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之《四书》第七内容简介+ 习题+原文
内容简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易》《书》《诗》《礼》 《春秋》。《礼记》里的《大学》, 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 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 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 ”“仁 ”“忠恕 ”,如“时习 ”“阙疑 ”“好古 ” “隅反 ”“择善 ”“ 困学 ”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 同编定的。
习题演练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 , , ,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①②⑤③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②①③⑤
2.选出填写在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论语 》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 虽然 , 在中国古代 , 稍有文化的人都拜读过《 论 语》, 。 , 。在古代典籍里,论普及度、影响力,《论语》当 居榜首。
①《论语》因其言简意赅、句短情长
② 在民众中口头流传也很广泛
③ 但是通读全书的现代人却不多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3.以下两幅漫画选自蔡志忠编绘的《论语》,请根据要求作答。
(1)小文想对[甲]图中“书呆子”的读书方法做出规劝,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小锦想用一语来评价[乙]图中的说话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仁,不让于师 B.德不孤,必有邻
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巧言令色,鲜矣仁
二、语言表达
4.在古人的智慧中体会君子内涵
本次活动中,小海和小曙所在小组还从课外搜集了一些古人关于君子的说法,进行组内交流。请你下 面的三句名言中选择一句仿照示例加以分析,参与讨论。
小海:君子的内涵应该是多元的。
小曙:是的,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君子的内涵,除了以上所说的君子自强不息,能心怀家国天下之外。 还可以从道德修养、品行爱好等多角度考虑。比如《论语》中讲到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所言, 君子通常处事明达,而小人却常忧惧,从品德修养看,君子是心胸开阔,包容通达的。
我: 。
A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宪问》 B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矣。(《论语 ·卫灵公》)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三、综合题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②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④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材料二:2018 年春节期间,一幅名为《牵妈妈的手》的照片刷屏网络。画面中,习近平主席牵着妈妈 的手在散步,传递着温馨,散发着亲情,令人感动。
(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0 字左右。)
(2)请介绍如图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80 字左右。)
6.综合性学习。
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题目。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 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 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 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礼之用,和为贵 ”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 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
传统美德: 现实意义:
7.学习《<论语>十二章》后, 你们班举行了以“走近孔子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几项任 务。
(1)《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请你查阅资料,写出另外三部。
(2)孔子故乡——山东曲阜的汽车站门口有一句标语,该标语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 请你想一下,哪一句用在此处最恰当。
四、文言文阅读
(一)
【甲】嗟夫!——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 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 ③为
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
①太守谓谁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是进亦忧,退亦忧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9.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甲、乙、丙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 的思想。
11.请用原文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二)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基上矣不得而 非基上者非也; 为民上② 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12.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或异二者之为 乐民之乐者
②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 以刀劈狼首
B 以伤先帝之明 C 以我酌油知之 D 以其境过清
1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C.人不得则非/其 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1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16.[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 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三)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孟子曰∶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翼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
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节选自《孟子 ·尽心上》,有删改)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诚大丈夫哉
丈夫之冠 必敬必戒 尊德乐义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19.根据【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0.【甲】【乙】两文都出自《孟子》。【甲】文中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时,先运用 论证, 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孙衍、张仪等行的是“妾妇之道”,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何谓大丈夫;【乙】文则运用 道理论证,阐述了“ , ”的主张。
(四)
《论语》三则
子曰:“由① ,诲女②如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 为政》)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公冶长》)
[注]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同“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 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是以谓之“文”也( )
2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限一处)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是以谓之“文”也 2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4.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
想?
(五)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
见其为人。适鲁,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 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 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 ·孔子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5.用“/”给下列两句话标注停顿(每句停一处)。
①学 而 不 思 则 罔 ②然 心 乡 往 之
2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思而不学则殆
③不能去云
④没则已焉
2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8.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29.小明同学认为学习只要在课堂上听懂知识就行,而课后无需像其他同学那样辛苦复习。作为他的 好友,请你结合【甲】文内容对小明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劝说。
(六)
【甲】:
A.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 ,执事敬② ,与人忠。虽之夷狄③ ,不可弃也。”
(选自《论语 子路》)
B.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选自《论语 公冶长》)
【乙】:
华歆与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④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 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⑤ ?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 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 德行》)
【注释】①恭:端庄恭敬。②敬:严肃认真。③夷狄:边远蛮荒之地。④辄:立即,就。⑤邪:通 “耶”,语气词“吗”。
3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虽之夷狄,不可 弃也 组词法(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择”意 为“选择”)
华歆、王朗俱乘 船避难 成语推断法:玉石俱焚、二罪俱罚
王欲舍所携人 课内迁移法:“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遂携拯如初 字典查阅法:①顺心;称意②成功③于是 (填序号)
3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仅限断三处)
始 吾 于 人 也 听 其 言 而 信 其 行 今 吾 于 人 也 听 其 言 而 观 其 行
32.《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 动。”阅读【乙】文,请结合情境,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
①朗 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②歆 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 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3.【乙】文结尾“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请联系【甲】材料中的 A 或 B,结合【乙】文, 分析谁
优谁劣。
(七)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 语 ·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论语 ·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3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相委而去
②不亦说乎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6.(甲)冲“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37.孔子认为对待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结合孔子这一观点,请具体谈我们 该如何对待(甲)文中友人的做法。
(八)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② ,敏以求之者也③。”(《论语 ·述而》)
子曰:“吾尝④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卫灵公》) 子曰:“过⑤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卫灵公》)
子曰:“巧言乱德⑥。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卫灵公》)
【注】①患:担心。②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③敏以求之者也:自己是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知识的人。④ 尝:曾经。⑤过:犯错误。⑥乱德:败坏道德。
38.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我非生而知之者
②终夜不寝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
②小不忍则乱大谋。
40.谈谈你对第一章中“患不知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 .(1)C (2)D
二、语言表达
4 .示例 1:如孔子所言“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意为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 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这是从品德角度考虑,强调了君子应该是富有仁德、智慧及勇气的。 示例 2: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矣”提到,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而小人到了穷途 末路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所以说作为君子应该是能够贫贱不移,不失节操的。 示例 3 :《论语》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个人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好 的一面加以学习,看到他不好的一面就审查自己,改正自我的缺点,可见作为君子应该是谦虚好学,
