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秋天的怀念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侍弄(dài)
B.沉寂(jì) 整宿(sù) 鲜血(xuè) 絮叨(xù)
C.豌豆(wān) 憔悴(cuì) 央求(yāng) 踩扁(bian)
D.淡雅(yǎ) 烂漫(màn) 诀别(jué) 暴怒(bào)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脾气 甜美 雁阵 可恨 B.敏感 漂落 墙壁 艰难
C.恢复 热烈 踩扁 深沉 D.砸碎 高洁 昏迷 狠命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______,白色的花______,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______,秋风中正开得______。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A.淡雅 高洁 泼泼洒洒 烂漫 B.淡雅 高傲 泼泼洒洒 浪漫
C.儒雅 高洁 潇潇洒洒 烂漫 D.儒雅 高傲 潇潇洒洒 浪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的妈妈不仅是我最爱的亲人,也是我最知心的好朋友。
B.我这次没有考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C.秋天的槐荫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D.随着愧荫大道的“刷黑”成功,将使孝感城区交通压力大大缓解。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来回翻身)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
C.“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7.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对选段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句中“憔悴”是形容词,用来描摹“脸”,表示母亲“脸”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B.“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句子的“仿膳”具有一定的“语境意义”,指母子俩达成共识的某一菜馆。
C.“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杨树花”比拟成“毛毛虫”,拟人传神,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D.“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母亲以“问句”回答儿子,带有商量、期盼的意味,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二、填空题
8.史铁生,作家。代表作品小说《 》《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 》《合欢树》《病隙碎笔》,等等。
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朗读设计表格。
场景片段 情感基调 重点句朗读设计(朗读符号:重音·,连读∧,停顿∨)
“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 “我”:① 母亲:担心、悲痛 “我可活什么劲儿!”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 “我”:②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③ “我”:淡漠 母亲:喜悦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母亲昏迷前说最后一句话。 母亲:不舍、担忧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④ 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填朗读符号)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0.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11.修改润色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习惯。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出处
(1)可我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秋天的怀念》
(2)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阿Q正传》
四、综合性学习
12.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合肥某校开展了“我眼中的母亲”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母”之“谓”
A.古代对对方的母亲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古代对自己的母亲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之“爱”
赞美“母爱”的成语非常多,请你写出几个(不少于四个),表达你对母爱的赞颂。
(3)“母”之“行”
古代许多母亲为了教育培养子女,可谓用心良苦,流传着许多耳熟能详母亲教子的故事,请你说出一个,并用简洁的语言讲给同学们听。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赏析文中⑦段划线句子。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4.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15.从第一段划线的句子中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列散文, 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山坡上的庄稼地,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燥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因三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的沉重打击下,我不仅没得到安慰和鼓励,反而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庄稼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 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这片地浪费了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很多苦,希望我能有出息,能走出大山。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发现母亲没在家。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乙】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沉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我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 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16.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1) (2) (3) (4)
17.有感情地朗读利于融入文本,请仿照示例,完成朗读设计。
示例:朗读1
【甲句】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朗读设计】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朗读。“驱逐”“没有用”“仍然”要重读,突出了作者想要用劳累改变心灵的空虚,但希望落空了,要读出作者的无力感和失望之情。
朗读2
【乙句】月光下,葬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朗读设计】
18.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2)《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含义丰富,意味隽永。(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对标题进行赏析)
19.天下的母亲都是相似的,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的相同点,并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作者是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链接材料】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六、作文
20.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表现深沉的母爱。字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侍弄(dài)——shì;
B.整宿(sù)——xiǔ;
C.踩扁(bian)——biǎn;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漂落——飘落;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儒雅:气度温文尔雅。淡雅:形容颜色柔和,不鲜艳。在此句中形容黄色的花,表现其“淡雅”之态,与上下文形成和谐一致,故用“淡雅”;
第二空: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高洁:形容纯洁、高贵,无瑕疵。此处形容白色的花,与上文的“淡雅”共同营造出花朵的纯净、高贵之感,故用“高洁”;
第三空:潇潇洒洒:指人的举止自然大方,作风潇洒。泼泼洒洒: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散落、飞溅的样子。在此句中形容紫红色花的开放状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花开的热烈与深沉,故用“泼泼洒洒”;
第四空: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烂漫:形容事物鲜艳、美丽,充满生机。此处形容菊花在秋风中盛开的景象,表现出菊花开放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故用“烂漫”;
故选A。
4.A
【详解】B.句式杂糅,去掉“因为”或“的原因”;
