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4 15:5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这次转型的标志是
A.查理一世被处死 B.《权利法案》颁布
C.责任内阁制确立 D.《王位继承法》颁布
2.据《史记》记载,晋文公在践土召开会盟,与会的周天子实际上是被召唤来的,但是,《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由此说明,孔子意在( )
A.抨击诸侯争霸 B.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
C.维护西周统治 D.警示晋文公尊礼守德
3.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4.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公元前7年,火星与心星(古代星宿)相遇,世人迷信,认为不祥,称应该由大臣承担责任,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汉成帝这一做法( )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促进了皇权与神权的结合 D.推动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调整
5.根据图4所示,可判断出该“主要内容”应属于
主要任务
讨论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从1979年1月起, 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的建议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图4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在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下列制度能直接反映这一原则的是
A.礼乐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7.如表为唐代御史弹劾制度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间 概况
唐初 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之,小事则署名。
武则天时期 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有贪赃行为,苏味道被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厉声指责日:“公等奏事应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弹劾仍“悉不禀之。”
唐德宗时期 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
A.御史逐渐控制朝政决策权 B.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C.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 D.御史成为依附皇权的工具
8.据《公羊传》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自秦襄公至秦穆公九代国君,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这反映出秦国
A.率先建立集权体制 B.尚武的文化传统
C.未受宗法制的影响 D.王位传承的稳固
9.军机处产生以后,在为政方式上,朝廷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即所谓“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内阁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这反映出清代
A.内阁的权力有所上升 B.通过分权使相权削弱
C.中枢运行机制明朗化 D.军机处决策军国大事
10.《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为解决诗歌中的“苦恼”,统治者曾采取的措施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皇位继承制
③举制
④刺史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宰相一职是由商、周的家臣宰职演变而来,商周时期的君王往往以掌管王室事务的宰臣为亲信。春秋战国时,各国国君起用地位较低的家臣和有才能的士大夫管理国家政务,逐渐建立了宰相制。这说明早期宰相的设立旨在
A.加强君主专制 B.加强对地方管理
C.抑制贵族擅权 D.巩固内部的团结
12.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了不同面值的公债,图1是其中一种。边区原计划发行500万元,实际完成了618万元。此期公债的发行( )
A.为边区货币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B.旨在为反攻积聚财力
C.体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D.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
13.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4.下图是1949-1954年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空缺的领导机构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
15.“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这表明
A.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B.国王仍凌驾于议会之上
C.内阁是国王的下属机构 D.议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16.苏轼因宋神宗欲低价购买四千余盏浙灯一事上书谏止,他说:“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惟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上述谏买浙灯一事,体现了( )
A.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苏轼的政治远见和民本思想
C.苏轼的为人正直和刚正不阿 D.宋朝皇权与相权的互相制约
17.下图大碗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碗青灰色釉,圆形,系灵寿县烧制,碗壁上有“民主团结”“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制”字样。此碗反映的历史事实体现了
A.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 D.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18.1950年11月,政务院通过并发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条例强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市人民政府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保证农民对该项土地的使用权;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证其土地所有权。该条例内容
A.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B.旨在改变土地所有制
C.助推农业经济恢复 D.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19.唐朝三省各部门、各官吏之间相对独立和互相制约,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有审议、封驳权,但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书省独享决策权,门下省独享裁决权 B.它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享
C.三省分权能够制约皇权,保障体制内民主 D.能减少但不能杜绝中央决策失误和官僚腐败
20.观察下图,关于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行郡县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唐朝的节度使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宋朝设计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明朝设内阁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材料分析题
21.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从形式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实质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否定”1978年宪法基础上形成的。因为,1982年宪法虽改自1978年宪法,但是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不是1978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年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据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22.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示例:举措,盐铁官营;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没有可以遵循的蓝图,各种政策都是通过试验而采用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正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试验的好处有二:一是可用它们来发现什么管用;二是通过成功的试验,推广新的思维方法,使人们支持改革计划。因为没有事先确定的蓝图和运用试验的方法,因此改革是逐渐和一步步进行的。
——摘编自邹至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成功原因及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D
6.C
7.D
8.B
9.C
10.C
11.C
12.D
13.C
14.D
15.D
16.B
17.C
18.C
19.D
20.C
21.(1)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每点1分)
(3)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 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22.(1)首创皇帝制度;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
(2)措施:推恩令,依据分封弟子、中央政府给予名号;设刺史监察地方,依据十三州、监察;设立中朝,依据是转移至内廷;教育上设立太学,如学业完毕、机构任事;盐铁官营,依据盐官、铁官、直属中央政府。
23.示例论题: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凸显了渐进性的特征。
阐述: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迈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向全国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深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了新台阶。
综上所述,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凸显了渐进性的特征,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