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金色的草地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开头介绍了蒲公英生长的地点,描写了蒲公英盛开时草地变成金色的场景,为后文的观察发现做了铺垫;接着描述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快乐情景;然后重点描写了“我”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化的现象,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解释了变化的原因;结尾抒发了对草地、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因为“我”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所以从平凡的大自然中,看到了有趣的变化,发现了变化的秘密。
课文中“很早”“中午”“傍晚”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及描写草地、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不同样貌的词句,表明作者留心观察了事物的变化。
课后题直接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三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现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游戏情景。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草地的样子,感受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耍、欠、钓、拢”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耍、喊、欠、钓、而、察、拢、趣、喜、睡”等13个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蒲、英、耍、欠、钓、拢”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耍、喊、欠、钓、而、察、拢、趣、喜、睡”等13个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5个词语。
难点: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2.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们知道蒲公英有白色的绒毛,能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舞(展示图片),但是这是成熟时的蒲公英,没有成熟时的蒲公英开着黄色的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认读“蒲”、“英”。强调“英”是后鼻音,两者都是草字头,“蒲”是上下结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与蒲公英有关,一起齐读课题。
首先,让老师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预习做得最好,谁来尝试读一读这些词语?(使劲jìn,一本正经jīng)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自由读文,读通课文。
看啊,一大片蒲公英花盛开了!(师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住在乡下,......)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火眼金睛”,聪明的你能根据提示找到这些词语吗?每找到一个就将它圈出来。
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第一个:做使自己快乐的活动;也叫作游戏,你找到的是?(指名回答:玩耍)
谁来帮助我们找一找后面的几个?(你来)
教师及时纠正。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你再次快速阅读课文二至三自然段,思考这两个问题:
(1)课文第二、三段分别写了哪两件事?
(2)“我”有两次“发现”,第一次发现了什么?第二次又发现了什么?
4.请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交流时要注意:
(1)每位组员轮流发表见解,使用一级音量;
(2)产生分歧时及时讨论,求同存异;
(3)选派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三、交流讨论,了解发现
1.谁能告诉大家课文第二、三段写了哪两件事?
回答清楚即可:第二自然段讲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互相向对方吹蒲公英绒毛的故事;第三自然段写了“我”发现草地不同时间颜色不同,主要与蒲公英花朵是否盛开有关。
2.这片草地带给了我们兄弟俩不少快乐,但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疑问,“我”发现了什么?(生随机交流)
“我”发现早上的草地并不是金色,而是绿色的;中午的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草地又变绿了。“我”还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3.为什么草地有时是金色的,有时有时绿色的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
(指名读,再齐读。)
4.有没有小朋友能够对照着PPT上的题目来填一填?
原来蒲公英花朵如此奇妙,作者不禁赞叹蒲公英,他说道:(生齐读。)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蒲公英花朵会像手掌般开合(播放视频),含羞草被触碰后会将叶片收缩(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神奇的事物?分享一下吧!
四、生字教学,小结课堂
1.这节课共有13个生字,这些生字以上下结构为主,我们一起来学写。
2.引导学生观察“耍”、“钓”、“察”三个字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不要将“耍”字写成“要”,不要将“钓”字写成“钩”。
3.投屏展示学生作业,现场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