C.搭配不当,可将“季节”改为“地方”;
D.成分残缺,可去掉“随着”;
故选A。
5.B
【详解】B.“烂漫”在本句中指颜色鲜艳美丽,光彩四射的样子;
故选B。
6.A
【详解】引号内是一句完整的话,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去。
7.C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C.“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不是比喻句,在文章中是一个判断句。史铁生小时候错把杨树花认成了毛毛虫;
故选C。
8.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与地坛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9. 愤怒(或:激动等) 悔恨(或:悲痛等) “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设计的能力。
①“情感基调”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文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因瘫痪发脾气”的情感基调应为愤怒或激动。
②结合“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和文章内容可知,母亲病入膏肓,而“我”并不知道,“我”正在为自己的瘫痪而颓废、暴躁,需要母亲陪伴、安慰。回想起那时的“我”,“一直都不知道”体现了“我”的悔恨之情;“那步”表达了“我”知道母亲病重时内心的悲痛。
③根据“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好吧,就明天”概括为“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
④“∨”表示停顿,放在需要停顿的词语之间的上方。“‘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后应停顿,以表示强调,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不舍,因为儿子瘫痪,还未从人生低谷中走出来。
10.(1)“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懊悔、遗憾的心情。
(2)“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3)“绝”和“竞”,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和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情感。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1)“一直都不知道”“一直”是修饰限制动词“知道”,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示对母亲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这种情况始终毫不知晓。联系当时他不能走的现实可知,表达出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的这一事情。表现自己的后悔、沮丧和懊悔。
(2)“再也没回来”中“再也”修饰动词“回来”。“再也没回来”委婉地表达出母亲的不幸离世,表达出我的痛苦和后悔、遗憾之情。
(3)“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中“绝”与“没有”组合在一起修饰“想到”,表现出“那是永远的诀别”这一结果是当时没有考虑到的;“竟”,“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所以“绝”和“竞”这两个副词既能够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和母亲永远的离去这一事实,毫无思想准备。也表达出自己现在的后悔和悲伤之情。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11.(1)“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2)①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让读者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效果;
②形象具体地表现出阿Q手中钱的零碎,凸显了阿Q寒酸却又想要摆阔的性格特点。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和赏析。
(1)改定稿中比原稿添加了词语“一直都”,“一直”的意思是是表示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这个词语表现出作者只专注自己,结合课文知识可知,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阴晴不定,心情很糟糕,每天都很压抑,而作者的母亲一直在旁照顾我,安慰鼓励我,而作者却忽略了对母亲的关心,母亲的病越来越严重,直到病倒之后作者才意识到,从“一直”这个词还可以看出作者为自己的不懂事,没有及早发现母亲的不对劲,好好陪伴母亲而感到遗憾和愧疚。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2)初稿“满把是钱”语言一般又直接,缺少形象感和人物形象的表现力。而定稿“满把是银的和铜的”,从语言运用看,运用了借代修辞,“银的和铜的”是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钱,凸显了“钱”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语言表达更形象;
从表现人物看,语段描写的对象是阿Q,结合语境“从腰间伸出手来”“在柜上一扔”以及语言描写“现钱!打酒来”可知,阿Q是寒酸却又想要摆阔的性格特点,用“满把是银的和铜的”更能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他手中钱的零碎,凸显其性格特点。
12.(1)A.令堂,令慈,B.家慈,家母(萱堂)
(2)示例:寸草春晖、含辛茹苦、舐犊情深、咽苦吐甘。
(3)示例一:画荻教子。
这是北宋时期欧阳修母亲的故事。在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尽管如此,欧阳修的母亲却深知必须让儿子受教育、读书,可是没有钱供他上学。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他奋发图强,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最终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示例二:孟母三迁。
这是春秋时期孟轲的母亲三次搬家的故事。刚开始孟子和他的母亲住在他父亲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玩起了出殡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的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孟子却学着做小买卖和屠杀的事情。孟母觉得集市也不适合居住,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从此以后,孟子就跟着学宫里的士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定居了下来。最终孟子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详解】(1)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一些文化常识,以备不时之需。根据积累可知,古代对对方的母亲称谓有:令堂,令慈等。古代对自己的母亲谦称有:家慈,家母,萱堂等。
(2)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成语并理解其意思。根据积累,对母爱的赞颂的成语有:寸草春晖、含辛茹苦、舐犊情深、咽苦吐甘等。
(3)围绕“母亲教子的故事”,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任选一则概括作答即可,注意语句通顺。如画荻教子,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
13.运用排比手法,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14.“我”说“要好好活儿”,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15.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又说明母亲为了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细心关心儿子,伟大的母亲。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根据“黄色的花”“白色的花”“紫色的花”可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的美丽、旺盛;根据上下句“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双腿瘫痪的作者想要好好生活下去,表现了作者坚强,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这里将菊花赋予作者对生命的追求,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1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题关键在于通读文章,理解分析语句真正的含义。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放心不下儿子的故事。根据第⑥段“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可知,“好好活儿”是作者对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延伸补充,作者明白母亲这一生最放心不下自己,想要自己对生活乃至生命充满希望,于是重复这句话是不想辜负母亲的希望。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要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地活下去,活得更加精彩。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第①段划线的句子“母亲喜欢花”可见,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根据“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可见,母亲为了照顾我,放弃了自己养花的时间,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母亲时刻关注着、无私地呵护着儿子,表现了母亲的细致和体贴。
