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捕虎》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文言文的阅读不是特别轻松。但是,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初步具备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常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阅读《老翁捕虎》这样浅易的文言文。
《老翁捕虎》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文意,品读探究,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同学们在教师引导下,基本能通过朗读、交流、探究等方式自主完成任务,但也有个别地方我怕时间不够用,引导不足,导致整个课堂效果欠佳。
《老翁捕虎》教学设计
课 题
老翁捕虎
年 级
七年级
时间
2015年4月22
设计者
油海燕
单 位
牡丹区李村中学
一、相关标准陈述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材·学情分析
《老翁捕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作者纪昀,选自他的笔记体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文言文的阅读不是特别轻松。但是,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初步具备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常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阅读《老翁捕虎》这样浅易的文言文。
三、本课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子。
2.品读探究,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四、评价活动方案
在学生分段朗读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问、教师的“考考你”小测试落实疏通文意情况。
2、引导学生找出老翁捕杀老虎的片段,在读、品、说中引出“熟能生巧”的道理。
五、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疏通,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问题探究
(四)、拓展延伸
1.从大家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和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里我能猜出你们一定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的梦想,能告诉老师吗?
我们又怎么去实现它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纪昀的《老翁捕虎》吧,看看能否从中得到些启示。
2.走进作者,出示课件。
1.预习检测:正确、有节奏。你的预习达到了哪一个台阶。
2.疏通文意,引导学生谈疏通文意时所采用的方法。
3.检测合作学习结果,引导学生正确翻译重点词句。对翻译不准确的注意引导学生去纠正。
4.“考考你”小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a.乃遣吏持币往
b.老翁顾童子曰
c.奋臂屹立
d.其目以毛帚扫之
(2).正确翻译下列句子
a.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b.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c.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5.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1.看了这个故事,面对这样的结局,请给它一个评价(或你感到——)。
2.老翁捕虎的过程重点在哪些句子?哪些动词生动的表现了他当时的情态?
3.就这样,一眨眼的功夫一位须发皓然,咯咯作嗽的老翁把一只伤猎户数人的猛虎捕杀了。我们看似很轻松,实际上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史舍人嗣彪、静海励文恪公的故事出现在这里,又有何作用呢?
1.结合从文中明白的道理举出生活实例,说说自己今后在学习中的打算。
2. 积累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几名学生谈自己的追求与梦想。
2.学生了解纪昀。
1.指几名学生朗读,同学间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交流,得出多种方法,并按照自己所谈的方法分小组合作完成疏通课文。
3.同学间互问句子的意思。
4.学生思考并举手作答。
5.学生谈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思考谈论。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上谈论并品析。
3.学生谈论并在班内发言。
4.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举事例的作用。
1.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言。
2.学生齐读此名句,在音乐感受中下课。
六、板书设计
老 翁 捕 虎
纪 昀
不 神 ———— 神 奇
《老翁捕虎》教材分析
《老翁捕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作者纪昀,选自他的笔记体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
课件9张PPT。老翁捕虎纪昀牡丹区李村中学 油海燕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走就作者读课文自测: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1.乃遣吏持币往( )
2.老翁顾童子曰( )
3.奋臂屹立( )
4. 其目以毛帚扫之( )
考考你于是回头看举起,扬起用。代词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红字的意思 二、翻译下列句子1.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译文:
2.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译文:
3.均习而已矣,非别有缪巧也。
译文:不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就不能除掉这虎害。
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都是熟练罢了,并非另有奇特的窍门。 品读课文,问题探究 1、品读老翁捕杀老虎的有关动作,感受故事的神奇性。说说从其中悟出的道理。 2、文末引用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有何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愿同学们健健康康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老翁捕虎》观评记录
评1
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课堂气氛融洽。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评2
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灵活使用多媒体。
评3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新颖,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评4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老师的亲和力很强,师生关系融洽。
评5
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了任务。
《老翁捕虎》评测练习
“考考你”小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a.乃遣吏持币往
b.老翁顾童子曰
c.奋臂屹立
d.其目以毛帚扫之
(2).正确翻译下列句子
a.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b.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c.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老翁捕虎》课后反思
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设计了独学和群学相结合的形式。独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群学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教师的范读确实很重要。但我认为,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老师去范读。教师的范读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以朗读指导。
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即让学生明白一切技艺皆从习(坚持锻炼)中来的道理。理解文意是所有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所以在此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译文的方法,并舍得花时间给孩子们;为了能使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明白其中道理,无论是导课时的课前交流还是结课时的拓展提升;无论是独学阶段的初读正音,对学阶段的翻译概括,还是群学阶段的质疑交流。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的理解文章主旨而设计的。也许有的老师会问:“课堂的结束来了个积累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是不是与本文的主旨‘熟能生巧’的道理有点出入?”仔细考虑一下,它们是分不开的,学生必须明白“熟能生巧”的条件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量化检测和落实,是文言文教学的要义之一。对于文言文教学确实很难花样翻新。既想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想夯实文言基础,确属两难。练习的设计,既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又可以丰富学生文言储备。
愿在学习交流中不断进步!
《老翁捕虎》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本课应让同学们达到: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