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48分)
1.《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2.下图为根据学者观点整理的“周秦之变”示意图。据此分析,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 )
A.国家动员能力得到提升 B.贵族政治彻底退出舞台
C.权力平衡模式渐被打破 D.中央垂直管理体制瓦解
3.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记载,斯巴达的监察官每月都要与国王交换一次誓言。监察官代表城邦起誓,而国王则以个人的名义起誓,国王保证坚决执行现行的国家法律,监察官则声明城邦在国王信守誓言的情况下有义务保证王权不受侵犯。这表明当时斯巴达( )
A.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B.监察权地位高于王权
C.城邦誓言左右政治运行 D.法律保证民主制实施
4.李治安先生在其《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 )
A.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 B.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极端化
C.实现了权力的分置与制衡 D.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
5.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由贵族把持。平民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在一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宗教职务也被贵族垄断,平民不得染指。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 )
A.公民大会并非最高权力机关 B.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不可调和 D.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6.1233年,英王亨利三世指责伯爵理查德·马歇尔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因为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他说,“如果我屈从于国王意志而违背了理性,那么……我也将为人们树立一个坏的榜样:为了国王的罪恶而抛弃法律和正义”。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等级君主制遭到严重破坏 B.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曲折
C.社会契约观念已成为共识 D.蕴含了近代宪政的因子
7.英国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到1832年以前,贵族不但占据传统上由其控制的上议院,且通过贿选等手段控制下议院。被选举人和选举人几乎都是贵族,平民几乎不享有选举权。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国王仍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B.君主立宪体制的不断完善
C.议会内部冲突和斗争激烈 D.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民主
8.如图是欧美近代以来部分大事件简图。根据图中信息设计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建立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 D.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变动
9.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国会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国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局限性初显 B.政党政治有一定影响力
C.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D.北洋军阀派系纷争加剧
10.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位于江西的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正式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国”的概念,它的成分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共革命目标的根本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系,主要围绕党的政权建设思想和基本主张展开,迅速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并逐渐完善地方人民政府,通过军事管制委员会、大行政区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设置各级人民政权机关,同时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并初步形成了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该政治体系( )
A.以三大改造取得基本的胜利为先导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成
C.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密切结合 D.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
12.1990年至200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等共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提出的重大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并被不同程度地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体现出我国( )
A.协商民主的有效性 B.政治协商成为根本政治制度
C.开始实践多党合作 D.政协代行了人大的部分职能
13.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
《画策》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 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14.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B.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
C.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D.国家政治中心的变化
15.如表是不同时期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观点。据此可知( )
时期 观点 出处
1940-1950年代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 李喜所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1960-1970年代 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 编写组《戊戌变法》
1980年代以来 客观因素: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主观因素: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 张喜云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A.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认识 B.认识历史很难客观全面
C.历史认识逐渐还原真相 D.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推行前期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其制度优势逐渐减小。而曾在1978年被时代所淘汰的合作经济体制再次登上舞台,农民自发组建了新时代的合作社。这表明( )
A.联产承包制使命已经完成 B.生产关系要适时调整
C.合作社制度具有天然优势 D.计划经济体制的回归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个分裂,绝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
三、任何一项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10分)(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18.议会民主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4分)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重要法案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689年 《权利法案》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
1694年 《三年法案》 规定议会是常设性立法机构,至少3年召开一次
1697年 《年金法案》 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国王继承者必须是国教徒;国王未经许可不准出国;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
1832年 《改革法案》 废除56个保守的“腐败选区”,在新兴城市新设40多个选区
——据阎照祥《英国史》整理
材料二 宪法将全部立法权赋予国会,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不能代替国会立法,但能宣布违宪,不少国会议员也意识到,造成“帝王式总统”的原因从根本上不在于总统过于强大,而在于国会过于虚弱。
——摘编自赵可金《治理美国:国会的角色与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议会斗争取得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斗争的实质。(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分析美国“国会过于虚弱”的原因。这些反映了美国中央权力机构运转中的什么特点?(7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议会民主的认识。(3分)
19.以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理性化的重要体现,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由民初参议院于1912年4月北迁演变而来。当时政党初立,各党政纲“雷同抄袭”,令人无从区分。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试图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中心势力,依靠国会限制袁世凯。1913年3月宋教仁案后,国会的态度由强硬转向软化。5月初,袁世凯咨文参众两院,请先选举正式大总统后定宪法。起初,以国民党议员为主的国会表示反对,但后来他们认为,将来可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所以,通过了先选总统案,袁如愿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底,宪法三读通过,公布在即,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不能开议,宪法不能公布。1914年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整理自蒋旭等《北洋政局的特点探析》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创造性的转化,其实践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政治变迁是中国政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肇始和雏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政治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两个历史性转变。中国的人民民主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而塑造中国特色新型政治文明。
——王树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政治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袁世凯执政时期国会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文明”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简要阐释。(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当变法进入高潮之后,原本存在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满、汉之间,帝、后之间,新、旧之间,联英日与联俄之间,满族大臣之间,汉族大臣之间,维新派内部康党与其他人士之间等多层次、多方位的种种摩擦对峙也都因甲午战后外部压力增大、国家财政危机的加深而日益加剧。康、梁等维新人士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总以奔竞躁进的姿态,试图鼓动年轻无政治经验、无真实权力的光绪帝,以发号施令、急赏急罚的方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不顾各种矛盾的客观实际,而取得变法的成功,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礼部六堂官的罢黜和冗署冗员的裁撤,由于过急过猛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动荡和心理不安,这些都预示着变法失败的悲剧即将来临。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改革的案例,蕴含了有关改革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12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48分)
1.C 2.A 3.A 4.A 5.D 6.D 7.D 8.A 9.B 10.B 11.C 12.A 13.D 14.D 15.A 16.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示例
观点:同一时期的若干制度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2分)
论证:西周时期,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秦代,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相互配合,构成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总结: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8分)
18.(1)成果:保证议会立法权;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宫廷和国王权力;中等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答出3点3分)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1分)
(2)权力分配:总统是政府首脑(或掌握行政权),兼任三军统帅;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3分)
原因: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3分)特点:制约与平衡。(1分)
(3)认识:议会民主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国情产生不同的议会制度。(答出2点3分)
19.(1)命运:被解散。(1分)
成因:政党政治自身的缺陷;遭遇掌握大权的袁世凯的打击;革命党人在政治上不成熟。(3分)
(2)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制度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2分)
阐释: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会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
总之,抗日民主制度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促进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民主转型。(10分)
20.示例
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2分)
说明:①晚清戊戌变法维新派鼓动年轻而无政治经验、无实际权力的光绪帝,以发号施令、急赏急罚的方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不顾各种矛盾的客观实际,急行变法,过急过猛,引发顽固势力的强力反对,最终酿成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先试点,再推广,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内改革重心从农村到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民自发探索到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再到全国推广,国有企业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再到制度创新阶段;对外开放从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综上所述,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面临各种矛盾和强大的阻力,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10分)
其他参考启示:改革应兼顾各群体利益;改革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改革需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逐步推进;改革必须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艰巨性、复杂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