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超德中学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在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齐国国王齐宣王之间,有过一场关于商汤、武王作为臣子,
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正义、是否是“弑君”的经典对话。齐宣王问:“作为臣子,却弑杀了自己
的国君,这样的行为难道应该允许吗?”孟子回答说:“损害‘仁’的人叫做 ‘贼’,损害‘义’
的人叫做‘残’,残害仁义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的独夫纣,并未听说这种诛杀
独夫的行为是弑君。”
在汉景帝时代,儒家代表人物辕固与道家代表人物黄生之间亦曾展开一场激热的争论。黄生认
为“商汤、武王并非是受命而成为君王,而是因为杀害了自己的国君才成为君王的”,辕固则认为
“夏桀与商纣荒淫无道,天下大乱,商汤和武王是顺应天下民心而诛杀了桀纣,这是顺应天命而成
为君王。”黄生反驳说道,桀纣虽然无道,但在名分上却是君主;汤武虽然是圣贤,但在名分上却
是臣下。当国君行止有失时,作为臣子的不但不发表诤言力图匡正君王的过错,尊奉君王的权威,
反而因为君王有过错就将其诛杀,取而代之自己称王,这便是弑君。
面对当君王行为以及君王命令有失其道、残害仁义时,臣子反叛、弑杀君王是否具有正当性这
一问题,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即:做君王的应该有做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应该有
做臣子的样子,也就是说君臣应该各安其位,履行好仁爱百姓、施惠万民的职责,如果君王的行为
有失其道,那么身为人臣的,就应当义正辞严地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和要求,即使牺牲生命,
亦在所不惜。由于在我国古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君主发布的命令就是法律,儒家这种
臣子可以起来推翻已失其道的君主的思想,实际上意味着,当君主的命令(法律)违背基本的仁义
道德(正义)时,臣民就具有不服从这种法律的自然权利。即在国家的法律之外,还有衡量法律是
否正义的更高标准,不是因为法律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就是正义的;给恰相反,只有当法律符合正
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
这种在国家颁布的法律之外,还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准的思想,也存在
于西方的法律思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思想家认为,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曾经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提戈涅由于不顾国王的禁今,埋葬了自己的
兄长,从而激怒了国王,安提戈涅自称,虽然违反了国王的法律,但却并未违反永恒存在的法律。
在这里,安提戈涅以一种更高的法律来对抗国王的法律。
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神法,永恒法、
自然法,在中国则被称为天理、良知、仁义,其本身均具有正义性,是一种正义法。当国家的法律
1
{#{QQABTRQSEtwggCigQAgJNAATACQSgC4KQQw0k0Q0CAQKqQkkBJCOCjJCegSMgOBwVCFAOMOIAwAKAAwJQFFAABBKCAA==}#}#} }
班级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
严重违背正义时,人们就具有一种不服从的权利。
(摘编自牟治伟《古代思想中的法律与正义之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苏格拉底坚信守法即正义,
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并且他还认为斯巴达之所以与别的城邦不同,一部分是因为斯巴达的
立法者拉开代莫尼人卢库格斯在斯巴达最牢固地建立起了守法精神。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
拉底不以为然,并提出了法律是国家与各个公民之间的契约,认为如果只是因为法律的一项合法的
命令不公正就逃走而不服从,那么就是违反这个契约。
苏格拉底认为追求正义乃哲学家的使命,逃走不仅会使其具有道德和法律上的不正当,更重要
的是违背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
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公民意识就是公民认识到自己是城邦的主人,因而积极参加
各种政治活动,以实现作为城邦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因此,公民意识就足城邦意识,即主人公意识
和法律至上意识。”苏格拉底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但是却使雅典的民主和法治留下了不可
擦拭的污点,而我们后人却又戏剧性地循着污点的印记去思考雅典的民主和法律制度,雅典直接民
主制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雅典的法律公正性,致使法律出现瑕疵,形式正义面纱背后却是实质的非
