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单选题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诞生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2.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这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B.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这些法令( )
A.推动了社会进步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根除了封建陋习 D.实现了民主自由
4.民国成立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但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邮政总办帛黎(法国人)敌视辛亥革命,竟然搞起“临时中立”,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据1926年的一个统计,当时中华邮政中有洋员119人,均占据较高级的职位。这侧面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列强敌视中华民国 B.实现民族独立任重道远
C.中国邮政发展举步维艰 D.清政府的统治根深蒂固
5.《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说:“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成为20世纪推动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主要代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史巨变”是指( )
A.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6.清末出现了废除帝王纪年而采用新纪年的主张,并形成了孔子纪年、皇帝纪年、帝尧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耶稣纪年之争。这反映了( )
A.满汉民族矛盾已不可调和 B.恢复传统纪年的迫切愿望
C.西学东渐的影响力在增强 D.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7.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五旗共和歌》,其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该歌词主要表现了( )
A.中国人强国的坚定信念 B.赞美欧美政治体制优越
C.歌颂中华历史文明悠久 D.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8.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政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但同年6月的《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
A.民国依然沿用清朝的审判制度 B.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所知晓
C.司法部门不执行民国政府政令 D.旧的习惯、传统依然根深蒂固
9.清帝退位后,《顺天时报》曾评价道:“太后力排二三王公之反对共和论,独使皇上让政,以泯南北官民两军之战祸。其识能洞见世界之趋势,其公足与唐虞媲美。”以下观点最符合《顺天时报》主张的是( )
A.清帝退位依赖太后的力量 B.清帝退位顺应国内外形势
C.慈禧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性 D.清帝退位受国人普遍认同
10.《清帝逊位诏书》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材料折射出当时( )
A.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B.武昌革命军实力雄厚
C.国家从统一走向了分裂 D.建立民国的条件成熟
11.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这表明( )
A.袁世凯的专制独裁顺应了民意 B.激烈的变革对社会进步无益
C.民初中国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 D.政治制度必须动态地适应国情
12.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是( )
A.《中华民国约法》正式颁布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C.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冲击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难行
1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以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
A.不断改进完善民生问题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 D.践行了主权在民
15.孙中山曾认为辛亥革命必然经过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须三十年之久方能成功。但武昌起义却是仓促发动,清朝统治随后迅速土崩瓦解,从武昌起义到民国诞生,前后只有80多天。革命迅速发展反映了(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实力强大 B.民族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C.革命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 D.晚清的腐朽统治失去民心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县的建制,根据县的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等方面,将县划分为一、二、三等。“县设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之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规则”。县政府设县长一人,负责综理全县行政事务,有权任免县政府职员及县属区长、乡长等。
——摘编自张皓《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辩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等
(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制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
2.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随着政权的变更而几度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目的。
材料二 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
——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歌《卿云歌》创立与废除的时代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
——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种新机制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1年11月15日北京的《爱国报》以《中国共济会出现》为题,刊发报道:“近日大局纷扰,南北相持,内部之廉烂,外部之乘机内外人士,莫不引为忧虑。闻有某某志士组织一中国共济会于天津。该会之宗旨,首在要求停战,北军之停战,由立宪党要求政府,南军之停战,由汪设法向南军鼓吹。此议既决,则组织国民会议,聚集全国代表,协议政体。
政府及南军共应服从国民之同意。”第三天,《顺天时报》刊载了国事共济会简章:(一)本会以保持全国领土(各省及各藩属)之统一为宗旨。(二)本会依前条之宗旨,要求两方停战,鼓吹组织临时国民会议,解决君主民主问题,以免全国战争之祸。(三)本会会员平日主张君主立宪者,担任请愿北京政府赞成本会办法,平日主张民主立宪者,担任请愿武昌军政府赞成本会办法。
——桑兵《辛亥国事共济会与国民会议》
(1)根据材料,概括国事共济会中君主立宪者和民主立宪者的相同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国事共济会的作用。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受英、日排挤,美国失去对华“金元外交”的主导权。民国的建立刺激了美国宗教界基督教化中国的热情,在华传教士联合美国政经界人士制造舆论,批判塔夫脱政府与列强的沆瀣一气和趁火打劫不符合“美国精神”,敦促政府尽快承认民国。民主党利用舆论攻势,赢得大选。与宗教界关系密切的威尔逊就任总统后,放弃与列强在对华承认问题上的攻守同盟,退出银行团,开启单边外交。民国外交人士为美国宗教界的造势活动穿针引线,在威尔逊政府转变对华政策一时受阻的情况下,发起号召基督徒为中华民国祈祷的“祈祷策略”,进一步刺激美国的宗教热情,助推美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威尔逊政府再度获得对华外交主动权,并开启了近代“中美特殊关系”新局面。
——摘编自马建标《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探源》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
答案:
一、
1.A
