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巩固培优学案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原因(措施)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原因: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三、女皇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1、地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贤才,社会经济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作用:国力不断增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发展经济,重用贤能(姚崇和宋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的表现;唐玄宗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进入了鼎盛(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号是“开元”因此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三个皇帝措施共同点:都完善科举制,勤于政事、重用贤能、关心民生、发展生产。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唐太宗之所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
A.唐太宗用武力打败所有少数民族
B.唐太宗和亲政策建立了双方友好关系
C.唐朝强大的国力与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C项正确;
唐太宗用武力打败所有少数民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唐太宗和亲政策建立了双方友好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唐太宗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点,注意扎实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
2.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 B.统治者注意任用贤才
C.皇帝勤于政事 D.人口大幅度增长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人口大幅度增长是贞观之治的表现,不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
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统治者注意任用贤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皇帝勤于政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贞观时期,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B.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说明唐太宗认为,如果皇帝不能以百姓为先,要百姓损害自己去供养皇帝,就像是割自己的股肉满足自己的口腹,迟早将暴毙。这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选项中与民生有关的只有A项,A项正确;
重用贤才,知人善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在位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该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
唐高祖建立唐朝,排除A项;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排除B项;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材料称颂的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武则天 D.李隆基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据题干关键词“贞观之治”可知,材料称颂的是李世民。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B符合题意;
杨坚建立隋朝,排除A;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C;
李隆基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称颂的是李世民。
6.下列措施反映了两位统治者都( )
唐太宗 唐玄宗
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 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撤职45个不合格的,并曾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
A.重视整顿吏治 B.善于虚心纳谏
C.关注人才选拔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由“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遣返了德行较差的官员,并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可以看出,唐太宗与唐玄宗都重视整顿吏治,注重对地方官的考核与任用,所以A项符合题意;
BC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后人评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由此可以揭示唐朝盛世源于( )
①唐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②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国内未曾出现政局动荡 ④制度适时调整发挥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①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根据材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盛世源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励精图治,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以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并加以完善,说明制度适时调整发挥积极作用,故C符合题意;
国内未曾出现政局动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含有③的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国内未曾出现政局动荡说法过于绝对。
8.唐贞观初年,户不满300万。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籍户数380万户。而隋朝强盛时期的户数为891万户。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有962万户,户数超过隋朝,此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达到了唐朝的极盛。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 B.“贞观之治”名不符实
C.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 D.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说明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故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排除A;
“贞观之治”名不符实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9.小丽是唐朝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下图。下列描述最能概括以上主题的是( )
政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 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A.国家的繁荣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D.近代的前夜与危机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曲辕犁、筒车、唐三彩都是唐朝的经济成就;玄奖西行、鉴真东渡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所以小丽梳理的朝代是唐朝,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B项正确;
国家的繁荣和统一没涉及对外交往,排除A;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
近代的前夜与危机反映的是清朝前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经济的繁荣、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最能表格主题的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开殿试之举的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1.民本思想是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以下言论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C.“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体现民本思想的是“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太宗励精图治、重视民生、任人廉能、知人善用,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12.七年级(5)班学生课余时间排演历史短剧《唐玄宗》,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
A.为任用贤才,有一次,他亲自召集县令进行考试
B.某年大旱,他号召地方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C.他亲自罢免某位铺张浪费的地方官员
D.他采纳贤臣魏征的意见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唐太宗注重的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虚心纳谏。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虚心纳谏,任用贤臣魏征与唐玄宗无关,因而排演历史剧《唐玄宗》,剧中不可能出现,故D符合题意;ABC都与唐玄宗有关,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命姚崇、宋璟等人为相,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压制佛教势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土地兼并;重视文化教育和发展。这些措施是的开元年间的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3.历史老师提供以下材料作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材料:《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政得失》。能涵盖以上材料的论题是( )
A.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 D.略谈大变节的时代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贞观实录》反映的是贞观之治,、《谈武周风云》反映的是武则天的统治、《论开元执政得失》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反映的唐朝时期的史实。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外交往比较频繁。唐朝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繁荣、开放。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统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14.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表明表明唐太宗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A项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看法表明表明唐太宗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15.“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 )
A.重用贤能 B.选拔人才 C.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的措施。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整顿吏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玄宗的统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唐玄宗的统治和影响,唐玄宗统治前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学而优则仕”,“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这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它改变了无数底层学子的命运。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提到的晁衡是日本留学生。他来唐朝学习时还有一个什么身份?与此同时,唐朝学者也纷纷到世界各国去交流与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两个重要事件。(3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哪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唐太宗和武则天为这种制度分别做出什么贡献?(3分)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唐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2分)
【答案】(1)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科举制;唐太宗:增设进士科。武则天:创立殿试。
(3)繁荣与开放。
(4)对外开放;民族团结;重视人才。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女皇武则天;盛唐经济的繁荣;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学者也纷纷到世界各国去交流与学习,比较有名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使。
(2)根据材料二可知这是科举制度带来的变化,隋朝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形成。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3)根据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朝的经济空前繁荣,唐朝的对外政策空前开放。 因此唐朝最大的特点是繁荣与开放。
(4)本题属于启示类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坚持对外开放, 民族团结 ,重视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唐朝科举制的有关内容。
17.中国古代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宋代手工业中的代表性图片
材料三:宋代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的勾栏成为早期的剧场。宋代戏剧的剧种和形式更加丰富。究其原因,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店铺林立,浓厚的商业氛围扩大了从商群体,使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1)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2分)