正义,法律看来并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至少不满足人道——正义性的要求;但是苏格拉底却以他
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信仰的姿态。
(摘编自 2009 年 4 月《法治与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商汤、武王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这一问题上,孟子与辕固看法一致,都认为
桀纣当诛。
B.安提戈涅违背国王禁令,埋葬兄长,是因为他认为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
标准的思想。
C.黄生认为即使国君行止有失,臣子也应努力匡正君王的过错,维护君王的权威,不可取而代
之自己称王。
D.苏格拉底之所以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不以为然,是因为他对法律的判决不服,坚信自己最终
能被释放。
2.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君王应力守其责,如有失道,人臣可以拒绝服从君王所有的
命令。
B.由国家颁布的法律具有永恒性,因此作为城邦的主人,公民应该具有主人公意识和法律至上
意识。
C.中西方古代思想中的正义法与国家的法律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前者具有正义性,而后者却不
具备。
D.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正义,其自身缺陷对雅典的法律公正性有直接
影响。
2
{#{QQABRTQSEtwggCigQAgJNAATACQSgC4KQQw0k0Q0CAQKqQkkBJCOCjJCegSMgOBVwCFAOMOIAwAKAAwJQFFAABBKCAA==}#}#} }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中安提戈涅思想不冲突的一项是( )(3 分)
A.约翰·奥斯丁认为,法律即使不正义或不道德,但只要制定合法,仍应具法律效力。
B.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苏格拉底时代的雅典市民无法自主,他们必须信仰法定宗教。
C.美国法官霍姆斯认为,宪法并不是僵死的条文,而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
D.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是其他人都不应挣脱法律的束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光明中学将以“苏格拉底之死是否值得”为辩题,开展一次辩论赛活动,作为参赛辩手,你将从
哪几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5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
两个钟头以后,夜幕沉沉的落下大地。负责掩护某集团军撤退的陈剑心团长,经过三天三夜的
苦战之后,终于率领着伤亡过半的残余部队冲出重围,黄昏以后来到了小市镇上。他把临时团部设
在那座驻扎过野战医院的,被轰炸得残破不堪的大庙里边,决定在这儿稍作休息。
陈团长强打精神坐在一张破席上,睁着干涩而发肿的眼睛察看地图。旁边有两个传令兵靠着墙
坐在冷冰的砖地上,呼呼的扯着鼾声。
他不声不响的踱到另外的一间房间里。看见政治指导员和几位团部同事们睡在冰冷的砖地上,
互相枕着,挤着,他赶忙弯下腰去替他们把军毯盖好,又踮着脚尖儿走了出来。走到院里,他站在
甬路上默默的望着①被火光照耀成暗红色的有云的天空,心里不由的兴起来无限感触,几乎要落下
泪来。从街上传来房屋燃烧的哔剥声,倒塌声,女人的细微哭声;从四围村落里传来不断的狗叫声,
偶而还有步枪的声音划破长空。“警戒哨会不会睡觉呢?”他担心的在肚里问着,“不会有什么事
情发生吧?”停了一会儿,他焦急的跑到二门口,对着火光望一下手表,对两个打瞌睡的勤务兵说:
“李学贵,马国材,跟我到外边走走!”他们提着手枪,在小市镇周围很快的走了一圈,察看了街
上的燃烧情形和附近几个重要地方的警戒哨,便走到竹林旁边。火势正从街上向竹林这方面延烧过
来,小光明同母亲所住的房子已经开始从屋脊上冒起黑烟,吐着血红的火舌。②那火越烧越急,继
而发出了沉闷的爆裂声。在竹林边他们发现了三个炸弹坑和一对老夫妇的残破尸首,不知从什么地
方发出来极其苦痛而衰弱的一声呻吟。陈团长立刻停住脚步,侧起耳朵听了起来。过了片刻,不曾
再听到呻吟声音,于是他们又快步向大庙走去。但刚刚走过竹林,忽然从那座开始被燃烧的宅子的
大门口,从木料、稻草和倾倒的墙壁下边,发出来一道嘶哑的,恐怖的,颤栗而无力的啼哭和呼唤:
“妈妈!妈妈!妈啊啊啊。”这凄惨的哭唤声像刀子刺进了陈团长的心,他顿时打个寒颤,起
一身鸡皮疙瘩。“一个孩子的哭声!”他站住说:“好像刚才听到的呻吟声同他在一个地方!”“是
的,小孩子的哭声!”两个勤务兵同时望着倒毁的大门那面说。“走,”团长挥一下手说,“我们
去把他救出来!”
他带着两个勤务兵回头又穿过竹林,跑到那座埋葬着眼泪与哭声的大门外边。但③火势已经快
3
{#{QQABRTQSEtwggCigQAgJNAATACQSgC4KQQw0k0Q0CAQKqQkkBJCOCjJCegSMgOBwVCFAOMOIAwAKAAwJQFFAABBKCAA==}#}#} }
要延烧着大门,一阵浓烟被风卷过来,直扑进他们的喉咙里,而同时火星在他们的头上飞着。勤务
兵马国材向后边退了一步,害怕的说:
“团长,快退过来,已经来不及啦!”
“来得及,快点动手!”团长说,自己先跳到了倒毁的大门上边。“团长,”马国材也跳了上
去,“你离远一点,让我同李学贵来扒!”“别说话,快点动手!”团长叫着。“李学贵,小心木
料砸着下面的孩子!”
