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选出对《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客路”“行舟”表明诗人乘船之后还要乘车,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运用对偶,以“风正一帆悬”的小景传“潮平两岸阔”的大景之神,展现了江水的开阔。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夜未尽而海日已升,仍是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表现了诗人的悲观惆怅。
D.尾联中诗人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描绘的是暮春季节的景物。
C.“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是“道听途说”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漠不关心。
D.后两句将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3.下面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篇作品以叙事为主,仅用28字就塑造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形象。
B.景物描写中的修饰词“枯” “老” “昏” “古” “瘦”等传达出一种衰落、颓败的特点。
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所呈现的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他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D.这篇作品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高度统一。
二、填空题
4.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诗以 见称。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唐朝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 的意思。
(3)《次北固山下》“次”意为 ,这首诗作者是王湾, 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5)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5.小文想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插图画上一个月亮,你觉得该画残月还是圆月呢?
6.在默写古诗词时,同学们常常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涯”误写成“崖”。请你根据该散曲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不能误写的原因。
知识卡片 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孟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崖: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如成语“悬崖勒马”。
7.朗读古诗时,小语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的朗读语气把握不准。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和诗歌内容,请你帮他选择恰当的朗读语气并简述理由。
朗读语气:A.轻松愉快 B.舒缓伤感 C.慷慨激昂
知识卡片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我选 ,理由:
四、名句名篇默写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理解性默写
(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 , 。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
9.《天净沙·秋思》理解性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 。
(2)《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 。
(3)《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10.《观沧海》理解性默写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 。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 , 。 , 。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 ; , 。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 。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
(8)《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 。
(9)《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10)《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11.《次北固山下》(王湾)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
第三部分 鉴赏能力
五、诗歌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大海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大海包容万物、宏观浩大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胸怀的是实写大海的诗句。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3.说说诗句“洪波涌起”中“涌”字的精妙之处。
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4.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以“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作者通过实写“日月”“星汉”这一景物,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作者用形象的比喻的手法,说明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诗人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
D.《龟虽寿》《观沧海》从整体看,都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15.请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6.两首诗的体裁都是 。都押 韵。
17.“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1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乙】
秋夜闻笛
萨都剌①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释】①萨都刺: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语:【甲】【乙】都是和北固山有关的诗篇。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王湾是在冬末春初到的北固山,而萨都刺是在 (季节)到的。
小言:【甲】诗中“ , ”两句点题,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小语:【乙】诗中飘渺的笛声,幽静的远山,清冷的月色,都容易惹人怀想,诗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的 (情感)。
小言:同样的情感表达,在【甲】诗中,作者是借“ ”的意象来传达的。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暗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天净沙 秋思》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21.两首诗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着时光流逝,新必替旧,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选项“表现了诗人的悲观惆怅”错误。
故选C。
2.C
【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赏析有误。“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而非“诗人对友人漠不关心”。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结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可知,这篇作品以描写为主;
故选A。
4. 诗人 慷慨悲凉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贬官 停宿 唐 散曲 秋思之祖 观沧海 绝 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详解】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⑵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⑶王湾(693-751),号为德,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次北固山下》
⑷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⑸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5.示例一:残月; 残月外形消瘦,象征着忧伤、沉痛,可以烘托出悲凉的气氛,更能衬托出王昌龄不幸的命运和诗人的悲思。
示例二:圆月; 圆月外形圆满,象征着团圆、永恒,这份美好与王昌龄此时的处境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能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无限关心和思念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本题要求小文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插图选择一个月亮的形态,即残月或圆月。这一选择需要基于对诗歌情感、主题以及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首先,我们要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基本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
示例一:选择残月选择残月作为插图的元素,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诗歌中蕴含的忧伤和离愁。残月的外形消瘦,如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一般深沉而悠长。同时,残月也象征着不完整和缺失,这与王昌龄被贬谪远方的遭遇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凉气氛。
