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科学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6节 几种重要的盐
一、基础达标
1.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少污染,应根据作物、虫害和农药的特点按规定合理施用农药
B.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
C.农业上铵态氮肥不宜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D.日常生活中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磁酸钠
2.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深刻的理解了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2NaOH+H2SO4=Na2SO4+2H2O
C.CO2+2NaOH=Na2CO3+H2O D.Fe2O3+6HCl=2FeCl3+3H2O
3.浙江省博物馆近期展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重量级文物——青铜面具,面具上的铜绿【Cu2(OH)2CO3】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4.由Na+、Ca2+、OH-、Cl-、SO五种离子里的两种构成的物质中属于盐的共有( )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5.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氯化钠、食盐、NaCl B.氧化铁、铁锈、FeO
C.氢氧化钠、纯碱、NaOH D.碳酸钙、生石灰、CaCO3
6.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A.生石灰Ca(OH)2 B.纯碱 NaOH C.干冰CO2 D.水银Ag
7.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及其类别中,完全对应的是( )
物质的名称 俗名 化学式 类别
A. 碳酸钠 烧碱 Na2CO3 盐
B. 碳酸氢钠 小苏打 NaHCO3 酸
C. 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 金属氧化物
D. 氢氧化钠 苛性碱 NaOH 碱
A.A B.B C.C D.D
8.阳光玫瑰葡萄今年获得了大丰收,颗粒大,果肉鲜脆多汁,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在葡萄开花后要注意补充钾肥,钾肥能促进糖类的合成与运输,提高葡萄品质,下列属于钾肥的是( )
A.KNO3 B.CO(NH2)2 C.K2CO3 D.Ca(H2PO4)2
9.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碳酸氢铵(化学式为NH4HCO3)属于(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10.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他应施加的化肥是( )
A.KOH B.Ca3(PO4)2 C.K2CO3 D.CO(NH2)2
11.如图是包含物质A、B、C、D和盐酸的“化学拼图”卡片,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反应
(1)盐酸与D反应的实质是 。
(2)C与D之间的反应属于 (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12.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撒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
(1)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在物质分类上属于 (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铁与硫的反应是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或“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
13.汽泡爽是一种冲调饮料。其主要原料为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使用时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 mL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1)小苏打(NaHCO3),从组成上看,它属于一种______。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一个柠檬酸分子(C6H8O7)是由 个原子组成,
(3)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二、巩固提升
14.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一些化学视频,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 H2SO4和稀HCl溶液 先滴加适量 AgNO3溶液,再加稀 HNO3
B 鉴别固体 NaOH 与NH4NO3 取样, 分别溶于水中, 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C 除去 NaCl 固体中的少量 Na2CO3 加入足量的稀H2SO4, 充分反应后蒸发
D 验证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滴在纸片上
A.A B.B C.C D.D
15.现有4种试剂:①紫色石蕊试液;②稀硫酸;③碳酸钾溶液;④氯化钡溶液。能用来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试剂有( )
A.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如图所示,X溶液与AgNO3、Na2CO3、Na2SO4三种溶液发生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则X可能是( )
A.KNO3 B.HCl C.BaCl2 D.NaOH
17.图像是一种表示方法,也是了解化学反应的“窗口”,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法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的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HCl和CuCl2的混合液,现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CuCl2溶液看成中性),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甲、乙、丁 B.乙、丙、丁 C.甲、丙 D.甲
18.室温下,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溶液的质量在不断减小 B.n点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铜
C.b点溶液的pH小于d点 D.c点对应纵坐标的数值为5.64
19.“胜哥”向53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 CO2的溶解)已知:
OB 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D 段(不含 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回答:
(1)A 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有 (填化学式)。
(2)B 点横坐标为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下同)。
(3)假设C点横坐标为54.75,则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
20.有一包固体粉末A,可能含有碳酸钠、氧化铁、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小金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象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假设每步反应都充分反应)。
(1)写出红褐色沉淀 B的化学式 。
(2)固体粉末A 中存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21.绿矾()和胆矾()两者都是含结晶水的盐,均为蓝绿色晶体。
(1)能鉴别出这两种盐溶液的物质是____(选填字母)。
A.铁丝 B.铜丝 C.硫酸 D.氢氧化钠
(2)《图经本草》中描述了加热绿矾制取稀硫酸的过程:取此一物(绿矾),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X的化学式是 。
22.如图1所示,“胜哥”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胜哥”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 (写化学式);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 (写离子符号),B点,烧杯内沉淀由 种物质组成;
(4)检验D点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的方法: 。
23.“胜哥”为探究BaCl2 溶液和CuSO,溶液混合,过滤后所得蓝色滤液中的溶质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1)过滤后所得蓝色滤液中含有的溶质可能是:
猜想一: 只含有CuCl2 。
猜想二: 含有CuCl2 和BaCl2 。
猜 想 三: 含 有 .
