事危机,对外积弱不振)
(二)内忧:财政危机
1. 原因
(1)边疆战事频吃败仗,却供养(募兵制)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直线上升
(2)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 表现:养兵(约占80%)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 财政危机与边防压力是北宋内忧外患处境的缩影,很大程度上是由宋初过度集权造成的,它既反映了也加剧了“三冗两积”的局面,引发严重的统治危机,成为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原因。
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 北宋中期“三冗两积”的局面加剧,引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2. 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但以失败告终
(1)背景: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3)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二)基本原则:通过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三)主要措施:
1. 富国: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R 募役法: 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政府募人代役 (XB1-P93)
作用: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时
2.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如: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3. 此外还有取士之法,如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等
(四)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五)结果
1. 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 局限: (变法失败)
(1)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
(2)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3)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六)失败原因
1.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2.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3. 变法操之过急,社会承受程度有限
4. 缺乏最高统治者一贯的支持
5. 王安石本身的性格因素;缺乏配套的政治改革的支持等
四、南宋的偏安
(一)从靖康之变到宋廷南渡
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金朝(女真族建立)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
宋廷南渡: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二)从宋金和战到偏安一隅
1. 岳飞抗金:南宋初年与金军对抗中,“岳家军”战绩卓著;岳飞等却被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后来,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 宋金和议: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 宋金对峙:宋金又几次战争后,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习题巩固
1.有学者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2.宋代知州的设立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包括战略上的军事要地)事,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常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B.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C.文官势力得到了增强 D.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
3.“它是宋初在中央设置的军事机构,掌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队调动等,但却不能直接指挥军队”。据此判断,“它”是( )
A.兵部 B.枢密院 C.三司 D.三衙
4.宋太祖开宝年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四一万人。军队人数的增长( )
A.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导致“三冗两积”局面产生 D.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5.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宋代的“差遣”
A.目的在于削弱宰相权力 B.官员只有虚职没有实权
C.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加强 D.有效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6.煕宁二年(1069年)12月公布条款,以博取众议,熙宁四年十月正式向全国推行。其法规定:应当服役的人户,按户等高低出资,称免役钱;坊郭户、女户、僧道、未成丁户、单丁户以及官户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出助役钱。此规定
A.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加重了充役农民的负担 D.抑制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
7.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北宋初期 北宋中后期 南宋
制度创设:① 用人方针:崇文神武 困局: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改革:② ③与南宋建立 ④与宋金对峙
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
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
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
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