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专题训练:选择题
1.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 )。
A.用小木棒拨动观察
B.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C.直接用手拿着看
2.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是用来观察( )。
A.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B.一天中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C.一天中任何时刻的影长
3.太阳、地球和月球相同的特点是 ( )。
A.都会有规律地运动 B.都会发光 C.都有生命
4.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星球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应该是 ( )。
A.太阳>月球>地球 B.地球>太阳>月球 C.太阳>地球>月球
5.远古的人们凭肉眼观察到天空有弧度,地是平的,就猜想地球的形状是 ( )。
A.近似球体 B.不规则 C.天圆地方
6.观察帆船模型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我们会发现 ( )。
A.在球面上会先看到船帆
B.在平面上会先看到船身
C.两种情况都会先看到船帆
7.奇奇观察月球时,发现月球表面有坑坑洼洼的凹坑,这些凹坑其实是 ( )。
A.火山 B.月海 C.环形山
8.晚上,在灯光与墙壁之间做出各种手势,墙上会形成手影。当电灯静止,手远离电灯时,墙上的手影会 (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9.为了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冬季来临____等。 ( )
A.小鸡啄食 B.青蛙冬眠 C.小猪喝母乳
10.到了春天狗开始换毛了,不仅颜色变浅了,而且变薄了,以下解释合理的( )
A.小狗饮食影响
B.小狗生病了
C.小狗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
11.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栖息地的改变会影响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
B.“鱼儿离不开水”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的生活没有影响
12.蛇到了冬天要冬眠,而老鼠却在四季都能正常活动,这说明( )。
A.蛇的生命没有老鼠顽强
B.蛇无法在冬天寒冷的环境下生存
C.每种动物都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现象的是( )。
A.猫能通过狭窄的空间抓老鼠
B.温带地区的许多植物在冬季出现落叶现象
C.极地的动物,如北极熊、北极狐、北极燕鸥等,比热带的同种类动物长得肥硕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A.北极熊的体毛呈现白色
B.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C.猫面对危险时爬上树
15.观察蚕蛹,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蚕茧里有蚕蛹和蜕下的皮
B.与蚕宝宝相比,蚕蛹的身体外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蚕蛹不吃不喝,触碰时也不动,所以是没有生命的
16.小明暑假去海边时看到岸边很多帆船出发开往远方,这个过程中小明最可能看到( )。
A.船身先消失 B.船帆先消失 C.整艘船一起消失
17.蚕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又黑又小,称为“蚁蚕”,蚁蚕是 ( )来的。
A.蚕蛾生出来的 B.蚕卵孵化 C.蚕蛹生出来的
18.今年开学初(2月24 日),老师建议把学具袋里的蚕卵收集起来,放进冰箱冷藏室,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 ( )
A.防止蚕卵提早孵化
B.蚕宝宝喜欢待在冰箱里
C.促进蚕卵孵化
19.杭州某小学的小明同学在“六一”节的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段观察简易日晷,发现中午的影子 ( )
A.很短,指向北 B.很短,指向南 C.很长,指向北
20.蜥蜴的体色与它周围的环境色彩相似,很难被发现。这种体色有利于蜥蜴捕食和躲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 )。
A.蜥蜴影响环境 B.蜥蜴适应环境 C.蜥蜴依赖环境
21.农历每个月的初八左右的月相称为 ( )。
A.新月 B.上弦月 C.残月
22.蚕宝宝吐丝结茧是为了( )。
A.有间小房子睡觉
B.保护蚕安全度过蛹期
C.保暖
23.在下列事例中,不能帮助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
A.在夜空中看到不同的月相
B.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C.麦哲伦率领船队所进行的“环球航行”
24.佳佳学习月相的变化后知道了月相的形状一个月中是不断变化的,月相最圆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农历十五或者十六,那上弦月出现在农历 ( )。
A.初一或初二 B.初七或初八 C.十五或十六
25.小科同学分别于二月初八、三月初八、四月初八的 19 时在家里的阳台观察并记录了月相, 月相的 ( )。
A.形状基本一致,在天空中的位置明显变化
B.形状明显变化,在天空中的位置基本一致
C.形状和在天空中的位置都基本一致
26.当蚕不吃叶子、身体发黄、透明的时候,这是蚕( )
A.生病了 B.蜕皮了 C.要吐丝结茧
27.通过环球旅行,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科学家是( )。
A.麦哲伦 B.亚里士多德 C.张衡
28.入秋后,由于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会()
A.筑巢
B.长出厚厚的羽毛
C.飞到温暖的南方越冬
29.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