(2)为确定蓝色滤液的成分,“胜哥”又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滴入溶液A 实验现象1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现象2
若A 为 溶液,实验现象1应是 ,实验现象2应是 。则猜想一正确。
24.超氧化钠(NaO2)在常温下能分别与CO2、H2O、HCl发生反应,均可生成O2。为了验证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O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稀盐酸具有挥发性)。
(1)Na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填字母);
A.NaCl B.NaOH C.Na2CO3 D.NaHCO3
(2)推测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 ;
(3)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可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4)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写出后续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
25.亚硫酸盐的一些性质和碳酸盐的性质类似,如 Na2SO3(亚硫酸钠)溶液呈碱性,BaSO3(亚硫酸钡)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工业上常用NaOH 来吸收 SO2 气体。现有吸收SO2一段时间后的NaOH 样品,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判断该样品中 NaOH是否反应完全。 可用下列试剂:盐酸、稀硫酸、蒸馏水、Ba(OH)2 溶液、Ba(NO3)2溶液【已知Ba(NO3)2溶液呈中性】、pH试纸、石蕊指示剂。仪器自选,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1)取少量吸收 SO2一段时间后的 NaOH 样品,用适量蒸馏水完全溶解。
用试管取少量该样品溶液。
往试管中逐滴加入 ,到 时,停止加入。
(2)后续实验的操作是 ,若观察到 ,则NaOH已完全反应。
26.如图甲所示,“胜哥”向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发现烧杯底部有蓝色固体生成。“胜哥”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建立猜想]①固体为CuCO3;②固体为Cu(OH)2;③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已知:Cu(OH)2、CuCO3受热易分解[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步骤1:“胜哥”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并对蓝色固体进行洗涤、低温烘干;
步骤2:“胜哥”取一定量的蓝色固体,用如图乙所示装置和药品,定性分析其成分;
步骤3:“胜哥”另取一定量的蓝色固体,用热分析仪对其进行热分解,定量测定其成分。
(1)判断蓝色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 。
(2)若通过定性实验验证了猜想③正确,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通过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可以计算得到Cu(OH)2的质量为 g。
27.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
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2)小华取 10 克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 B 装置质量增加 了 4.6 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 20 克稀盐酸加入到 1.25 克样品中,生成的 CO2 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本实验条件下 CO2 的密度为 1.8 克/升。已知小敏、小华 和小军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相同,请分析数据,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28.学校实验室有存放已久的氢氧化钠固体,为了确定该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小组同学开展以下实验:
(1)小组同学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的 溶液,振荡后发现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组同学继续做了如下实验:先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20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放入锥形瓶中,用电子天平称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为51.4g后,再把2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平均分成8份,依次加入锥形瓶,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天平称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次数 1 2 3 4 5 6 7 8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克 76.4 101.4 126.4 151.4 174.2 197 222 247
请通过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9.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以石灰石、食盐及氨气等为原料的联合制碱法,小苏打(NaHCO3) 是其产品之一。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某品牌20克小苏打样品(含 NaCl 杂质) 中 NaH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反应过程锥形瓶中溶液质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忽略CO2在水中的溶解,
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g 20 60 100
锥形瓶中溶液质量/g 217.8| 253.4 291.2
(1)当加入20克稀盐酸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克。
(2)加入6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
(3) 加入10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 所得溶液的pH 7。(选填“>”、“=”或“<”)
(4) 锥形瓶②内溶液中溶质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0.两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则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
(2)小军用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0g稀盐酸加入到 1.25g样品中,量筒中的水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 CO2的密度为1.8g/L,则小军测得的该石灰石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为多大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1%,不考虑盐酸的挥发)
(3)请利用图乙中的A、B装置,并适当补充其他器材或装置,再设计一种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的方法(用文字表述加入盐酸前或后的操作思路即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A、根据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分析。
B、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分析。
C、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分析。
D、根据常见盐的用途分析。
