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烘托出凄凉哀伤的氛围。
B.《峨眉山月歌》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意境明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暮春之景,《峨眉山月歌》表明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D.“月”是李白诗中抒情达意的常见意象,两首诗都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对下面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A.诗人提及“岐王宅”“崔九堂”等当年名士聚集之地,流露出对过往的眷恋。
B.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与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齐名,合称“李杜”。
C.这首诗中,年老病衰的诗人和老朋友李龟年在江南的深秋时节重逢,欣喜不已。
D.“落花时节”,既是写江南暮春时节眼前的景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
B.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
C.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写诗人登高远眺,看见沙地似雪、月色如霜的景象。
B.第三句写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C.第四句写“征人”听到芦笛声后,不由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D.月色皎洁,笛声悠扬,诗人的哀愁也被这美景冲淡了不少。
二、名句名篇默写
5.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做了铺垫的两句是: , 。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5)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第三部分 鉴赏能力
三、诗歌鉴赏
班级拟制作一期以“唐代诗人李白”为内容的美篇,以下是小组收集、整理的相关材料,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任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上三峡巫山夹青天, 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 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 三暮何太迟。 三朝又三暮, 不觉鬓成丝。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辞亲远游, 游峨眉山, 出三峡所作。 注:因永王李璘案受牵连流放夜郎, 途径三峡所作。 注: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还时所作。又名《下江陵》。
6.小组在讨论《峨眉山月歌》美篇时,设计了如下文案:一张照片:峨眉山月倒影图;一张船票或行船路线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请你代表小组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7.三首诗歌都写到了过三峡的经历,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 。其中《江南逢李龟年》押 韵,韵脚是 。
9.两首诗都写到了落花,但诗人欣赏景物的情感却有所差异,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0.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
1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乙】春夜闻笛
李益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2.两首诗都写“闻笛”,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小语将【乙】诗“洞庭一夜无穷雁”中的“雁”误写成了“燕”。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及以下诗句,帮她分析不能这样误写的原因。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本句表述对第一首诗是恰当的。
第二首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数液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本诗中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乡之情,并没有“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根据末句中的“落花时节”可知,本项“深秋时节”有误,应为:暮春时节。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表述错误。“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作者写思乡,没有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最后一句是一种想象之辞,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D.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多角度描绘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愁。后两句写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笛声悠扬,诗人的哀愁也被这美景冲淡了不少”理解有误;
故选D。
5.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详解】“眉”“羌”“州”“岐”“逢”“怜”“烽”“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6.示例1:本诗主要写作者秋夜行船之事,不以具体描绘景物为要;而以一连串地名更替,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在短短诗行中展现时空的延展。
示例2:此诗李白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映清江的倒影美景,暗点了秋夜行船之事。同时连用5个家乡地名,借空间的急剧转换生动表现了自己初次离家出峡的复杂情感。(意符即可) 7.《峨眉山月歌》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或对友人的思念)的情怀。或: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及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上三峡》表现诗人身处逆境时难熬,愤懑、忧愁之情。《下江陵》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遇赦时喜悦开心,即将与家人相聚的轻快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以“峨眉山月半轮秋”起笔,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峨眉山月夜的静谧与美丽。通过“峨眉山月”这一特定意象,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皎洁的月光洒在青翠的山峦之上,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将山月倒影在江水中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动态的描绘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也暗含了诗人秋夜行船的情景,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然后,诗歌通过地名的更替,如“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等,展现了诗人离家远游的行程。这种地名串联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空间感,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不舍。最后,“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在离家远游的过程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但无奈行程匆匆,无法驻足停留。这种情感的抒发,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峨眉山月歌》在描述过三峡的旅途中,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诗歌通过山月和江水的描绘,以及一连串地名的串联,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情感随着行程的推进而逐渐深沉,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愈发强烈。这种情感在“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上三峡》这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在过三峡途中的艰难与感慨。诗歌通过描写巫山的高峻和巴水的湍急,以及诗人连续多日航行在三峡中的情景,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对三峡的自然景色产生了深深的感慨,认为巴水虽有尽头,但青天却永无到达之时。表现诗人身处逆境时难熬,愤懑、忧愁之情;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还时的喜悦心情。诗歌通过描写诗人清晨辞别白帝城,乘船顺流而下返回江陵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愉悦。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船行之快和两岸景色的变化,表现出他归心似箭的心情和对自由的渴望。整首诗充满了轻快愉悦的氛围,与前两首诗相比,情感表达上更加明快和积极。
8. 七言绝句 en(un) 君、闻 9.杜诗的落花点明时间,即暮春时节。此时杜甫在江南遇到因安史之乱流落于此的李龟年。通过繁花凋零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时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李诗的落花是柳絮,也点明时间,即暮春时节。李白借杨花飘零暗示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同情与牵挂。
【解析】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江南逢李龟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均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韵脚是韵文中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结合“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wén)。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jūn)”可知,《江南逢李龟年》押en(un)韵,韵脚是君、闻。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内涵极丰满,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思是: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嶓然白首的流落艺人,此处的“落花”既是实景,又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其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花”指柳絮。诗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10. 重阳节 赏菊 登高或饮酒 11.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一空,根据两首诗题目中的“九月九日”“九日”可知,两首诗都写了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
二空,《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中的“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意为:故乡篱笆下的菊花,不知现在盛开了几朵。由此可知,第一首写了节日中赏菊这一习俗。
三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意为: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据此可知,第二首写了节日中登高或饮酒的习俗。
1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及对比阅读。
两首诗的相同点: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江总诗中,“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体现了诗人身在远方而心向故乡,“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则直接询问故乡的菊花如今开了几朵,通过对故乡菊花的挂念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岑参诗中,“遥怜故园菊”直接点明了对故园菊花的怜爱,也是对故园的思念,同时“应傍战场开”又反映出了对处于战争环境中的故园的担忧与牵挂。
不同点:江总诗主要侧重于表达个人的思乡情怀,情感较为单纯。岑参诗则在思乡的基础上,结合了当时的战争背景,体现出了对故园遭受战争破坏的忧虑和悲哀,情感更为深沉和复杂,多了一份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总体而言,两首诗都以菊为媒介,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但岑参诗的情感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
12.甲诗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乙诗写诗人军中闻笛“唤春归”,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朝廷恩赦的渴望。 13.“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羁旅感伤之情,寄托对故乡的思念;而“燕”多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喜春惜春之情等。乙诗中诗人借急切北飞的大雁,表达迁客欲归不得的惆怅,应写作“雁”。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思是: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这里以“望乡”一词写出了征人望乡、彻夜难眠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也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乙诗前二句“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即用这个传说表达内心的感受,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据此分析可知,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据此分析可知:甲诗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乙诗写诗人军中闻笛“唤春归”,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朝廷恩赦的渴望。
13.本题考查意象理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传达出内心的乡思愁绪。“雁”,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羁旅感伤之情,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此句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蕴含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燕”多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喜春惜春之情等。
结合乙诗“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诗意: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诗人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蕴含着诗人不尽的怨望和难言的惆怅;可知,不能把“洞庭一夜无穷雁”中的“雁”误写成“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