A.生物依赖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30.蚕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蜕皮之前进入“眠”的状态,会看到____。
A.食欲减退,头部抬起,行动变缓;
B.不再进食,身体前半部分抬起,像睡着一样;
C.不再进食,身体前半部分抬起,行动变缓;
31.蚕要吐丝结茧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
A.增加桑叶的数量; B.用纸格做格子房; C.用稻草扎小架子;
32.蚕卵的孵化需要____。
A.阳光照射;
B.新鲜的桑叶;
C.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3.你知道蜜蜂是依靠( )的本领来适应环境变化的。
A.冬眠 B.储存蜂蜜 C.迁徙
34.为了使手电筒照射下的物体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选择的做法不包括( )。
A.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
B.改变物体的摆放
C.关闭手电筒
35.一天之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从短变长再变短 B.从长变短再变长 C.一直再变短
36.夏天,生活在草地里的蚱蜢,体色往往是( )的。
A.灰色 B.黄色 C.绿色
37.在研究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还是黑暗的地方时,我们保持同样的实验条件是( )
A.温度 湿度 亮度 B.温度 亮度 食物 C.温度 湿度 食物
38.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 )
A.长度相同 B.方向相同 C.形状相同
39.科科在网上冲浪时了解到,像大雁、天鹅一类的候鸟会在寒冷的冬天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但麻雀喜鹊一类的留鸟则会留在原地,这说明( )。
A.留鸟可以通过冬眠的方式过冬
B.留鸟能够适应当地寒冷的环境
C.候鸟的飞行能力比留鸟强得多
40.久旱蝗虫成灾,是因为( )。
A.干旱造成食物丰富
B.有更多适合蝗虫产卵的场所
C.蝗虫喜欢干燥的环境
41.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右下图是小芸记录的蚕卵的样子,正确的是( )
A.扁圆形,中间凹下去,黄色,很小
B.外形像蚂蚁,黑褐色,很小
C.身体呈圆简形,一节一节的,青白色
42.青蛙的体色与它周围的环境色彩相似,很难被发现。这种体色有利于青蛙捕食和躲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 )。
A.青蛙的生存影响环境
B.青蛙的生存依赖环境
C.青蛙的生存适应了环境
4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晷是古人的计时工具,它可以随意摆放,不影响计时
B.日晷是利用日影计时的工具
C.一天中,晷针的影子方向自西向东移动
44.下面的场所中,你能在( )找到你的影子。
A.高楼的影子里 B.明亮的操场上 C.昏暗的房间里
45.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 )。
A.长度相同 B.方向相同 C.形状相同
46.青蛙过冬的方式是( )。
A.冬眠 B.迁徙 C.储存粮食
4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给蚕宝宝吃带水的桑叶
B.蚕宝宝出生叫蚕的孵化
C.可以在养蚕的地方喷杀虫剂,防止被虫咬。
48.蚕要吐丝结茧了,下面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增加桑叶的数量 B.用纸板做格子房 C.用稻草扎小架子
49.“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古人对蚕的误解,蚕吐丝尽时并未死亡,只是发育成不吃不动的( )
A.卵 B.幼虫 C.蛹
50.大雁每年都要迁徙,导致大雁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的多少 B.空气的质量 C.温度的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2.【答案】B
【解析】【分析】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是用来判定季节的。圭表分为“圭”和“表”两部分,圭置于南北方向,表垂直立于圭的南端,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主平卧在正南正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用圭表测量出的连续两次表影最短(或最长)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年。用圭表可以观测一年中正午时分影长的变化规律。故选B。
3.【答案】A
【解析】【分析】太阳、地球和月球相同的特点是都是球体,都在以一定的规律进行运动,三着中只有太阳会发光,只有地球有生命。
4.【答案】C
【解析】【分析】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有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星球按从大小的顺序排列应该是:太阳>地球>月球。
5.【答案】C
【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由于活动范围有限,中国古人认为凭肉眼观察到天空有弧度,地是平的,就猜想地球的形状天圆地方。
6.【答案】A
【解析】【分析】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帆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桅杆。这是因为地球是圆的,我们观察帆船模型在球迷上运动时会先看到船帆。
7.【答案】C
【解析】【分析】 月球表面看上颜色较浅的地方,多是环形山。环形山又称为“月坑”,环形山是月球上面最显著的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环形山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深浅不一。月球上的环形山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月球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凹坑,它们叫做环形山,所以C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分析】 电灯保持静止,手远离电灯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手的大小不变,电灯与手的距离变大,同时手到墙壁的距离变小,所以手影变小。