【解答】A. 为了减少污染,应根据作物、虫害和农药的物点按规定合理施用农药,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铵态氮肥能与熟石灰反应释放出氨气,农业上铵态氮肥不宜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日常生活中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是两种化合物的交换成分。
【解答】A是酸和盐的反应生成了新酸和新盐的反应,符合复分解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酸和碱反应,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B不符合题意;
C非金属氧化物和碱的反应,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但是没有互相交换成分,C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D金属氧化物和盐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水,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分析。
【解答】 铜绿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类物质;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盐的定义分析,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解答】所给五种离子中可形成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硫酸钙四种盐;
故选C。
5.【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碱盐等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判断。
【解答】A、氯化钠俗称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选项正确;
B、氧化铁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即铁锈不是氧化铁的俗称,其化学式为Fe2O3,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选项错误;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不是碳酸钙的俗称,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选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汞的俗称及化学式书写分析。
【解答】A、生石灰为氧化钙俗称,化学式为 CaO ,不符合题意;
B、纯碱为碳酸钠俗称,化学式为Na2CO3,不符合题意;
C、干冰为二氧化碳俗称,化学式为CO2,符合题意;
D、水银为汞的俗称,化学式为Hg,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本题探究物质的名称基础常识。
【解答】碳酸钠(Na2CO3)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不属于碱,A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化学式NaHCO3,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水溶液称作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强碱,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俗名苛性碱,化学式NaOH,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A、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A不符合题意;
B、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B不符合题意;
C、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C符合题意;
D、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含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含磷元素的化肥属于磷肥,含钾元素的化肥属于钾肥。
【解答】在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因此属于氮肥,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施钾肥可免其倒伏分析。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
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
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
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施钾肥可免其倒伏。
A. KOH含有钾元素,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钾肥,故不符合题意。
B. 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不符合题意。
C.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符合题意。
D.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1)H+和OH-反应生成H2O
(2)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反应是 H+和OH-反应生成H2O 分析;
(2)根据酸、碱、盐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分析。
【解答】(1)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H2O ;
(2)盐和碱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 H+和OH-反应生成H2O ;(2)复分解反应。
12.【答案】(1)盐
(2)放热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而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2)根据“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确定反应是否放热。
【解答】(1)给黑色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即铁和硫,应该为盐。
(2)撤离玻璃棒后,反应仍在进行,且混合物的温度继续升高,因此铁和硫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13.【答案】(1)C
(2)21
(3)37.5%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盐是指由金属阳离子(NH4+)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根据概念判断选项;(2)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可从化学式得到原子数量;(3)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示各元素组成的质量之比,可利用化学式求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从组成上看小苏打(NaHCO3)属于盐;(2)由柠檬酸分子式(C6H8O7)可知,一个柠檬酸分子有6个C原子,8个H原子,7个O原子构成的,所以一个柠檬酸分子是由21个原子组成;(3)C%= ×100%= ×100%=37.5%。
故答案为:(1)C;(2)21;(3)37.5%
14.【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A.根据稀硫酸与稀盐酸的鉴别方法进行解答;
B.根据氢氧化钠与硝酸铵的鉴别方法进行解答;
C.根据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碳酸钠的方法进行解答;
D.根据验证浓硫酸的吸水性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A.由于稀硫酸能够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硫酸银微溶物,因此用硝酸银不能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故A错误;
B.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时能够放出热量,而硝酸铵溶于水时能够吸收热量,所以将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分别溶于水,根据温度的变化可进行鉴别,故B正确;