“团长你小心火!”马国材带着感动的颤声又叫。“沉住气,快扒!”他们在极度紧张的情绪
中,在火与烟的包围中,进行着困难的抢救工作。
四五分钟以后,他们的工作完成了。但是那位不幸的年轻母亲,已经尽了她对孩子所有的保护
力量,在几分钟前呻吟了最后一声,痛苦的离开人间了。原来有一扇沉重的木门压在她的身上,她
是被上边塌下来的木料砸伤而死的。小孩子蜷卧在她的身体同墙壁之间,上边有母亲的身体同木门
遮着,没有受伤。当陈团长同弟兄们扒开了稻草同木料,又移开了那扇沉重的木门以后,他们看见
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地上侧卧着,脸朝向孩子方面。左手(虽然枪伤还没有十分痊愈)紧抓着孩子的
一只胳膊,右手捺在地上,牙齿深深的咬进自己的下唇里边,从嘴里向外边流出来一股鲜血。分明
从受伤一直到死,她都在不停的挣扎努力,企图用自己的身体支起来沉重的木门,并且尽可能的支
高一点,保护她的孩子不受伤害。
火势非常猛烈的向大门扑来,浓烟逼得人不能呼吸。陈团长把小孩子抢到怀里,吩咐弟兄们赶
快把母亲的尸首拖离开大门。等两个弟兄照着他的吩咐把尸首拖到大门前的空场上以后,他们就急
急的跑回团部。
刚刚从地上被救起的时候,小孩子曾经暂时的停止啼哭,茫然的任别人摆布。但一看见人们把
母亲留在空场上,把他单独带走,他突然攥紧拳头又拼命的哭了起来: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
(选自姚雪垠《新芽》,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的妈妈在死亡来临之际,拼命护住孩子,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体现出母爱的伟大。
废墟下的细节描写生动逼真,让人震撼。
B.本文在情节安排上讲究节奏,有张有弛,既有连续战斗后短暂休息的宁静,也有火光冲天中
救人的紧张。
C.本文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了敌人的残忍,燃烧的市镇、倒塌的房屋、死在弹坑边的老夫妇的
尸体都意在揭示出战争的残酷。
D.小说中战士马国材面对大火快要烧到大门,他“向后退了一步”表现出了内心的胆怯,而团
长先跳到大门边展开救援,这一退一跳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使团长形象更加鲜明。
7.有评论认为作者姚雪垠把一批“强人”形象送进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发掘和表现“强悍又不失温
柔之美”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本文的“陈团长”进行赏析。(6 分)
8.本文中“火”多次出现,有着重要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6 分)
4
{#{QQABTRQSEtwggCigQAgJNAATACQSgC4KQQw0k0Q0CAQKqQkkBJCOCjJCegSMgOBwVCFAOMOIAwAKAAwJQFFAABBKCAA==}#}#} }
二、古代诗文阅读(4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 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
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
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
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
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
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
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
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
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
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
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
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9.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上下和 A 同 B 而有礼义 C 故 D 处安而动威 E 战胜而守固 F 是以 G 一战 H 而正诸侯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5
{#{QQABRTQSEtwggCigQAgJNAATACQSgC4KQQw0k0Q0CAQKqQkkBJCOCjJCegSMgOBwVCFAOMOIAwAKAAwJQFFAABBKCAA==}#}#} }
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
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
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
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
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13.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①
岁晏行 (节选)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②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 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③茅茨空。
[注]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
徭:少数民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柚:织布机的部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上“岁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
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
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
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
15.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
达了当时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分)
6
{#{QQABTRQSEtwggCigQAgJNAATACQSgC4KQQw0k0Q0CAQKqQkkBJCOCjJCegSMgOBwVCFAOMOIAwAKAAwJQFFAABBKCAA==}#}#}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 分)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救学方
法,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3)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骄傲待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终苟免而不怀仁, 。
(5)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6) 《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
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
(8) 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9) 千里澄江似练,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3 题,12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8 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树立起
一座历史丰碑,而且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
每读之,令人 ① 。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比如,贾府
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
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
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 ② ,
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谐音艺术在《红
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味道,每个谐音都 ③ 。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
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对整部书的良苦用心,更展现出作者在语言艺术技巧上的
高妙之处。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3 分)
7
{#{QQABTRQSEtwggCigQAgJNAATACQSgC4KQQw0k0Q0CAQKqQkkBJCOCjJCegSMgOBwVCFAOMOIAwAKAAwJQFFAABBKCAA==}#}#} }
19.中国大学生支教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毕业生吴建林从青海支教回来后联合北京大学等 15 所大学的
一群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同学共同创立的。下面是中国大学生支教联盟的徽标,请分析徽标主体图形
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连贯、准确。(6分)
四、写作(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歌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给我们的禅意
启示,在如今这个“内卷”化的时代,仍然可以让我们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找到内心笃定的力量。
罗翔老师也曾说:“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8
{#{QQABRTQSEtwggCigQAgJNAATACQSgC4KQQw0k0Q0CAQKqQkkBJCOCjJCegSMgOBwVCFAOMOIAwAKAAwJQFFAABBKC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