16. 暴怒无常 心情烦乱,心灰意冷 失魂落魄,心灵空虚 心酸,感动 17.应该用舒缓的语气读,“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突出了荞麦花颜色的雪白,花香的淡雅,景色的诗意美好,要读出作者对月下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18.(1)夸张,作者才开始准备种荞麦,就“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属于超前夸张,表现了麦苗长势之好,能预见到麦子丰收的景象,展现了作者的喜悦与期盼之情。
(2)“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写母亲为了让我早日吃上饸饹面,在月色中拔草,并坚信养麦会有好收成,母亲的自信和乐观就像在我心灵上播撒出一片美丽的荞麦花,播撒出浓浓的爱;“荞麦”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9.母亲形象的相同点:两位母亲都深爱孩子,展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两位母亲的生活都很艰难,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人生困境。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都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如本文母亲兴奋地说“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母亲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作者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坚强自信的母亲形象。《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自己病入膏肓,心里却只有生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作者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伟大无私,深深关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如果写到其他人物刻画手法,且能结合文章进行合理分析也可以。
【解析】16.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
①空:根据第②段“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可概括为:暴怒无常;
②空:根据第③段“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 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第⑦段句子“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可概括为:心情烦乱,心灰意冷;
③空:根据第⑧段“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可概括为:失魂落魄,心灵空虚;
④空:根据第⑩段句子“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第 段句子“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可概括为:心酸,感动。
17.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根据示例可知,作者有意强调的内容需重读,朗读语气应结合句子要突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结合第⑨段“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我沉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可知,这个句子描绘了月光之下荞麦花的美丽景象,眼前的美景与母亲的劳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母亲勤劳美好的形象。这里“雪白”“淡淡的”“氤氲”强调了荞麦花的颜色之美,气味之香,景色之美好,因而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句诗,富有诗情画意,因此这里的“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以突出作者对月下荞麦花开的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18.(1)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结合第⑤段“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可见“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采用了夸张的修辞,现在荞麦还未成熟,但是作者才开始准备种荞麦,就“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这属于超前夸张,突出了麦苗长势之好,作者预见麦子丰收的景象,又有了继续奋斗的力气,由此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与对丰收的期盼之情。
(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内容上,结合第 段句子“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第 段句子“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养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等语句可知,“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象征着母亲乐观、坚强、自信的精神品质,也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含蓄点明了对母亲赞美、感激的文章主旨。并且,“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意境优美,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第⑤段“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第⑨段句子“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第 段句子“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第 段“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等语句可知,“荞麦花”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并且,“我”在名落孙山后心情烦乱时,“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才打消了反对母亲撒播荞麦种的念头;看到母亲在开满养麦的夜晚劳作,才重新树立了自信,复读并考上大学。因此“荞麦花”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分析。
第一问:结合本文第⑥段“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第 段句子“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等内容可知,母亲子啊月光下种荞麦,在地理做着又苦又累的工作,当在儿子高考失利后,她不断鼓励儿子重树信心,通过带着儿子一起在荒地里种荞麦来启发儿子,让儿子走出困境,由此可看出母亲生活很艰难,但她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秋天的怀念》中,面对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状况,母亲想以带儿子看菊花的方法帮儿子重树生活的信心。向儿子隐患自己的病情,以及在生命的尽头,还记挂着自己的儿女,如“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等内容,母亲顾不上自己生活的艰难,时刻为儿女考虑,表现出母亲深爱孩子,体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综合以上可知,两文中的母亲都深爱孩子,展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两位母亲的生活都很艰难,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人生困境。
第二问:结合本文第⑥段句子“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第⑩段句子“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第 段句子“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等语句可知,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位关爱子女、辛勤劳苦、坚强自信的母亲形象。《秋天的怀念》中,结合“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等语句可知,史铁生也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位坚强隐忍、关爱孩子的母亲形象;
结合本文第⑩段“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养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链接材料“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等语句可知,两文都通过作者的心情感受,侧面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
20.示例:我慢慢地拿起妈妈放在书桌前的馒头,忽然在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以它的大小、形状,我甚至能辨认出它是妈妈的中指的指印。从纹路上看,它是个“罗”,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池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啊!我不禁心头一紧,一颗晶莹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馒头上。
【详解】本题是关于细节描写的片段练习,可以写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历。细节在精而不在多,贵在传神。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可以通过具体事例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爱,注意语言要生动贴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