C.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用稀硫酸能除去碳酸钠,但引入了硫酸钠,故C错误;
D.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滴在纸片上不能验证浓硫酸的吸水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物质的鉴别主要是依靠加入试剂后出现不同的现象加以区分的;
【解答】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到稀盐酸中,溶液变红色;加入氢氧化钡和碳酸钠溶液中都是变蓝色,无法区分;故①不可以;
②稀硫酸加入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加入氢氧化钡中会出现白色沉淀;加入到碳酸钠中会出现气泡;三种不同的现象;故②可以鉴别;
③碳酸钾溶液加入到稀盐酸中会出现气泡;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加入到碳酸钠无明显现象;出现三种不同的现象;故③可以鉴别;
④氯化钡溶液加入到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只有两种现象,所以无法鉴别;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X能与AgNO3、Na2CO3、Na2SO4 三种溶液发生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则X中应该含有能使银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产生沉淀的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A. 硝酸钾和AgNO3、Na2CO3、Na2SO4三种溶液都不会发生反应,故错误。
B. 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盐酸和Na2CO3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不能与硫酸钠反应,故错误。
C. 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正确。
D. 氢氧化钠与硫酸钠、碳酸钠均不反应,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铜反应。
【解答】甲:一开始与酸反应无沉淀生成,后与氯化铜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乙: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此时ph始终为7;
丙:一开始与酸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故一开始图像水的质量增加的最快;
丁:一开始先与酸反应,故一开始氯化铜质量不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D
18.【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滴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溶液先与硫酸反应,硫酸完全反应后,再与硫酸铜反应,酸碱先反应的顺序以及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A. 先是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析出,若加入氢氧化钡溶质质量分数较小,含有水的质量较多,溶液质量不一定减小,故错误,符合题意;
B. n点之后沉淀继续增加,说明n点溶质含有硫酸铜,硫酸已经反应完毕,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所以n点溶质只有硫酸铜,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b点硫酸与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硫酸铜,d点硫酸铜完全反应,氢氧化钡溶液过量,溶质为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所以b点溶液的pH小于d点,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钡先与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然后氢氧化钡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为m,
Ba(OH)2 +H2SO4=2H2O+ BaSO4↓
171 233
1.71g m
m=2.33g
Ba(OH)2 +CuSO4= BaSO4↓+ Cu(OH)2↓
171 233 98
1.71g n x
n=2.33g
x=0.98g ,所以生成沉淀质量=2.33g+2.33g+0.98g=5.64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答案】(1)Na2CO3、NaCl、NaHCO3
(2)36.5
(3)1.1g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分析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
(2)根据在B点时Na2CO3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计算分析;
(3)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及参加该反应盐酸的质量计算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
【解答】(1)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可知,在如图A点时,溶液中碳酸钠部分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所以,对应溶液中溶质有:Na2CO3、NaCl、NaHCO3;
(2)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可知,在如图B点时,溶液中碳酸钠恰好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
设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盐酸的质量为x。
Na2CO3+ 2HCl= 2NaCl+H2O+ CO2↑
106 36.5
53g×10% x×5%
x=36.5g
所以B点横坐标为36.5;
(3)设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为y。
HCl+NaHCO3=NaCl+H2O+ CO2↑
36.5 44
(54.75g-36.5g)×5% y
y=1.1g
20.【答案】(1)Fe(OH)3
(2)Fe2O3、Na2SO4
(3)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氧化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氯化铁和碱反应会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会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白色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固体粉末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固体A和无色溶液,所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铜,固体A为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黄色氯化铁溶液和水。无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钡会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该沉淀为硫酸钡,所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不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红褐色沉淀B为氢氧化铁沉淀。
(1)红褐色沉淀B是氢氧化铁,化学式是Fe(OH)3;
(2)固体粉末A中存在的物质是氧化铁和硫酸钠,化学式分别是Fe2O3、Na2SO4;
(3)反应②是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是Na2SO4+Ba(OH)2═BaSO4↓+2NaOH。
故答案为:(1)Fe(OH)3;(2)Fe2O3、Na2SO4;(3)Na2SO4+Ba(OH)2═BaSO4↓+2NaOH。
21.【答案】(1)A;D