9.【答案】B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冬季来临青蛙冬眠等。小鸡啄食、小猪喝母乳都属于正常的生命活动。
10.【答案】C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到了春天狗开始换毛了,不仅颜色变浅了,而且变薄了。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C
【解析】【分析】 蚕蛹不吃不喝,触碰时也不动,但是它是有生命的。
16.【答案】B
【解析】【分析】在海边看到帆船开往远方,会发现船身先消失,高高的船帆最后消失,设计模拟实验,只有在球体上能够再现这种情况,从而判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17.【答案】B
【解析】【分析】蚕宝宝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18.【答案】A
【解析】【分析】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也是有生命的,因而需要合适的环境: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空气,条件符合蚕卵就会孵化,所以把蚕卵放进冰箱冷藏室是保存蚕卵,防止防止蚕卵提早孵化。
19.【答案】A
【解析】【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的规律是:西→北→东;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所以杭州某小学的小明同学在“六一”节的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段观察简易日晷,发现中午的影子很短,指向北。
20.【答案】B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具有感知和适应环境能力。变色蜥蜴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B是正确的选项。
21.【答案】B
【解析】【分析】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按农历日期进行会更方便。农历每个月的初八左右的月相称为上弦月,选项B正确,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答案】B
【解析】【分析】蚕有个吐丝口,吐出的液体遇到了空气就变成了蚕丝。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作茧的目的不是直接繁衍生息,而是为了在变成蚕蛹的时候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来保护自己,并在里面完成蜕变成蚕蛾的过程。
23.【答案】A
【解析】【分析】 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时,港口的灯塔会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等。
24.【答案】B
【解析】【分析】农历十五、十六时,人们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阳照亮的一轮圆月,这就是“满月”或“望”。B选项符合题意。
25.【答案】C
【解析】【分析】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总是在圆缺之间不断地变化。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在农历上半月,它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它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小星同学分别于一月初八、二月初八、三月初八的19时在同一地点观察并记录了月相,形状和在天空中的位置都基本一致。
26.【答案】C
【解析】【分析】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过程:①不吃桑叶,身体发黄发亮,头不停地摆动;②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开始吐丝;③吐的丝越来越多,将自己包裹在里面。当蚕不吃叶子、身体发黄、透明的时候,这是蚕要吐丝结茧,所以C符合题意。
27.【答案】A
【解析】【分析】16世纪至17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又回到了出发地,通过了人类第一次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28.【答案】C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入秋后,由于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会飞到温暖的南方越冬。
29.【答案】A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当生物无法适应一些环境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依赖环境。
30.【答案】B
【解析】【分析】刚从卵里出来的蚁蚕是蚕的幼虫。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当蚕食欲下降,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准备蜕皮。
31.【答案】A
【解析】【分析】当蚕开始不怎么吃桑叶,身体开始稍稍缩短、发黄和透明了,就说明蚕准备要吐丝结茧了;吐丝时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吐丝后身体变小,潜伏在内。所以由于蚕要吐丝结茧时就不进食了,所以不需要增加桑叶的数量。
32.【答案】C
【解析】【分析】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面出,叫孵化。蚕的孵化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25℃。