【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中华民国成立标志中国诞生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排除B项;中华民国成立标志中国诞生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而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排除C项;中华民国成立标志中国诞生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而不是君主立宪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A项正确;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在1927年,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在1924年,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1928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中信息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排除B项;根除了封建陋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实现了民主自由,与史实不符,中华民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但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邮政总办帛黎(法国人)敌视辛亥革命,竟然搞起‘临时中立’,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据1926年的一个统计,当时中华邮政中有洋员119人,均占据较高级的职位。”可见当时部分洋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不认可,且中华邮政中有洋员119人,均占据较高级的职位,可见西方列强对我国邮权进行殖民,我国邮权不独立,这也反映出当时实现民族独立任重道远,B项正确;材料“邮政总办帛黎(法国人)敌视辛亥革命”只是部分人的态度,无法得出西方列强敌视中华民国,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当时实现民族独立任重道远,并非邮政发展如何,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清政府封建统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戊戌变法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不属于“历史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之际,当时出现了废除帝王纪年而采用新纪年的主张,并形成了孔子纪年、皇帝纪年、帝尧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耶稣纪年之争,这些纪年既有传统的又有西方的,这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满汉民族矛盾,排除A项;“耶稣纪年”不属于传统纪年,排除B项;材料反映更多的是传统纪年,无法体现西学东渐的影响力在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可得出这反映出民国成立后新的气象,反映出当时中国人要强国兴邦的券愿望,A项正确;歌词并不是要赞美欧美政体,也不是要歌颂中华历史和世界和平,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政令革除旧称呼但是报纸记载公堂上仍然用旧称呼,可见旧传统根深蒂固,D项正确;材料与审判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得不出民众对政令的知晓程度,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司法部门不执行民国政府政令,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太后力排二三王公之反对共和论,独使皇上让政,以泯南北官民两军之战祸。其识能洞见世界之趋势,其公足与唐虞媲美。”可知,《顺天时报》称赞清帝退位缓和了社会矛盾、顺应了国内外形势,B项正确;清帝是在辛亥革命的压力下被迫退位的,排除A项;1912年清帝退位,当时慈禧已经去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国人对清帝退位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可知,材料表明此时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清政府不得不顺应形势,宣布结束清政府的统治,实行共和政体,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武昌革命军实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民主是大势所趋,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已被推翻,可政治上袁世凯依然实行专制独裁,思想上尊孔复古,因而社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主。由此表明要实现社会的民主,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政治制度必须动态地适应国情,D项正确;民国时期,民主才是民意所趋,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违背了民意,排除A项;激烈的变革对社会进步无益,说法过于绝对,激烈的变革有时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排除B项;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对民主的呼吁,都是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此时中国有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共和制确立的标志是中华民国的成立,B项正确;《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做的修改,排除A项;清帝逊位时中国尚未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且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制度,而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了实现其专制统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B项正确;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太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所问为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责任内阁制在中国难行的实质在于中国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颁布了一些比较积极的举措,废除了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C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到民生问题,还涉及到民主权利,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材料里面主要是南京临时政府的规定,没有显示其具体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曾认为辛亥革命必然经过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须三十年之久方能成功。但武昌起义却是仓促发动,清朝统治随后迅速土崩瓦解,从武昌起义到民国诞生,前后只有80多天。”并结合所学可知,革命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推翻帝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大势所趋,也反映了晚清的腐朽统治已失去民心,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派实力并不强大,排除A项;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受着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并未达到高速发展,排除B项;革命并未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二、
1.(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点)
(2)特点:根据县的实际情况划分等级;实行省县二级制(或接受中央与省领导);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掌握本区域的人事任免权。(两点)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原因:民众容易情绪化,缺少理性;防止利益集团权力的垄断;防止专制、独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宪法制定者的政治智慧。(三点)
2.(1)目的:遵循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巩固专制统治,歌功颂德(或粉饰太平)。
(2)创立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创中华民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废除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变化:开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3)历程: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从人治走向法治;
3.(1)程序:中书出令、皇帝画敕、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进步意义:各部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部门合作,集思广益,有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分割相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古代中央官制走向成熟,影响深远。
(2)特点:发展道路呈现和缓、平稳、渐进;政治斗争中民主力量与封建势力既斗争又妥协融合;最早实行政治变革,成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样板。
(3)内容:建立共和政府;实行五权分立。
4.(1)主张:主张实行宪政与民权;坚持和平解决南北相持问题,强调国家统一;组织国民会议,服从国民意愿。
(2)作用:体现了民族民主的理性价值;和平解决重大国事纷争,利于国家民族的安定;以国民会议形式解决国体政体问题,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5.(1)原因:受英日排挤,美国传统对华政策失效;民国的建立改变了美国基督教界对华的看法;民主党赢得大选,威尔逊上台;民国外交人士的穿针引线。
(2)影响:助推美国政府正式承认民国政府;开启了近代“中美特殊关系”新局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