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格尔木市第一中学 音乐教室贝多芬第八单元贝多芬(1770----1827)贝多芬生平简介 1、贝多芬 (1770.12.16—1827.3.26)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
2、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他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出.
3、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
4、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 1、 此后10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激烈动荡(拿破伦称帝.数次失恋等).至1819年完全失聪,任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出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晚年生活仍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仍写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2、贝多芬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两种乐派的巨匠。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音乐的气概。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自身的才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 古典主义时期 1750年——1820年左右,1750年J·S·巴赫的去世,则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结束。
此后西洋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ism),由于其在维也纳开花结果,“维也纳古典乐派”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海顿 (奥地利)
莫扎特(奥地利)
贝多芬(德 国)海顿 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匈边境卢瑙的一个铁匠家庭,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之一。
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
弦乐四重奏有《帝皇四重奏》等。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莫扎特自小就有“神童”之称。他四岁开始学习音乐,五岁懂得作曲,七岁便随父亲到处旅行演奏,十多岁时已创作了很多乐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贝多芬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的作品 一生共写有9部交响曲,11部管弦乐序曲和戏剧配乐,5部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9首钢琴三重奏及其他室内乐,10首小提琴奏鸣曲,5首大提琴奏鸣曲,32部钢琴奏鸣曲,21套钢琴变奏曲,1部清唱剧,1部歌剧,2部弥撒及歌曲,咏叹调等等。创作的划分音乐史上通常将贝多芬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792年他到维也纳--1802年
第二时期:1830年《第三交响曲“英雄”》的 创作--1815年
第三时期:1815年后的作品第一时期的作品特点确立贝多芬风格的时期,这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带有当时时尚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反映了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也显出他与之不同的特点和独立性。此时期后期他的耳朵已经慢慢开始失去听觉。
代表作:《c小调奏鸣曲》.《c小调“悲怆”》.《#c小调“月光”》.《d小调“暴风雨”》第二时期作品特点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创作,标志着贝多芬作品创作的成熟。此时,欧洲发生新的动荡,法国大革命经历了反复,各国封建势力多次此向法国进攻,拿破仑上台后,便开始资本主义政策扩张,对各国进行侵略,引起人民反抗。
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向往,《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三时期作品风格特点 贝多芬到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创作的后期 晚期体现贝多芬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他坚定不移的为“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战斗不息。音乐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当时他的思想非常压抑痛苦,生活日益贫困,创作上已经沉默数年。这是的作品更强调心里的刻画,更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
代表作:《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的弥撒》…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以《月光》《悲怆》《华尔斯坦》《热情》等标题奏鸣曲最为著名。
欣赏《热情》第三乐章这部作品包括三个乐章:1.极快板,这个乐章中的主题是著名的命运动机,第二主题是一只充满光明的希望旋律,尾奏的技巧部分也由命运动机展开。2.流动的快板,似乎是带着深沉的表情静躺着,带着沉思又带着安逸。3.从容的快板,以激烈的连敲减七和弦开头,用奏鸣曲式,疾风暴雨式的势如破竹收尾。
欣赏《月光》第14首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OP.27,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献给朱丽叶特.桂察蒂的,这位朱丽叶特小贝多芬14岁,是布伦斯维克伯爵的女儿,贝多芬当时对朱丽叶特一见钟情。这部奏鸣曲“月光”的名称,源于当时德国的乐评家莱斯达布,他形容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舟”。这部作品三个乐章:1.持续的慢板,即兴性柔美的抒情,似乎表达出无尽的幻想。2.行板,不属小步舞曲,也不属谐谑曲,是第一与第三两种气氛间的连接。李斯特的说法,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3.激动的急板。热情的奔涌,最高昂的类似排山倒海的急板。
欣赏《悲怆》第8号钢琴奏鸣曲,C小调,OP.13,作于1798-1799年间。这首奏鸣曲的标题,是贝多芬自己赋予的,评论家们评论说它表达了贝多芬“青春期的哀伤感”。这首作品是献给卡尔.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全曲三个乐章:1.极慢板转辉煌的快板。序曲极慢板显然寄托着悲怆的情绪,主部奏鸣曲式,热情马上上升出来。2.如歌的柔板。充满祷告气氛的一首抒情曲,形式是三段体。3.回旋曲,快板。回旋曲的主题以第一乐章中极慢板的动机有共通之处,这个主题四次出现,作为对比的还有明朗的第二主题和幽静的第三主题。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
奏鸣曲的特点?是18世纪最常用的一个基本器乐结构观念,不仅用来写作乐队作品,也用于其他器乐。
第一段由主要的调性转到属调;第二段在属调上演奏主题,偶尔加入新的乐思或新的调性,然后转回主调。其主要的思想是显示调性的对比。
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古典奏鸣曲式最后形成,构成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时加尾声)贝多芬的交响曲共九首:一、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
二、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
三、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
四、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
《第九交响曲》手稿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单。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手稿厚200页,收藏于柏林图书馆。这份手稿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保护的第一份乐谱。第九交响乐当年是由伦敦皇家管弦乐协会委托撰写,并于1824年在维也纳首演。这套交响乐有时也被称为合唱交响乐。
《第九交响曲》手稿 贝多芬1818年开始创作第九交响乐,1823年完成这最后一首交响乐,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
。贝多芬当时已经年老并且耳聋。首演时,贝多芬亲自上台指挥,但在演奏结束时,他根本听不到观众如雷贯耳的掌声。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是急板、变奏与回旋的混合自由式。这一乐章分为两大部分:器乐部分和声乐部分,前者包括序奏和宣叙调,是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并出现了欢乐的主题;后者交响合唱部分唱词采用了德国大诗人席勒的长诗《欢乐颂》。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风的总结:前三个乐章表现了“通过斗争和思索,去寻求自由和欢乐”,而末乐章则总结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因此,也可以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自己一生的总结,这部交响曲至可列为人类精神的最伟大的成就。
2003年5月23日,乐圣贝多芬在一八一七年写成的第九交响曲手稿,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被一名未露面的收藏家以电话出价两百一十三万三千英镑购得。第九交响曲最有名的合唱曲《欢乐颂》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还是让我们的歌声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欢乐,欢乐,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四海之内皆成兄弟。谁能作个忠实朋友,献出高贵友谊,谁能得到幸福爱情,就和大家来欢聚。真心诚意相亲相爱才能找到知己!假如没有这种心意只好让他去哭泣。在这美丽大地上普世众生共欢乐;演唱《欢乐颂》主题部分视频欣赏《合唱——欢乐颂》 知识拓展:语文课中《音乐巨匠贝多芬》中概括贝多芬形象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
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 献身音乐。 “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向命运挑战,尽管我晓得只要我活着,就会是神所创造的最不快乐的一个人。”
“唯一能拉回我的是我的艺术,因为在还没将所有不吐不快的作品完成之前,我无法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苟延残喘。”
“我希望能坚持决心到最后,直到无情的命运满意了,割断我的喉管为止。”
“让一些不幸的人感到慰籍,知道还有一个同样不幸的人,尽管有来自自然的诸多障碍,仍然尽其所能地提升自己为高贵的艺术家和人。” 贝多芬心声——摘自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