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5 20:5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 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下图照片承载着丰富信息,见证了伟大的历史时刻。下列对该图解读最恰当的是
A.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C.毛泽东当选人民政府主席 D.西藏和平解放实现大团结
2.“中国人用简陋的武器,凭借他们的独创性、战士的勇敢,在朝鲜半岛与美国人平分秋色。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不得不正视这个正在缓缓升起的东方大国。”材料论述 的这一事件
A.使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B.改变了中国贫弱的国力
C.使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关系图。对其重合部分(用阴影表示)理解正确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D.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
5.邵斌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 “西域都护、察合台汗国、伊犁将军、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地区应是
A.宁夏 B.西藏 C.新疆 D.广西
6下面为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图。由图可见,“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
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B.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注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D.着眼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7.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 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D.广大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8.独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词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坐 标。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其中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是
A.政治协商、最可爱的人、土地改革 B.良好开端、大跃进、八字方针
C.上山下乡、阶级斗争、红卫兵 D.中国梦、四个全面、两个一百年
9. “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的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材料中的“大会”
A.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是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C.开启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D.促进了民主和法治建设
10.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 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长征精神 B.红船精神 C.五四精神 D.无私奉献精神
11.下图所示变化主要源于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12.下表为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部分剧集的内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
悦宾饭馆 北京第一家个体饭店
广州白天鹅宾馆 国内第一批中外合资酒店
山东棉花生产大户赵汝兰家 第一批被媒体报道的农村万元户
义乌小商品市场 中国第一批小商品市场
A.前赴后继追求民族解放 B.白手起家创建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顺应历史转折 D.乘势而上建成小康社会
13.读下图。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14.国家统计局报告中曾经写到: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对外 贸易增长迅速,连上新台阶,这一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这一高速发展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决策 B.开放大批沿海开放城市
C.开放局面由沿海到内地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 流行词具有时代特征,以下流行词,出现在21世纪初的是
A.两个一百年 B改革开放 C.求同存异 D.红卫兵
16.下表为2017年和2018 年,台湾与大陆交往人数统计表。这说明
A.祖国统一已经实现 B.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海峡两岸交流加强 D. 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17.同学们拟定收集如图内容做一期黑板报。据此判断,他们的关注点是
A. 一国两制、港澳回归
B.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C.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D.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18. 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谈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称之给中国“添了麻烦”,为此中 方严肃指出日方需对战争加害进行反省,并将其写进《中日联合声明》中。这反映了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是
A.注重加强中日双方的经济合作 B.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废除与台湾所签署的系列条约 D.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原则
19.陈毅曾对主持“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 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此话反映出
A.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自主而为 B.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C.外交发展取决于核武器研制 D.中国研究核武是公开的大事
20.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变化。观察下表,可以得出结论是
A.服装变化反映比 f代变迁 B.中国人放弃了传统服饰
C.改革开放改变消费结构 D.三大改造推动思想改变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1题7分,第22题7分,第23题8分,第24题8分,共30分。请把 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2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7分)
材料一 巩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以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苏联制定宪法的模式和1936年宪法的内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
——摘编自秦前红、周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宪政思考》
材料二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 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 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 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 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处,将科学理论成果补充完整。(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作为中学生为实现中 国梦,你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7分)
材料一九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下表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笔记中制作的一张大事年表
1980年中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把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家实力已经达到近现代前所未有的 水平。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在现代社会中, 由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及新媒体构成的社会信息传播网络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生活理念,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作为全球化消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已融入“地球村”经济系统内,与各国消费品和消费文化激烈碰撞,生活方式受到了全方位的影响和改变。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研究》
(1)材料一中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分别开始于什么历史事件? (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并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8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 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到了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 “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摘编自《部编中国史大纲》
材料二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 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摘编自《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 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 欧盟国家的关系。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争端、 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1分)结合两张图片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史实。(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历史背景。(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 交布局?(1分)结合所学,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8分)
材料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 的正确选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西藏于1965年成立自治区,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由1965年的3. 27亿元 增加到2014年的920. 8亿元,增长281倍。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材料二“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战略原则是:争取港、澳、台地区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之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构想中的策略原则是: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允许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只要这些差异不损害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振兴,都允许存在。
——摘编自《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材料三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摘编自《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前提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分析 其历史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现阶段阻碍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2分)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祖国统一的认识。(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