见贤思齐的。
三、综合题
5 .(1)从古到今,孝老敬亲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画面内容示例:画面中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奶奶坐在椅子上,前面是爸爸在蹲着帮她洗脚,身后 是妈妈在站着帮她梳头,妈妈的身后是站在凳子上的儿子在给她梳头。寓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或:孝心可以传承与延续)。
6 .(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7 .(1)《大学》《中庸》《孟子》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文言文阅读
(一)
8 .是;因为;在朝廷上做高官;以……为乐/为……感到快乐
9 . ①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②与天下的民众同乐,与天下的民众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10 .民本
11 .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二)
12 .或许,也许;以……为乐;D
13 .A
14 . 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15 .C
16 .第 1 问: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第 2 问:示例:“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观点,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要 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这种 民本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关注民生、顺应民心、注重民愿的价值理念。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充分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无私胸怀。他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个人 利益之上,愿为天下的人们的幸福而奋斗的一种浓浓的家国情怀。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 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 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
(三)
17 .真正,确实;行冠礼;谨慎;尊崇
18 . ①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19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0 .类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四)
21 .什么;因此
22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以/谓之“ 文”也
23 . 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②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 启发他。
24 .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 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 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五)
25 . ①学 而 不 思 /则 罔
②然 /心 乡 往 之
26 .生气,恼怒;疑惑;停止;消失
27 . ①(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缺点就及时改正它。
②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8 .因为孔子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29 .小明同学,在课堂上听懂知识对于学习而言的确重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按时复习也是一件愉快而且必要的事情,它对于我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样具有重要 意义。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还要善于向同学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你说是 吗?
(六)
30 .背弃,丢弃;一起、一同;舍弃,丢下;③
31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2 .欣然接受,向他招手;神情严肃,抬手阻止(或:挺起胸膛,面色凝重地反驳)
33 .华歆为人忠诚,做事谨慎。不抛弃,而且考虑周到。而王朗开始忠其事,但因大难降临就抛弃所 救之人,并未做到与人忠诚。
(七)
34 .舍弃;同“悦”,愉快
35 . ①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家门。
36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示例 1】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 自己更应做到有礼一一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 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 2】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 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八)
37 .示例:甲选文中的友人对人不礼貌,不尊重他人,不讲信用,但是他也有知错就改的优点。我们 应该学习友人知错能改的优点,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他那种对人不礼貌,不尊重他人,不讲信用的行 为,如果有就要加以改正。
38 .(1)不是;睡觉
(2)①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②小事情不忍耐就破坏了大的谋略。
(3)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意思是要善于了解别人,从对方身上学到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原文:
《四书》第七
“ 四书五经 ”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前二者又简称《学》、《庸》, 后二 者又简称《论》、《孟》; 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熟里,学生入学,是从 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 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 要紧,将来用得着, 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 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 四书 ”里,而且是朱注的“ 四书 ”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 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 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 ”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 1313 年)起的。规定这四种书, 自然因为 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 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 朱子原来也只称为“ 四子 ”,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 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①。《中庸》很早 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 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②。关于《大学》的著作, 却 直到司马光的, 《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 《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 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 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 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 才不会走错了路。 ”③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 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 ’叫作'中 ’,'不易 ’叫做'庸 ’;'中 ’是天下的正道,'庸 ’是天下 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 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④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 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 ”的。
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 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 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 ”⑤ , 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 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 ”⑥ , 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 次序既不分明, 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 是孔门的心法,初学 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 《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 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 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 四书 ”,却重在猎取功名;
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 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 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 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
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 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 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 的记载,认为是子思⑦。但关于书名的解释, 他修正了一些。他说, “中 ”除“不偏 ”外,还有“无过无不 及的意思 ”;“庸”解作“不易 ”,不如解作“平常”的好⑧。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 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 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 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 ”“忠恕 ”“知仁勇 ” “五伦 ”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 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 目:如“君子 ”、“仁 ”、“忠恕 ”,如“时习 ”、 “阙疑 ”、“好三 ”、“隅反 ”、“择善 ”、“困学 ” 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 ”兼 说“义 ”,分辩“义 ”“利 ”甚严,而辩“性善 ”,教人求“放心 ”,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 ”, 那“至大至刚 ”、“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⑨ ,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
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 辩 ”,他自己也觉得的⑩ ; 他的话流露着“英气 ”,有“圭角 ”,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 “亚圣 ”,次于孔子一等 。《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 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 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称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 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 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 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 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 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书 ”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这 ·诚 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 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 四书 ” 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 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 ”,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 欺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 四书 ”,朱 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 四 书 ”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 1174--1189)。他死后朝廷将他的“ 四书 ”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 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注释:
①九经:《易》、《书》 |诗》, 三《礼》、《春秋》三传。十三经:《易》, 《书》, 《诗》三 《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②《汉书 ·艺文志》有《中庸说》二篇,《隋书 ·经籍志》有戴顒《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 疏》一卷。
③原文见《大学章句》卷头。
④⑤原文见《中庸章句》卷头。
⑥朱子《大学或问》卷一。
⑦《孔子世家》。
⑧《中庸或问》卷一。
⑨《公孙丑》。
⑩《腾文公》。
《孟子集注序》说引程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