(2)Fe2O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根据绿矾(FeSO4 7H2O)和胆矾(CuSO4 5H2O)形成的溶液分别为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1)绿矾(FeSO4 7H2O)和胆矾(CuSO4 5H2O)形成的溶液分别为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A.铁丝与硫酸亚铁不反应,铁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若无明显现象则是硫酸亚铁溶液,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的是硫酸铜溶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B.硫酸与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均不反应,均无明显现象,不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铜与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均不反应,均无明显现象,不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是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和硫酸钠,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很快会被氧化,最终会转化为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故选:AD;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铁原子、2个硫原子、22个氧原子,28个氢原子,反应后已知物中有2个硫原子、19个氧原子,28个氢原子,则X中有2个铁原子、3个氧原子,即为Fe2O3。
故答案为:(1)AD;(2)Fe2O3。
22.【答案】(1)BaCO3、BaSO4
(2)BaCO3+2HNO3=Ba(NO3)2+CO2↑ +H2O
(3)Na+、CI 、SO42-;2
(4)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含有C,反之则无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在①中,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②中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氯化钠,两者混合后,白色沉淀增多,说明①和②中,有一支试管中的氯化钡是过量的,另一支试管中,碳酸钠或硫酸钠过量;再加入稀硝酸,从图2中看出,沉淀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加入稀硝酸的过程中,稀硝酸先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则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比消耗的碳酸钡的质量大,则A到B是碳酸钡先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硝酸钡再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因此,在①中,氯化钡过量,②中,硫酸钠过量。
【解答】(1)图1中,通过分析可知,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BaCO3、BaSO4;
(2)在BC段,沉淀的质量减小是因为稀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3)在A点,烧杯内是氯化钠、硫酸钠,存在的离子为:Na+、Cl-、SO42-;在B点,烧杯内沉淀有硫酸钡和碳酸钡,是由2种物质组成的;
(4)检验D点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的方法是: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含有C,反之则无。
故答案为:(1)BaCO3、BaSO4;(2);(3)Na+、Cl-、SO42-;2;(4)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含有C,反之则无。
23.【答案】(1)CuCl2、CuSO4
(2)CuSO4;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为蓝色,据此进行猜想;
(2)根据硫酸根离子能够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解答。
【解答】(1)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氯化铜,氯化铜与硫酸铜均为蓝色溶液,因此猜想如下:
猜想一: 只含有CuCl2;
猜想二: 含有CuCl2和BaCl2;
猜 想 三: 含有CuCl2、CuSO4;
(2)若A为硫酸铜溶液,猜想一是只含有氯化铜,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则无明显现象;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氯化铜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因此无明显现象;
故猜想一正确。
故答案为:(1)CuCl2、CuSO4;(2)CuSO4;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
24.【答案】(1)C
(2)除去HCl气体
(3)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4)取少量待测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有氢氧化钠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解答;
(2)根据除去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分析解答;
(3)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来分析解答;
(4)根据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解答】(1)Na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无氯元素和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故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故选:C;
(2)稀盐酸具有挥发性,能会发出氯化氢气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除去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水蒸气可用浓硫酸,故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除去HCl气体;
(3)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接触,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故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4)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则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需先除去碳酸钠,再用酚酞试液检验,故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1)C;(2)除去HCl气体;(3)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4)取少量待测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有氢氧化钠。
25.【答案】(1)硝酸钡溶液;不再产生白色沉淀
(2)用玻璃棒蘸取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在 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对;pH=7
【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亚硫酸钠呈碱性,而氢氧化钠也呈碱性,再根据所给的试剂可以知道应该选择只能和亚硫酸钠反应而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分析。
【解答】(1)根据所给的试剂可以知道应该选择只能和亚硫酸钠反应而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所以应该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硝酸钡溶液,到不再产生沉淀时停止滴加。
(2)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应该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然后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若测到溶液呈中性,pH=7,则说明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
