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相互抵触。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课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卖盾和矛时,首先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摧,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这件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吾”“弗”等 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能正确书写“矛”“盾”等 4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四)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 朗读故事,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二、课前准备课件,板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这节课起,我们将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田忌赛马》《跳水》两篇课文中思维的火花比较明显,在《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中,思维的火花又在哪儿呢?学了这个故事后,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特别的发现。
2.揭题:自相矛盾。
(1)读课题。
(2)书写“矛”和“盾”。
(提示: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
(2)图解矛和盾。明白矛的特点是锐利,是一种进攻的兵器;盾的特点是坚固,是防御的兵器。
3.简介作者《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这些寓言故事成语都来自同一本书--《韩非子》。
(二)初读古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同学们已经耳熟能详了,文言文又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 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 检查朗读情况。预设:强调“夫”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读第二声。
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可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学会正确停顿。
3.回归原文,多种形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指生练读,展示读)
(三)多种方法,读懂古文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引导回忆古文学习的方法有哪些?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法)(指名说)
2.运用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读懂古文。
3.小组汇报:读懂了什么 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1)预设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①用扩词法解释“坚”“利”
②借助注释理解“莫能陷”“无不陷”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誉”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想象画面--他是怎么夸赞自己的矛和盾的
④朗读指导。
(2)预设二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①引导学生想象:围观的人会用什么语气问这句话?楚国人当时的表情什么样
②猜猜“弗”是什么意思?
③朗读指导。
(3)预设三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①猜猜“立”是什么意思?
②朗读指导。
4.关注“子”“其人”等代词。
(1)理清文中的代词具体指谁。
(2)小结:使用代词,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能使表达更简洁。
5.配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现在配上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四)理解寓意,讲故事,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清:楚人是怎么卖矛和盾的 (板书:莫能陷、无不陷)(指名朗读,适时朗读指导)
3.楚人为了卖矛和盾,真是用心良苦,他的这样吆喝,假如是你,你会买吗?为什么?围观的人有人买吗?(没有)围观者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一下子就听出了破绽。怪不得,他那样问楚人。(出示句子,指导感情朗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4.让我们把围观者看不见的思维具体化,来一场“盾 VS 矛大战”吧!
盾 VS 矛大战
第一种可能盾碎说明盾不是最坚固的
第二种可能矛断说明矛不是最锋利的
第三种可能盾碎矛断说明盾不是最坚固的,矛也不是最锋利的
5.自信满满的楚人为什么无言以对了呢 预设一: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夸大其词,这就会导致“自相矛盾”。(回读课题)
预设二:世上牢不可破的盾和锐不可当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作者的观点“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6. 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相机板书: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7.现在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提示:回忆上学期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可以想象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把故事讲生动)
8.配乐背诵我们用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等方法,理解了古文的含义,也明白了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收获,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
(出示“背诵小贴士”,指导背诵)背诵小贴士
楚人( ),誉之曰:“( ) 。”又誉其矛曰:“( )。”或曰:“( ) ”其人( )。夫( )。
(五)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深化寓意。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 谁来举例说一说。(预设:广告商夸大其词,虚假宣传:说话前后不一的人......)
2.小结:看来,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还真不少呢,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寓言故事,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还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让我想到第六单元导语页上的那句话: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说话做事时,要前后一致,三思而后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七)布置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项完成)
1.把故事改写成现代文。
2.给故事写“续集”。
3.留心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写一篇《新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课后反思
课文《自相矛盾》简短易懂,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学 我想既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此,我是这样教学设计的:
一、首先以单元导语“思维的火花”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二、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还引导学生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
三、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寓意。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学生在我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讲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的明白了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字、词、句理解得比较透彻,寓意每一位同学都基本明白,也懂得了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不足之处:
1.课堂上留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
2.拓展延伸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学生能想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不能流畅表达。
今后,我一定认真研读新课标,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