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5 11: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阅读刘禹锡《秋词》(其一),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秋词(其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表现诗人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作者以“鹤”自喻,表明了在挫折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2.下列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念,却没有准确的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之景,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的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与“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僵”字写出诗人年迈,“卧”字写出诗人多病。
B.“僵卧孤村”又遇风雨大作,诗人为自己的处境哀叹连连。
C.“风吹雨”既照应题目中的“风雨大作”,又点明时局。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下列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势。
B.第二句描写了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示出孤城的寂寥。
C.三、四句转写河和山:黄河被束缚不能奔涌向前,潼关境内山峦起伏。
D.全诗让人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二、名句名篇默写
5.《夜雨寄北》李商隐理解性默写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 。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 , 。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 。
(4)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 , 。
(5)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 。
(6)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
6.《秋词》刘禹锡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 。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 。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 。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 。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 。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 。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 。
7.《潼关》谭嗣同
诗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封建束缚、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 , 。
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 。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9.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可刘禹锡的《秋词》却爽朗明快,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四、综合性学习
10.小文探究诗词中“自然景物”和“诗人情感”的关系,并制作了有声手抄报。
“诗词中的人与自然”有声手抄报
【补全手抄报】
(1)根据手抄报图文提示,完成①—⑧处填空。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写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
【思考探究】
(3)同样写秋,马致远和刘禹锡诗词中的情感却大不相同。结合内容,分析探究“自然景物”和“诗人情感”的关系。
【录制音频】
(4)参照示例,选择《秋夜喜遇王处士》中的连续两句,从重音、语速、语调等角度做朗读设计和说明。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绩
北场芸藿①罢,东皋刈②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释]①芸藿:锄豆。②刈:割。
示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设计和说明:“灿烂”重读,凸显群星辉映,意境开阔;“其里”语调上扬,读出大海吞吐星河、包孕万物的胸怀,体现诗人伟大的抱负。
第三部分 鉴赏能力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诗歌讲究炼字,简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处。
12.因其诗文多豪迈,刘禹锡被称为“诗豪”。请你结合本诗的诗句解读刘禹锡的豪迈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夜雨寄北 【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唐]李商隐 [宋]陆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句一问一答,饱含苦涩与无奈,“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的深重。
B.甲诗后两句细腻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写作时与亲人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温馨情景。
C.乙诗“僵”“卧”“孤”三字写出诗人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凄凉的处境。
D.两首诗都选用“雨”这一意象渲染气氛,巧妙而传神地寄托了诗人的独特情思。
14.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5.赏析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志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
B.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犹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是态度的异同。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六、作文
16.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首好诗在不同的人眼里会读出不同的美丽,本诗中的“君”可以是日思夜想的妻子,也可以是情同意合的挚友,还可以是你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
请根据本首诗的内容,展开联想,合理想象,自拟题目,扩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C.“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有误,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错误,“巴山夜雨涨秋池”写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应是“眼前实景”。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根据首句中的“不自哀”可知,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的处境哀叹;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C.“黄河被束缚不能奔涌向前”有误。三、四句写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故选C。
5.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窗、烛、却。
6.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碧、霄、寥。
7.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流、嫌、束、潼、解。
8.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僵、哀、戍、轮、阑。
9.在秋高气爽的秋日,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将“我”与古人的态度进行对比,一改悲苦的格调,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有所启示,产生了吟诗的豪情,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0.(1) 断肠人在天涯 我寄愁心与明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入潼关不解平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2)甲:关切(或:思念;或:忧愁)乙:乐观(或:豪迈)
(3)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马致远借枯藤、老树、瘦马、夕阳等萧瑟的秋景,抒发游子悲苦思乡之情;刘禹锡借晴空、碧霄等明丽之秋景,抒发积极乐观的情怀。
(4)读“相逢”时语气轻快些,表达与朋友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更值”重读,读出明月溶溶、流萤点点的山村秋夜里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沉醉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断、峨眉、鹤、碧霄、潼”等字词易写错。
(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
甲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诗人李白选择了明月作为寄托自己情感的媒介,将自己的关切、思念或忧愁之情寄予明月,希望它能随着朋友一直到达遥远的夜郎西。这种情感的流露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关切和思念。乙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诗人刘禹锡以晴空中的一鹤排云直上,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激发了他的诗情直冲云霄。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体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态度。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在这句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甲处应填写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为“关切”(或:思念;或:忧愁);乙处应填写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为“乐观”(或:豪迈)。