26.【答案】(1)取适量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
(2)干燥管中白色固体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19.6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应加入相应的试剂判断是否残留洗涤液;
(2)猜想3正确说明分解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
(3) 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 ,利用其分解的先后顺序即可判断。
【解答】(1)可能得残留液为碳酸钠,故可取适量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
(2)猜想3正确说明分解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3)由图丙可知,减小的质量为(32-28.4)=3.6g,故水的质量为3.6g
即
98 18
X 3.6,故X=19.6g
27.【答案】(1)79%
(2)B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
(3)经分析:小军实验盐酸过量,小华实验测出的CO2质量不准,而只有小敏实验流程第一步时盐酸完全反应,已知加入50g盐酸时,对应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10g-5g=5g
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y,则
CaCO3+ 2HCl=CaCl2+CO2↑+H2O
100 73
5g 50gy
100∶73=5g∶(50gy )
y =7.3%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第1次加入稀盐酸50g消耗样品中的碳酸钙5g,第2次加入稀盐酸50g,剩余滤渣2.1g,又消耗碳酸钙2.9g。两次消耗的碳酸钙质量为5g+2.9g=7.9g,据此可以得到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碱石灰不但能吸收CO2气体还能做干燥剂吸收水蒸气,和挥发出的HCl气体。
(3)由题中信息小敏、小华 和小军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相同可知,根据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均有计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的可能。因为小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与事实严重不符,所以不能根据小华的实验来计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小军实验中1.25g样品与20g稀盐酸反应时,由小敏的实验数据可知,稀盐酸远远过量,所以根据小军的数据无法求出稀盐酸中全部的溶质。只有根据小敏的实验数据计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选择第1次加入50克稀盐酸消耗碳酸钙质量5克,先计算出与5克碳酸钙反应所需HCl的质量,再与50克溶液比较得到质量分数。
【解答】(1)第1次加入稀盐酸50g消耗样品中的碳酸钙5g,第2次加入稀盐酸50g,剩余滤渣2.1g,又消耗碳酸钙2.9g。两次消耗的碳酸钙质量为5g+2.9g=7.9g,所以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9g/10g)×100%=79%;
(2)碱石灰不但能吸收CO2气体还能做干燥剂吸收水蒸气,和挥发出的HCl气体。所以可能原因是:B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
故答案为:(1)79%;(2)B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
28.【答案】(1)氯化钙或氯化钡(合理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滴加盐酸整个过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4.4g
106/x=44/4.4g
解得x=10.6g
故Na2CO3%=10.6g/20g×100%=5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钙离子或钡离子反应可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则不反应分析;
(2)根据反应后容器内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由二氧化碳质量和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从而计算碳酸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碳酸钠与钙离子或钡离子反应可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则不反应,所以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故答案为:(1) 氯化钙或氯化钡 ;(2)53%。
29.【答案】(1)2.2
(2)NaCl和NaHCO3
(3)<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碳酸氢钠的质量是16.8g
NaHCO3%=16.8g/200g×100%=8.4%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小苏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带着锥形瓶质量减少,减少质量即为二氧化碳质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求解。
【解答】(1) 由表可得,加入盐酸20g到60g,盐酸增加40g, 锥形瓶中溶液质量增加35.6g,即产生二氧化碳4.4g,所以 当加入20克稀盐酸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2.2g;
(2)加入盐酸60g到100g之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依然能够产生二氧化碳,说明还有小苏打残留,所以加入6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HCO3;
(3)由表可得,最终产生二氧化碳为8.8g,根据质量守恒以及二氧化碳和小苏打的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小苏打质量为,所以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16.8g/200g×100%=8.4% 。
30.【答案】(1)7.3%
(2)80%
(3)向A装置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等碳酸钙完全反应后,即不再生成二氧化碳,将残渣清洗干净并烘干,用天平称量出杂质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第二次加盐酸,滤渣继续减少,说明第一次中盐酸完全反应且碳酸钙有剩余,可知50g盐酸完全消耗5g碳酸钙,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50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盐酸的质量分数;
(2)根据二氧化碳体积和密度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进而求出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即可;
(3)
【解答】(1)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第二次加盐酸,滤渣继续减少,说明第一次中盐酸完全反应且碳酸钙有剩余,可知50g盐酸完全消耗5g碳酸钙,而第二次减少的质量为2.9g,说明碳酸钙完全反应,
设50g稀盐酸中含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 2HCl= CaCl2+H2O+ CO2↑
100 73
5g x
解得:x=3.65g;
则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石灰石样品中CaCO3 的质量分数为79%;
(2)二氧化碳的质量=1.8g/L×0.244L≈0.44g,设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 2HCl= CaCl2+H2O+ CO2↑
100 44
y 0.44g
y=1g
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
(3)向A装置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等碳酸钙完全反应后,即不再生成二氧化碳,将残渣清洗干净并烘干,用天平称量出杂质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