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9-21 10: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了解描写、议论的作用。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杀戮(lù) 荒谬(miù) 健忘
  2、听课文录音;齐读。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精读研讨
  1、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中国:南京大屠杀。
  ② 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
  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四、探究反思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2、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
  五、课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2字)。
  孩子们对未来的( ),对生命的( ),对死亡的( ),对亲人的( ),父母失子的( )和( ), 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2、句式仿写。
  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六、课堂小结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七、布置作业
  1、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2、课外选读
  未还的孽债
  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
  死者已矣。但是,迄今为止,日本官方依然百般抵赖,不承认当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曾经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认有过随军慰安妇。他们恬不知耻地说,他们是“进入”而不是侵略。然而,铁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抗日战争胜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东北陆续发现大批昔日遗留的化学武器。在抚顺,建筑工人在修路的时候挖出118枚化学炮弹;在牡丹江市,213枚化学炮弹却是从钢铁厂买来的废铁中发现的。中国居民被泄露的化学武器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村子里的百姓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在耕地犁田、修建房屋的时候会触发当年日军埋下的弹头。半个世纪前留下的化学武器至今依然后患无穷。据初步估计,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有70万发,种类包括白榴石、芥子气等,仅仅档案上有记载的就达3000吨。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这是一笔日本政府至今没有任何诚意弥补的孽债。在日本国内,只有很少的民众对此有正确的判断……
  然而,日本外务省的发言人却搪塞说,日中两国政府对此事尚无具体的协议。国际化学武器组织要求日本政府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处理,而日本政府却表示需要十年,而且涉及的财政预算十分庞大。这名发言人的说法有些像是慈善组织,好像是在向中国人施舍。究竟是谁制造的生化武器?对自己当年的罪孽不仅没有任何忏悔,而且他们还摆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处不处理,全看我们高不高兴!日本政府面对的,好像是他人制造的罪孽,他们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
  (余杰)
  ① 结合选文的内容,理解题目“未还的孽债”的深刻含义。
  ② 简述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中的“政府”指谁?他们“厚颜无耻”的行为有哪些?  
    创意说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或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摹写。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教学步骤]
  一.寻找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2.课文扩读材料。
       勇气
     D.C.狄斯尼(选文略)
  使用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使亿万人民处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然而真正强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间蕴藏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与课文相似的是,《勇气》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被侵略国的人民与解放人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两种勇气”“两次收留”,为学生尝试“归类品味”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为这种学法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