(2)材料二中图二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北宋时,当时的“瓷都”是指哪座城市?图三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请举出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两个地区。(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名称,列举其中的两项娱乐活动。(3分)
(4)材料四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此变化基本完成于什么时期?(3分)
【答案】(1)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景德镇:广州、泉州、明州。
(3)瓦子:说书、唱曲等。
(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知识点】“贞观之治”;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瓷都”指的是景德镇;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造船业发达,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与很高的水平;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其中的娱乐活动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地区,说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故答案为:(1)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景德镇:广州、泉州、明州。
(3)瓦子:说书、唱曲等。
(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点评】(1)(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皆无法破局以取唐朝而代之。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尤其是在起义所带动的社会动乱的强大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3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3分)
【答案】(1)兼听纳谏;任用贤相;整顿吏治;以农为本。
(2)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4)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地方藩镇势力大大增强。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唐太宗问政,魏征“能兼听就是明君”“唐玄宗重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淘汰僧尼,整顿吏台”等信息,可知唐朝盛世之因有:兼听纳谏;任用贤相;以农为本;整顿吏治。
(2)根据材料二中“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说明藩镇的设置造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地方势大,容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根据材料三中“……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可知,造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节度使专权,权力过大,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4)根据材料四中“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可知安史之乱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不断衰弱;而地方藩镇势力却大大增强。
故答案为:
(1)原因:兼听纳谏;任用贤相;整顿吏治;以农为本。
(2)隐患: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4)影响: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地方藩镇势力大大增强。
【点评】本题是归因类、评价类试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盛局面、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第(1)题就唐初贞观之治,盛唐开元盛知识切入设题,第(3)题以安史之乱切题,都是归因类,以原因设问,要求学生从材料分析,得出盛世之因及安史之乱的原因,突出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第(2)(4)题以藩镇之患与黄巢起义的影响设问,考生要善于抓紧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出判断,注重了考生的运用能力考查。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种盛世局面被称为?(3分)
(2)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2分)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2分)
(4)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它的创立有何意义?(3分)
【答案】(1)唐玄宗;开元盛世
(2)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3)曲辕犁;筒车
(4)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经济社会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出现了开元盛世。
(3)材料二图片中的两种新的农具分别是曲辕犁和筒车,曲辕犁是唐朝农民改进犁的结构制成的,用于耕地;而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取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4)根据材料三中“金榜”信息,判断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的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唐代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曲辕犁、筒车的出现表明唐代农业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隋炀帝时科举制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巩固培优学案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原因(措施)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原因: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三、女皇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1、地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贤才,社会经济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作用:国力不断增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发展经济,重用贤能(姚崇和宋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的表现;唐玄宗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进入了鼎盛(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号是“开元”因此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三个皇帝措施共同点:都完善科举制,勤于政事、重用贤能、关心民生、发展生产。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唐太宗之所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
A.唐太宗用武力打败所有少数民族
B.唐太宗和亲政策建立了双方友好关系
C.唐朝强大的国力与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 B.统治者注意任用贤才
C.皇帝勤于政事 D.人口大幅度增长
3.贞观时期,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B.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4.在位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该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材料称颂的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武则天 D.李隆基
6.下列措施反映了两位统治者都( )
唐太宗 唐玄宗
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 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撤职45个不合格的,并曾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
A.重视整顿吏治 B.善于虚心纳谏
C.关注人才选拔 D.重视农业生产
7.后人评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由此可以揭示唐朝盛世源于( )
①唐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②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国内未曾出现政局动荡 ④制度适时调整发挥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①
8.唐贞观初年,户不满300万。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籍户数380万户。而隋朝强盛时期的户数为891万户。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有962万户,户数超过隋朝,此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达到了唐朝的极盛。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 B.“贞观之治”名不符实
C.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 D.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9.小丽是唐朝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下图。下列描述最能概括以上主题的是( )
政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 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A.国家的繁荣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D.近代的前夜与危机
10.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开殿试之举的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1.民本思想是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以下言论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C.“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2.七年级(5)班学生课余时间排演历史短剧《唐玄宗》,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
A.为任用贤才,有一次,他亲自召集县令进行考试
B.某年大旱,他号召地方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C.他亲自罢免某位铺张浪费的地方官员
D.他采纳贤臣魏征的意见
13.历史老师提供以下材料作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材料:《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政得失》。能涵盖以上材料的论题是( )
A.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 D.略谈大变节的时代
14.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15.“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 )
A.重用贤能 B.选拔人才 C.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学而优则仕”,“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这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它改变了无数底层学子的命运。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提到的晁衡是日本留学生。他来唐朝学习时还有一个什么身份?与此同时,唐朝学者也纷纷到世界各国去交流与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两个重要事件。(3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哪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唐太宗和武则天为这种制度分别做出什么贡献?(3分)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唐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2分)
17.中国古代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宋代手工业中的代表性图片
材料三:宋代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的勾栏成为早期的剧场。宋代戏剧的剧种和形式更加丰富。究其原因,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店铺林立,浓厚的商业氛围扩大了从商群体,使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1)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2分)
(2)材料二中图二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北宋时,当时的“瓷都”是指哪座城市?图三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请举出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两个地区。(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名称,列举其中的两项娱乐活动。(3分)
(4)材料四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此变化基本完成于什么时期?(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皆无法破局以取唐朝而代之。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尤其是在起义所带动的社会动乱的强大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3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3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种盛世局面被称为?(3分)
(2)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2分)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2分)
(4)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它的创立有何意义?(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