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 配套教学设计(94)

文档属性

名称 浮力 配套教学设计(9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12-18 10:46:3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浮在水面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静止浮在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且方向相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不同状况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弹簧秤测量浮力的过程,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我们研究的顺利进行。
2.通过探究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过程中,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研究过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在五上《运动和力》单元的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 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也无法理解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本堂课就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将“浮力”置于研究“力”的语境中展开,并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修正和重构对“浮力”的认识。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使用测力计测出拉力的大小,计算浮力大小,运用数据分析浮力大小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
使用测力计测出浮力大小,同时测量排开水量的小大。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观看录像:鸭子在水面上自由地游来游去,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正如布鲁纳曾说过的:“学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如果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是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能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
(感受浮力)
(1)我们每位学生也来感受下水的这个力。
要求:用手指慢慢地向下按压泡沫,体会一下手指有什么感觉?
(2)分发泡沫,学生开展感受活动。
(3)手指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交流)
师:当你把泡沫压入水中时,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科学上称为浮力。(板书:浮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这是本课开始的基础,能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活动2【活动】实验探究,合作达标
(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1)我们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谁来在示意图上画下浮力?
(2)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①现在,泡沫静止浮在水面上,浮力和重力大小是怎样的关系?(板书:浮力=重力)
②浮力是多大呢,有办法知道吗?
③指导称量重力,浮力等于重力,得出浮力大小。(板书:浮力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对“浮力”概念的建构与重力等其他力进行联系,知道物体所受的浮力是本身的重力的作用,并通过在操作中亲身体验感受到浮力,逐步内化,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浮力与重力、压力之间的关系)
(1)当泡沫静止在水面时,浮力等于重力,现在我把泡沫用手慢慢压入小部分(1/3)浸入,大部分(2/3)浸入及全部浸入水中,分别静止,你认为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分别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或者不变?为什么?小组讨论
(2)判断浮力与重力、压力的关系
①那么现在,我们先来分析受力情况,我用手慢慢地把泡沫小部分压入水中,大部分压入水中,甚至全部浸入水中,静止不动。这时候泡沫除了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水的竖直向上的浮力以外,还有其他力的作用吗?(压力)这个力的方向也是向下的。(板图压力)
②这时候,保持静止状态,那么向上的浮力与向下的重力、压力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板书:浮力=重力+压力)【设计意图:任务(活动)必须具有思维的承载力,后面“学生为什么测浮力?”,是老师让为之,还是他们自己想探究?这样的一个问题使学生讨论后产生矛盾,具有探究内驱力,也是学生思维外显化的过程。(不同学生有三种前概念的认识,变小了:浮力等于重力漂浮在水面上,浮力减小了,它才落下去啊;不变:浮力等于重力,重力不变,浮力也不会变;变大了:依据静止时力相等,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相同,泡沫压入水中时,向下的力除了重力还有手向下的压力,增加了压力的存在,所以浮力变大了。)】
(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当把泡沫塑料压入水中部分不同时,受到的浮力分别是多大呢?排开的水量有什么变化?需要测得哪些数据?小组讨论
(2)交流,观看视频指导。
(3)浮力大小的测量指导:泡沫自身重力已测,大约是0.02N,在水槽底部固定吸盘,泡沫的绳子穿过吸盘孔然后挂在测力计挂钩上,分别用圆筒测力计测量出泡沫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的拉力大小,然后加上它的自重,就能知道这三种情况下泡沫受到的浮力大小。(浮力=重力+拉力)
(4) 排开水量的测量指导:先观察水位高低,做好记号。测量时,当进入水中部分不同时,分别水位多少也做好记号,上升多少格就是排开的水量。
(5)大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①泡沫自身重力已测,大约是…N。
②手持测力计提环,拉线时要尽量垂直向上拉,分别测量相应部分浸入水中,在保持静止状态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相平,把测得的拉力数据记录在书本P13记录表中,计算浮力大小(浮力=自重+拉力)。
③组内分工合作,一人测量拉力的大小、一人观察浸入水中部分,一人记录、一人监督等。
测量完毕后放好材料,比较实验数据,思考:泡沫浸入水中部分越( ),受到浮力越(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7)交流反馈
在黑板上悬挂的表格中记录3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8)小结(泡沫塑料块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即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设计意图: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但操作对学生存在着难度,因此本部分教学通过视频指导,实验过程直观明了,这样处理既为学生搭个梯子,又减少了实验因不规范操作而造成的数据偏差。反馈时键入数据呈现,具体直观地将数据进行概括、提炼并形成自己发现的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数据精神,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活动3【活动】学以致用,重构概念
(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1)刚才我们只对一块小泡沫塑料进行了研究,老师这还有一块中泡沫和大泡沫,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都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相同吗?哪个大,哪个小?让我们再像刚才实验步骤和安排一样,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出示实验方法及记录单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0.04N
0.05N
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测量完毕后放好材料,比较实验数据,思考: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3)实验数据汇报交流。
(4)小结。
根据这两次的实验结果,你觉得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浸入水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浸入水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设计意图:这是对上一环节的深化和巩固,体现教材编排上的结构性,浮力的大小与泡沫浸入水中部分多少已无法解释得通,此时实验指向主要因素、核心概念——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排开的水量大小)。这是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的过程,充分展现“科学的本质就是解释”。此时,将问题设计为开放式,由扶到放,学生通过猜测和实验也已明白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排开的水量)之间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活动4【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应用:我们来玩个游戏,我把泡沫塑料块拉入水中,你们数1、2、3,我一松手,为什么会上浮,怎么回事,你能解释了吗?等浮到水面上一定高度后,泡沫塑料块为什么不再向上冒
(2)关于浮力的学习今天暂告段落,课后我们同学们可以在网络上查阅有关浮力的故事,供学生查阅,除此之外还可以上中国科普网http://www.kepu./等网站了解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以《浮力》为引子,为学生开启传播科学知识的大门,打开科学学习的另一扇窗。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