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上语文14.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九上语文14.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5 16:0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九上语文水调歌头
一、教学内容及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内容解析:本节课选自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本文为诗词教学内容,又属于苏轼的名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单元要求所以在单元学习要求中已经明确要求,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实词和名言警句。这首诗是苏轼被贬为密州太守时所作。丙辰中秋的夜晚,苏轼独自开怀畅饮直至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抒怀思亲的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古诗词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教学目标:准确朗读诗歌,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该诗情感和创作目的。深入了解诗词意象,把握作者情感的层次和转换。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了解词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目标解析:目标1达成的标志是学生能够准确的朗读,扫除文字障碍,并能正确的掌握词意。目标2达成的标志是能理清诗句的意思,并明确诗歌的意象,能在第二个环节,交流分享生生对话环节实现。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创作目的。目标3达成的标志是能了解作者情感变化,需要在第三个环节聚焦文本师生对话中去达成,需要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上去完成。目标4达成的标志是在第4个环节探究提升对话作,第5个环节感悟提升对话自己的基础上完成。能真正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对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能力,对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掌握。这样在疏通文意表达情感上面,学生已没有较大的难度。通过课前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来看,对学情已有了初步分析,已了解多数同学完成本节课的基础内容,在字音字义上可以省略时间。从本节课知识点的难度来分析,针对所教的学生语文素养还很高,对重点、难点内容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就是在最后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去悟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多少存在一些难度。相信在通过技术支持的课堂下学生能够很好掌握。
四、教学策略分析
这首词有美丽丰富的想象,生动准确的用词,波澜起伏的情感,这些都蕴含着词人对人生的探寻,对哲理的求索,也折射出词人的胸襟。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走近苏轼,感悟哲理”,围绕于此,我设计了学习准备—生本对话,交流分享—生生对话,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探究提升—对话作者,总结评价—对话自己 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最后让学生理解水到渠成。课前下导学案的运用,进行了学情分析。运用了能力点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目标。在第1个教学环节学习准备—生本对话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及字音、字形这一内容时,这里多运用了A3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和这一能力点。多采用可视化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内容的表现力。有效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涉及了选词填空、趣味分类和游戏活动,注重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在课堂导入时我运用了经典咏流传中王佩瑜所演唱的一段内容导入新课,运用了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效支持了导入目标的达成。在展示交流环节运用了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通过希沃课堂活动的工具,设计分类活动,选词填空等,同时还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鼓励学生展示,达到了技术工具使用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
五、教学流程
教学进程环节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借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王佩瑜所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歌曲来导入新课。
字音字词:结合歌词,引出要掌握的字词,跟读字音,并掌握字体笔顺和字形。
走进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结合动画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课堂活动一:文学常识检测苏轼字____又字________,号____,和____、____、称“三苏”,和____称“欧苏”和____称“苏辛”。写作背景中秋节是人们团团圆圆的日子此时此刻的苏轼却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喝酒,自己和弟弟 因 反 对 变 法 都 被 贬 , 天 各 一方,政途的失意和亲人的分离让他整夜无眠。面对圆月,他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他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清晨,趁着酒兴写下了这首富含人生哲理的词《水调歌头》。
范读展示
1.每句语义变化,情感转接 时需要停顿,句号处要有大的停顿。
明 月/几 时/有 ?把 酒/ 问/青 天。不 知/天 上/宫 阙 、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 归 去 , 又 恐/琼 楼/玉 宇 , 高 处/不 胜/寒 。起 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 , 千 里/共/蝉 娟。
课堂活动
1、朗读时体会感情的变化。2、利用班优中小工具进行接龙背诵。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上阕:“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起读者对人生宇宙的思考。“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词人的想象之作,体现他一方面对宇宙的好奇,另一方面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最后一句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世间,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紧承上片最后两句,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此句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
活动三
设计意图;跟着一起唱,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跟读并用动手去写。学生要准确记忆,并完成课堂活动。同时强调学生用荧光笔标出课下注释中的关键字。结合以上所学的知识来加深练习,达到知识巩固和检测。达成第2个教学目标,借助于希沃工具中的写作背景介绍。要求学生跟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并能准确的进行翻译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让学生去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学生在以上朗读的基础上,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准确地理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蒙层擦拭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自主完成,品味词义、字斟句酌鉴上句子。抓住易错词,易错句子进行分析,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再理解文章内容,也为以下问题的思考做铺垫。真正理解“婵娟”一词的含义。
这一环节已经进入了本课的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那么点,我首先带学生一块来体会体会词中对这“月”这一意象的描写,其次,体会“琼楼”,最后到“月宫”,进行一番对比之后还是愿意留在“人间”。显得内容过渡很自然,学生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下阕,让学生以老师上阙分析为例,自己结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去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这也遵循诗歌的教学,让学生放飞想象的思维,真正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在经历了一番思维碰撞之后,通过活动调节一下心态,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同时也对文中的“意象”虚实做出准确判断这一环节的设计虽然是难点部分,但通过以上对课文整体感知之后,再加上小组合作,轻而易举将达成教学目标3学生对作者心情情感的判定,重点是体会作者一转变的心情和情感,已进入文章主旨的探讨,也是对最后目标4的达成做铺垫。水到渠成达成目标4.学生结合最后两句诗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结合景物描写,多角度的思考,最后悟出文章的主旨。通过此次活动既检测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强调了学生对古诗文字词需书写准确要点。通过希沃学科工具中的题库,直接对课堂中节奏划分和赏析部分既重点、难点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借助于寄语再次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在王菲优美动听的歌曲中结束本课内容,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加深对文学常识内容的掌握,把握考点。A3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此环节的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做到课堂有“深度”,即深度教学。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超链接”功能十分灵活的将问题和答案进行了展示,动态可视化的画面,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利用班优来完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利用“小年糕”制作了小视频,借用王菲所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还有一些有关中秋圆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