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5 08:4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和祭祀用的丝绸。而对新发现坑中的73份碳屑样品进行碳14年代检测,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A.反映出当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B.体现出社会等级分化初步显现
C.说明考古发掘就能还原真实历史 D.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
2.周天子授士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
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
3.对姜寨遗址的考古发现,小房子占绝对多数,屋内既有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又有火塘、炊具等生活用具,表明他们独立消费。北首岭、大地湾等遗址也发现类似情况。“小家庭”基本单位在六七千年前已出现,对历史学界是一个“新闻”。这说明( )
A.中国私有制产生不早于六七千年前 B.新材料的发现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C.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基本格局 D.农业生产是小家庭出现的必要条件
4.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器型独特的顶尊跪坐人像、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以及象牙微雕、大量丝绸和纺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竹和阔叶林树种等多种遗物。这表明
A.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B.国事决定于礼乐制度
C.专制皇权已经确立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5.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此时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原始农业的发展,生活逐渐稳定
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
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南北直接交流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它是( )
A.井田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7.商王征用吴属下的人民时必须通过吴本人供给、致送;周武王征召国族的属民时,也须通过这些国族的首领,而不能直接征用。据此可知,当时
A.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B.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
C.中央集权制度遭遇挑战 D.血缘贵族政治逐渐确立
8.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
A.推行仁德的旨趣 B.防御狄人的思量
C.拓展疆域的需要 D.羁縻笼络的考虑
9.《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结合 B.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C.“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出现 D.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10.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周人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德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新的天命观,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权合法性、“革命”合法性的证明逻辑。商到周天命观的变化反映了
A.国家治理不再借助神权
B.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D.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
11.周王朝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材料体现了分封制
A.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B.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C.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D.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12.1973年,考古学家在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中发现了一层至数层的谷壳、稻秆和稻叶等混合物,中间也有烧成炭的稻谷。据此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属于(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13.它地处黄河流域,是新石器文化遗存的代表,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材料中描述的“它”是指(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14.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这些文化遗存
A.体现人类社会的最早文明 B.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C.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D.创造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
15.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
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 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
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 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
17.黄帝以后“帝王”世系表(部分)
据表可知
A.世袭制优于禅让制 B.“帝王”世系杂乱无章
C.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心 D.早期部落民主不断完善
18.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厉王即位后,面对夷狄交相入侵及周王室对诸侯国控制失灵的局面,进行“革典”,实行强化国家政权的新制。周厉王起用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卿士,分别负责经济和军事,打破了周公、召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还派出官员到诸侯国任职,甚至将一些诸侯国由一国拆成几国,打破了周王室不干预诸侯和贵族封地管辖区的制度。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周厉王对内实行了专利制度,把原属各级封君王臣共享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周王室所有。周厉王的革典举措遭到贵族和平民的强烈反对,“国人谤王”,他又推行了加强思想控制的“弭谤”政策,成立了以卫巫为首的监督执法机构,“使(卫巫)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南方的楚国,熊渠在夷王时期背叛西周,僭号称王,构成了对西周王朝的威胁;随着周厉王不断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重新臣服于西周。……公元前841年,在愤怒的国人的进攻下,周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最后死在彘地,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革典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李玉洁《评周厉王革典》、张应桥《重评周厉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厉王“革典”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厉王“革典”。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并结合所学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对秦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B
4.A
5.B
6.D
7.A
8.D
9.C
10.B
11.B
12.B
13.A
14.C
15.D
16.D
17.C
18.C
19.(1)内容:变革中央官制,打破周公、召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进行对外战争,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加强控制地方,干预诸侯和贵族封地管辖区事务;实行专利制度,将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周王室所有;实行弭谤政策,建立监督执法机构,加强周王室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2)作用:有利于加强王权和中央权威,对维护西周奴隶制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增加了西周王朝的财政收入,为反击夷狄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周厉王的改革,对后世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战争而实行的“专利”、“弭谤”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周厉王改革的失败。
20.(1)机制:分封制、宗法制。
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