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巩固培优学案(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巩固培优学案(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5 21:54: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巩固培优学案
一、安史之乱 1、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2、影响①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二、黄巢起义(1)领导人:黄巢。(2)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2)影 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朱温灭唐: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时期
三、五代十国 1、五代位置:北方黄河流域
2、十国:南方九国(经济发展)北汉位于北方。3,特点;是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3、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这一事件说法准确的是(  )
A.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B.引发了黄巢起义
C.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造成了唐朝灭亡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A.发生在唐太宗时期,不符合题意;
B.引发了黄巢起义,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造成了唐朝灭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巢起义 ②安史之乱 ③唐玄宗统治腐败 ④潜镇割据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① D.①②③①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①黄巢起义发生在公元878年至884年,给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②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至763年,使唐朝由盛转衰。
③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
④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④①,即B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腐败和藩镇割据之间的关系。
3.“天宝末,禄山作乱,北方浩劫,朝廷日衰”描述的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文字狱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A项,八王之乱是西晋皇室动乱;
B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景帝年间;
C项,清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
D项,材料中“天宝”为唐玄宗后期年号,禄山指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关于安史之乱的基本知识,解题是关键信息是“天宝”界定时空线,“禄山”确定历史人物,这样,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4.易中天教授在评述某历史事件时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该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根据据题干信息“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可知,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D项正确;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排除A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B项;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唐玄宗的统治。
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唐末,黄巢发动农民起义
D.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政权分立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 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政权分立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
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
唐末,黄巢发动农民起义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6.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高僧鉴真为传授佛经东渡日本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是对唐朝建立的陈述,是历史事实,排除;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费干,这是对唐和吐蕃和亲的陈述,是历史事实,排除;
C.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史实危害的评价和认识,属于历史观点,正确;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这是对鉴真东渡的陈述,是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常识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区别。
7.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史之乱的影响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安史之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A 项正确;
755年后唐朝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的动荡,此时没有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B;
755年后唐朝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的动荡,不是因为自然灾害的频繁,排除C;
这一时期唐王朝统治区域减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A.黄巢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由盛转衰,与题干相符,D正确;
黄巢起义是在唐末,排除A;
藩镇割据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
宦官专权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安史之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9.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  )
A.后梁政权的建立 B.黄巢起义
C.唐朝的灭亡 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符合题意;
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的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AC;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0.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世乱”是指(  )
A.隋末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宋辽和战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根据题干“寂寞天宝后”结合所学,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受,任人唯亲,朝廷日益腐败,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黄河中下游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不少州县化为废墟;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可知,诗中的“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
1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未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蒲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答案】D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D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故A不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在安史之乱之后,故B不符合题意;
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蒲镇割据的局面,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巢起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12.唐朝北方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三征辽东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故B符合题意;
开凿运河、三征辽东与隋炀帝有关,故AD不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给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作者要推翻的是(  )
A.隋朝的统治 B.唐朝的统治 C.西汉的统治 D.秦朝的统治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出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作。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ACD三项和题干诗句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唐朝的统治是题干诗句作者要推翻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黄巢起义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的相关诗作。
14.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中的“世乱”指的是什么?(  )
A.诸侯争霸 B.楚汉之争 C.安史之乱 D.八王之乱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杜甫诗中的“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5.给下面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隋朝的灭亡;安史之乱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气象”等信息体现了唐朝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现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与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唐的时代特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皆无法破局以取唐朝而代之。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尤其是在起义所带动的社会动乱的强大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
【答案】(1)兼听纳谏;任用贤相;整顿吏治;以农为本。
(2)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4)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地方藩镇势力大大增强。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唐太宗问政,魏征“能兼听就是明君”“唐玄宗重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淘汰僧尼,整顿吏台”等信息,可知唐朝盛世之因有:兼听纳谏;任用贤相;以农为本;整顿吏治。
(2)根据材料二中“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说明藩镇的设置造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地方势大,容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根据材料三中“……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可知,造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节度使专权,权力过大,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4)根据材料四中“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可知安史之乱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不断衰弱;而地方藩镇势力却大大增强。
故答案为:
(1)原因:兼听纳谏;任用贤相;整顿吏治;以农为本。
(2)隐患: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4)影响: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地方藩镇势力大大增强。
【点评】本题是归因类、评价类试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盛局面、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第(1)题就唐初贞观之治,盛唐开元盛知识切入设题,第(3)题以安史之乱切题,都是归因类,以原因设问,要求学生从材料分析,得出盛世之因及安史之乱的原因,突出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第(2)(4)题以藩镇之患与黄巢起义的影响设问,考生要善于抓紧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出判断,注重了考生的运用能力考查。
17.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治世盛世】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材料中魏征是唐朝最著名的谏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创了唐初的盛世局面,请列举两例措施。唐朝的鼎盛局面又是什么?
(2)【技术革新】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写出当时两件新式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3)【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我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中大唐公主指谁?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4)【海内知己】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被称之为什么?请列举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为什么如此繁荣?
(5)【耀星暗淡】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请说说什么事件造成唐朝由盛而衰?