33.【答案】B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蜜蜂将采来的花蜜吐进蜂巢,用蜡封上,等到冬季时再食用。蜜蜂是依靠储存蜂蜜的本领来适应环境变化的。
34.【答案】C
【解析】【分析】 A: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正确;
B:改变物体的摆放,正确;
C:关闭手电筒,错误;失去了光源,就无法产生影子了。
35.【答案】B
【解析】【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同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正午时候影子最短,所以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6.【答案】C
【解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的防身术有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方式,不同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夏天,生活在草地里的蚱蜢,体色往往是绿色的,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37.【答案】C
【解析】【分析】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的条件往往只有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都不变,才能找到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还是黑暗的地方时,我们保持同样的实验条件是温度、湿度、食物,亮度是变量。
38.【答案】B
【解析】【分析】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长度与太阳的方向和位置有关。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形状和长度不同。
39.【答案】B
【解析】【分析】生物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生物才能生存和发展。因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生物会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生物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多变的环境,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科科在网上冲浪时了解到,像大雁、天鹅一类的候鸟会在寒冷的冬天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但麻雀喜鹊一类的留鸟则会留在原地,这说明留鸟能够适应当地寒冷的环境。故选B。
40.【答案】B
【解析】【分析】蝗虫将卵产在没有植物或植物稀少的滩涂荒地,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的裸露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旱季后的降水使大量虫卵孵化,繁殖能力强,所以久旱蝗虫成灾。
41.【答案】A
【解析】【分析】蚕的生命从卵开始,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命。蚕卵很小,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外形像蚂蚁,黑褐色,很小的是刚孵化的蚁蚕,身体呈圆简形,一节一节的,青白色是长大一点的蚕的幼虫。故选A。
42.【答案】C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的防身术有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方式,不同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是不一样的。青蛙的生存适应了环境,所以青蛙的体色与它周围的环境色彩相似,很难被发现,这种体色有利于青蛙捕食和躲避敌害。
43.【答案】A
【解析】【分析】A:日晷是古人的计时工具,它可以随意摆放,不影响计时,错误;使用日晷需要将晷针指向北极星固定,通过观察晷针影子在晷盘上的位置来判断时间;
B:日晷是利用日影计时的工具,正确;
C:一天中,晷针的影子方向自西向东移动,正确。
44.【答案】B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与光和不透明的物体有关。影子的形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明亮的操场上可以找到影子。
45.【答案】B
【解析】【分析】一天中,一天中太阳位置变化的规律是从东到西;影子的位置变化规律是从西向东,上午物体的影子由长变短,到中午最短,下午由短到长。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故选B。
46.【答案】A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们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常会有冬眠、迁徙、换毛、洄游等行为。青蛙过冬的方式是冬眠。
47.【答案】B
【解析】【分析】 A:可以给蚕宝宝吃带水的桑叶,错误;蚕宝宝吃的桑叶要将水擦干净;
B:蚕宝宝出生叫蚕的孵化,正确;
C:可以在养蚕的地方喷杀虫剂,防止被虫咬,错误;喷杀虫剂会影响蚕的健康。
48.【答案】A
【解析】【分析】蚕吐丝结茧时需要做格子房或架子为蚕结茧做准备;要吐丝的蚕不再吃东西,不需要增加桑叶。
49.【答案】C
【解析】【分析】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吐完丝时并未死亡,只是发育成不吃不动的蚕蛹,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
50.【答案】C
【解析】【分析】 大雁、天鹅等动物在春、秋两季要进行迁徙,是随着太阳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因此影响鸟类迁徙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可见C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