(3)本题考查诗词表现手法。
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诗人选取了一系列萧瑟凄凉的秋景元素,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凄凉悲苦的秋日黄昏景象,强烈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相比之下,刘禹锡的《秋词》则展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基调。诗人以豪放的笔触赞美了秋天的美好,用晴空、碧霄等明丽的秋景来表达自己乐观积极的情怀。在诗人眼中,秋天并非只有萧瑟和凄凉,它同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对秋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豁达和乐观。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然景物可以引发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诗人又可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4)本题考查词句设计和朗读设计。
这首诗《秋夜喜遇王处士》描述了诗人在秋夜劳作归来时,偶遇旧友王处士的喜悦情景。诗中的“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两句,通过明亮的月光和飞舞的萤火虫,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相逢”二字语气应轻快些。因为“相逢”意味着意外的喜悦,诗人在劳作一天后,能在这样的秋夜偶遇旧友,内心一定是十分欢喜的。轻快的语气可以更好地传达出这种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更值夜萤飞”一句中的“更值”应重读。因为“更值”意味着诗人不仅遇到了旧友,还遇到了如此美好的秋夜景色。重读“更值”,可以强调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沉醉之情。
示例:“秋月满”三字可以读得稍微舒缓一些,以体现出秋夜的宁静和月光的柔和。这里的“满”字,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满足和宁静。“夜萤飞”三字则可以读得轻柔而富有动感,以描绘出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的生动画面。
1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2.诗人虽被贬官,但在本诗中一反“逢秋悲寂寥”的常情,确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诗人愈挫愈奋,可见其豁达、乐观、豪迈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晴空一鹤排云上”句意: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其中“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排”形象地写出了白鹤向天空中奋飞,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不仅表达了鹤飞翔的力度和迅猛,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诗人对生命、生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奋发有为的情怀。
1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句意: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依据句意可知,诗人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其中“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出诗人自信、乐观豁达的胸襟。
13.B 14.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甲诗实写诗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想象了未来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乙诗实写诗人“僵卧孤村”的凄凉处境,虚写“铁马冰河”的风雨梦境,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解析】1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赏析。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选项“描绘诗人写作时与亲人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温馨情景”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B。
1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情感主旨。
第一问考查写作手法。《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运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运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的愤慨,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第二问考查情感主旨。《夜雨寄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15.(1)B
(2)同:面对人生阻碍时,两位作者的态度均是不屈不挠,勇于进取。异:甲诗作者主张要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乙诗作者主张勇往直前、冲决罗网。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这两句诗,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因此选项“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说法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这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登高抒怀,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从中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乙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从河和山方面来写,诗人极目四望: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把潼关写活了。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表现了作者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和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
因此甲乙两首诗的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都具有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态度;但有所不同的是王安石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道理,侧重于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谭嗣同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其侧重于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6.例文:
夜雨寄北
满天星斗都淡去的秋日,淅淅沥沥的檐雨,素笺中问他何时归去的娟秀字迹。他侧翻身子,又闻夜风之声渐盛,雷鸣乍起,惊雨大作。长安夜晚柔婉细润,会有远处的琴笛箫笙的悦耳之声随风潜入夜色浓郁的帝都;巴蜀不同,倾盆暴雨骤然迅猛,空气干燥溽热,沉闷之感油然而来,夜晚雷鸣訇然。已是立秋,这盆地所残余的夏季之力却尤为强大,他不知晓再呆下去一些时日会如何,他不再想这恼人的天气,索性闭目,强迫自己在这沉沉雷声中睡去。
说不清是因为心绪清明抑或其他,他突然觉得平静许多,即使是在如此嘈杂纷扰的雷雨之声中,他蓦然想起远在长安的妻子。他自年少起就喜好游历大唐或壮美或秀婉的河山,对妻子他心中有愧。她出身于富贵人家,为家事操劳过近乎整个青春年华,而他陪在她身侧的时光也不过寥寥。近些年也曾探望她数次,女子茕茕子立于山麓下,犹是记忆深处低眉顺眼的模样,身着素雅白衫,裙袂飘扬在萧飒秋风中,笑意妍妍,眉下有澄澈月色,似与来人相顾。骤雨渐停,惟余房檐沉积雨水滴答落下,夜风兀自迅猛,拍窗击户,门枢尚松,略微轻动,他蓦停思绪。
他被这微凉的秋风惊醒,索性披外衣从床榻起身,坐在书案前,备好纸笔墨砚。当写何事?胸腔中万千言语呼之欲出,提笔时他却略微踯躅。踌躇半晌,仔细斟酌着字句,念及她无时无刻不记挂自己,他写“君问归期未有期”,将目光拉长,望向窗外,飒沥秋风集卷着天幕中稀落的星斗,而那初来时甚急犹今却细细密密绵长得像江南梅熟时落下的雨也仍下个不停。“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突兀显于纸上。
思及与妻子在长安的那段绮丽岁月,乍觉回忆之初最美之是事是和她共同剪去西窗下烛花的时刻。他想象着归去之时,再与妻子共翦烛花的场景。想必那时候,窗外定是明月悬空,朗照大地,徐徐微风轻拂春花,一切都是妙不可言的样子。在与妻子互诉衷肠时,他定要轻描淡写地谈及这一夜的巴山大雨是如何扰人心绪的。
唉,只盼归期日近,再缓缓归矣。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扩写。
第一,审题立意。《夜雨寄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结合材料“本诗中的‘君’可以是日思夜想的妻子,也可以是情同意合的挚友,还可以是你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可知,诗歌抒发的是思念之情,但具体的思念谁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对象扩写诗歌,表达思念之情即可。
第二,选材构思。诗歌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是叙事,“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描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联想的场景。故扩写的内容应以叙事为主体,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诗人在雨夜思念故人这件事。在叙事中需运用浓墨重彩的语言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此情此景,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环境描写功底,适当添加一些与环境的氛围相一致的景物,再加以描写,渲染诗人的心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两人相见之后的场景,体现时空的转换,中间可以适当运用插叙等写作手法,进一步突出诗人的归心切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