【答案】(1)唐太宗;措施: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⑤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⑥反击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开元盛世。
(2)筒车、曲辕犁。
(3)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遣唐使;鉴真:原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和统治者的博大胸怀。
(5)安史之乱。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遣唐使;鉴真与玄奘;安史之乱;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上,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制定法律 , 减省刑罚 ;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经济繁荣 , 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 ,如曲辕犁和筒车;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 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被称之遣唐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到达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有: 唐朝的政治清明 、 经济繁荣 、 对外开放和统治者的博大胸怀 ;
(5)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故答案为:(1)唐太宗;措施: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⑤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⑥反击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开元盛世。
(2)曲辕犁和筒车;
(3)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遣唐使;鉴真:原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和统治者的博大胸怀。
(5)安史之乱。
【点评】(1)(2)(4)(5)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18.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形势图(1111年)
材料二:朕选儒臣千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宋太祖
材料三: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四: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以来,占有恒、定、易等7州,拥兵5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763年开始割据,占有魏、博、卫等7州,拥兵5万…这些藩镇相互勾结,不执行朝廷法令。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分别写出A政权的名称和B政权的建立者。
(2)材料二叙述的是宋太祖采取哪一政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北宋的政治统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的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说,这一协定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评价?
(4)材料四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哪一政治局面?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
【答案】(1)A政权是辽;B政权的建立者是元昊。
(2)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防止了军人政变;巩固了北宋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等。
(3)澶渊之盟。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4)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
【知识点】安史之乱;重文轻武的政策;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1)A政权是辽,B政权是西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2)材料二“朕选儒臣千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4)材料四“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以来,占有恒、定、易等7州,拥兵5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763年开始割据,占有魏、博、卫等7州,拥兵5万…这些藩镇相互勾结,不执行朝廷法令”反映的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答案为:(1)A政权是辽;B政权的建立者是元昊。
(2)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防止了军人政变;巩固了北宋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等。
(3)澶渊之盟。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4)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岳飞和文天祥的事迹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岳飞和文天祥的事迹等知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巢起义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黄巢起义的特点是什么?这次起义使唐朝统治者逃到何处?
(3)出现材料三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答案】(1)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特点:转战全国。成都
(3)历史原因: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历史趋势:统一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1)根据材料一"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 ",可以归纳出黄巢起义的原因是: 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
(2)根据材料二"黄巢起义"示意图可以看出其特点是:黄巢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转战全国。这次起义使唐朝统治者逃到成都。
(3)根据材料三"五代十国后期形势",结合所学可知其产生的历史原因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该图反映了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1)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
(2)特点:转战全国。成都
(3)历史原因: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历史趋势:统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巩固培优学案
一、安史之乱 1、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2、影响①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二、黄巢起义(1)领导人:黄巢。(2)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2)影 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朱温灭唐: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时期
三、五代十国 1、五代位置:北方黄河流域
2、十国:南方九国(经济发展)北汉位于北方。3,特点;是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3、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这一事件说法准确的是(  )
A.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B.引发了黄巢起义
C.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造成了唐朝灭亡
2.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巢起义 ②安史之乱 ③唐玄宗统治腐败 ④潜镇割据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① D.①②③①
3.“天宝末,禄山作乱,北方浩劫,朝廷日衰”描述的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文字狱 D.安史之乱
4.易中天教授在评述某历史事件时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该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唐末,黄巢发动农民起义
D.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政权分立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6.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高僧鉴真为传授佛经东渡日本
7.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史之乱的影响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8."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A.黄巢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9.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  )
A.后梁政权的建立 B.黄巢起义
C.唐朝的灭亡 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10.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世乱”是指(  )
A.隋末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宋辽和战
1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未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蒲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12.唐朝北方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三征辽东
1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作者要推翻的是(  )
A.隋朝的统治 B.唐朝的统治 C.西汉的统治 D.秦朝的统治
14.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中的“世乱”指的是什么?(  )
A.诸侯争霸 B.楚汉之争 C.安史之乱 D.八王之乱
15.给下面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皆无法破局以取唐朝而代之。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尤其是在起义所带动的社会动乱的强大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
17.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治世盛世】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材料中魏征是唐朝最著名的谏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创了唐初的盛世局面,请列举两例措施。唐朝的鼎盛局面又是什么?
(2)【技术革新】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写出当时两件新式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3)【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我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中大唐公主指谁?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4)【海内知己】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被称之为什么?请列举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为什么如此繁荣?
(5)【耀星暗淡】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请说说什么事件造成唐朝由盛而衰?
18.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形势图(1111年)
材料二:朕选儒臣千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宋太祖
材料三: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四: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以来,占有恒、定、易等7州,拥兵5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763年开始割据,占有魏、博、卫等7州,拥兵5万…这些藩镇相互勾结,不执行朝廷法令。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分别写出A政权的名称和B政权的建立者。
(2)材料二叙述的是宋太祖采取哪一政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北宋的政治统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的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说,这一协定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评价?
(4)材料四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哪一政治局面?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巢起义的原因。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黄巢起义的特点是什么?这次起义使唐朝统治者逃到何处?
(3)出现材料三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