示例二:选择圆月选择圆月作为插图的元素,则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诗歌中的情感。圆月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但王昌龄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友人团聚。这种强烈的对比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之情。同时,圆月也代表着美好和永恒,象征着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6.“天涯”,意为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极度忧伤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涯”指水边,泛指边际。故应写“涯”。(标准:结合该散曲内容和“涯”字的意思,说明不能误写的原因,意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意为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联系知识卡片中的“涯:水边,泛指边际”可知,此处应写作“涯”,而不是“崖”。
7. 我选C 理由:本诗写于曹操得胜回师途中,此时的曹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这两句诗以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所以要读得慷慨激昂。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胜利归来途径碣石时所写的。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描绘碣石山下深秋的波澜壮阔的海景,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的壮志情怀,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要读得慷慨激昂。故选C。
8.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寄、愁心、随、夜郎”等字词易写错。
9.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藤、鸦、瘦、断、涯。
10.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碣、沧、澹澹、竦峙、丛、萧瑟。
11.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潮、阔、悬、残、雁、洛。
12.C 13.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C.“实写大海的诗句”表述有误,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作者借助奇伟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和自己的宽广胸怀、伟大抱负。
故选C。
1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在描写大海时,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惊叹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干里”的壮志胸怀。
14.B 15.示例一:运用比喻,以“老骥”自比,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示例二: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实写”有误,应为虚写;
C.“说明诗人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错,应为“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D.“直抒胸臆”错,应为“借景抒情”;
故选B。
1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千里马”,千里马虽老,志向却依然在千里之外。从而表达了自己虽老,但雄心却不曾减少丝毫,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写作手法看,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由马及人,说明自己虽老,却依然有一颗“壮心”,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斗志豪情。
16. 七言绝句 i 17.“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了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界中的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18.修辞手法: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明月人格化,望明月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给好友;《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则将白云人格化,写唯有白云与友人做伴,送友人去江西。
情感表达:两首诗都饱含着诗人对遭遇打击的友人的同情、宽慰与牵挂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文学综合。
古诗体裁有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近体诗包括律师和绝句。七言绝句,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整首诗共4句,再平仄、押韵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则。
押韵是指在诗歌、韵文等文学作品中,某些句子的末尾字的韵母相同或相似,使音韵和谐优美的一种手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啼”“溪”“西”的韵母都是“i”,《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中“凄”“迷”“西”的韵母也都是“i”,它们在音韵上相互呼应,使诗歌在诵读时音韵和谐。
17.本题考查炼字。要找出最有意蕴的词,需结合诗句,紧扣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看哪个字能够能够突出诗歌的写作特点、能营造某种氛围,或这个字能传达诗歌表达的情感。
这句诗中“迷”字用得极妙。“迷”字一方面生动地描绘出楚地秋天景色的迷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谪的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同时还体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心绪的迷茫。这个字将景色、情感和心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诗句更具韵味和深度。
18.本题考查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的地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寄愁心与明月”,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明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关切与忧虑,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含义是:有谁会对着这孤独的小船怜悯被贬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西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白云相送大江西”中“相送”一词赋予白云以人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被贬逐的友人的同情和怜爱,同时也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与不舍。
故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都饱含着诗人对遭遇打击的友人的同情、宽慰与牵挂之情。
19. 秋天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思乡之情 归雁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秋夜闻笛》是元朝诗人萨都剌的作品,根据“何人吹笛秋风外”,可知,诗句点明了季节是在秋,所以萨都剌是在秋季到北固山的。
(2)(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中,首联以对偶发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乘船沿着碧绿的江水驶向青山外的远方。“客路”“行舟”已明白交代自己是位游子,这两句中寄寓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中,“秋风”点出题目中的季节,“吹笛”对应题目中的“闻笛”。可以产生寒冷感觉的既是秋风,也是笛声和月色。飘渺的笛声,幽静的远山,清冷的月色,都容易惹人怀想。秋风吹过,笛子奏的就算不是离别的曲调,也总会勾起伤感。后两句中,“江南未归客”说明诗人现在江南 ,联系注释“萨都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可知,秋月当空,清辉泠泠,诗人孤独地倚着阑干,听到拨动心弦的笛声,一腔思乡之情难以平静下来。
(5)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
【甲】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所以,作者借归雁这一意象,抒发思乡之情。
20.D 21.《天净沙 秋思》抒发诗人思乡之情,而《秋词》抒发诗人豪放和乐观之情。
【分析】20.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能力。
D.【甲】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意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依据句意可知,这是诗人身在异乡所见,属于实写,而不是写记忆中故乡的景象。
故选D。
21.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天净沙 秋思》诗歌内容: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依据诗意可知,《天净沙·秋思》勾勒了一幅凄凉萧条的秋景图像,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乡间图景,以此烘托出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秋词》诗歌内容: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依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意可知,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认识,赞颂了秋天的美好,依据“暗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可知,诗人并借对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