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培优】浙教版科学九上 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培优】浙教版科学九上 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6-26 08:4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 代谢与平衡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基础达标
1.医生对胃部疾病的检查常用内窥镜。内窥镜经口腔或鼻腔插入胃中,是因为口腔或鼻腔都与身体的某一器官直接相连 ,这一器官是(  )
A.小肠 B.食道 C.咽 D.气管
2.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会了许多科学方法,比如模型就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1”“剪刀2”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其中“剪刀1”出现在消化道的(  )
A.口腔、胃 B.口腔、小肠 C.胃、小肠 D.小肠、大肠
3.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表是“胜哥”设计的实验方案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编号 唾液(滴) 环境温度(℃) 时间(min) 2%淀粉(滴) 碘液(滴) 实验现象
1 5 37 15 5 1 无色
2 5 60 15 5 1 浅蓝色
3 5 0 15 5 1 蓝色
如图能恰当表示实验现象与温度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4.正常人在每天摄入800g食物和1200mL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的量大致如图所示。消化液通过导管流入消化道,则消化道中消化液含量最多的部分是(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5.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若甲处阻塞,则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小肠消化淀粉的功能下降 D.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6.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局部模式图,其中脂肪的主要消化部位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几个科学概念,下列概念与图片关系不匹配的是(  )
A.a-能量;b-机械能;c-内能;d-动能
B.a-化合物;b-氧化物;c-酸;d-金属氧化物
C.a-有机合成材料;b-合成纤维;c-合成塑料;d-聚酯纤维
D.a-消化系统;b-消化腺;c-消化道;d-食道
8.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上面有许多微小的指状突起,叫做   ,这使得小肠内表面积增加了约   倍,从而使小肠大幅度地增加了   的面积。小肠绒毛只由一层   构成,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   和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   和   。
9.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为口腔、   、   、   、   、   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分布于消化道外的   、   、   和分布于消化道上的   、   。
10.下图是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像,其中英文字母代表物质,数字表示反应前、中、后的过程。
(1)图中代表酶的是   (填字母)
(2)从图中1和2可以反映出酶具有   。
11.水饺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它营养丰富。
(1)如图这盘猪肉胡萝卜水饺中,含有主要供能物质的是 。
A.猪肉 B.胡萝卜 C.水饺皮 D.水
(2)水饺中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在人体的    (填一种器官)被消化吸收。
二、巩固提升
12.其他条件适宜,探究pH对小麦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淀粉酶的最适pH为13
B.由图可推断,该淀粉酶在pH=3时比pH=5时活性低
C.强酸不会使淀粉酶变性失活
D.在一个反应体系内,将pH连续从13降至7,淀粉的剩余量变化会逐渐增快
13. 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正确地是(  )
A.淀粉在口腔中能被消化成葡萄糖
B.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C.小肠是人体消化的主要场所
D.脂肪和蛋白质最早在胃内被消化
14.用数轴表示某些科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数轴表示的科学知识正确的是(  )
A. B.
C. D.
15.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复方消化酶胶囊是一种助消化药物,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右图为复方消化酶胶囊的药品成分表。
(1)复方消化酶的作用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消化。
(2)在复方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最终可被分解成   。
16.“胜哥”参观了“**奶牛场”,浏览路线为:给奶牛喂干草——看挤奶工挤奶——观看鲜奶制作过程品尝新鲜的鲜奶。
(1)参观时,“胜哥”看到被吸出的鲜牛奶会沿着管道进入一个较大的不锈钢大罐里,并进行短暂的低温保存,因为低温保存可以降低微生物体内   的活性,从而抑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2)参观结束,“胜哥”购买了一杯鲜奶进行品尝,这些鲜奶中的蛋白质先在人体的胃里进行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成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3)鲜奶营养价值虽然很高,但也不能过多饮用,因为这些蛋白质经过新陈代谢最终会产生尿酸尿素等含氮废物,如果人体   (填器官名称)不能及时将这些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会危害身体健康。
17.“胜哥”的家乡金华——有许多小吃和特产,其中有“臭名远扬”的臭豆腐。
(1)这种食物之所以闻起来“臭”,是因为食物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刺激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臭味”。完成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是   ;
(2)这种食物吃起来香,是因为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成   等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都是“鲜味”物质。
18.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促进作用, “-”代表抑制作用。已知:生长激素简称“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简称“IGF-1”;某细胞能接受某种激素或生长因子的作用,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受体;若人为去除细胞上的某个受体,会导致细胞不接受与该受体对应的激素或生长因子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一组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多肽类物质,类似于蛋白质在   (填器官名称)中初步消化的产物。
(2)根据示意图,可以确定软骨细胞具有   (选填“GH受体”、“IGF-1受体”或“GH受体和IGF-1受体”)。
(3)研究人员将正常小鼠和IGF-1 基因缺失小鼠分组饲养后,检测体内GH水平。据图预测,IGF-1 基因缺失小鼠体内 GH水平应   (选填“低于”、 “等于”或“高于”)正常小鼠。
(4)研究人员拟以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不同物质分组培养,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A组为对照组。
组别 A B C D
培养液中添加物质 无 GH IGF-1 小鼠去除垂体后产生的血清
软骨细胞生长情况        
注:D中“小鼠去除垂体后产生的血清”是指:去除垂体后,受影响的相关激素含量已发生实质性改变(消失或增加)之后,再提取的血清。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与A组比较,在B、C和D组中,软骨细胞生长无明显变化的是   组。
19.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酶的知识后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会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合猜想他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钡属于重金属,钠不是重金属。
设计实验:取试管4支,编号,按表分别加入试剂,摇匀,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观察其颜色变化。
编号 0.25%淀粉溶液(mL) 蒸馏水(mL) 0.9%NaCl溶液(mL) 0.9%Ba(NO3)2溶液(mL) 唾液溶液(mL) 加入3滴碘液后现象
1 3 ____ — — — 变蓝色
2 3 1 — — 1 不变蓝
3 3 — 1 — 1 不变蓝
4 3 — — 1 1 变蓝色
(1)小科提出猜想的依据是:酶是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酶是一种   ,遇到重金属离子会变性。
(2)表中“   ”处应该填。
(3)将四支试管分别放入37C的水浴中的原因是   。
(4)在看了小科的设计及实验后,同桌小红认为凭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猜想。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原实验进行改进?   。
20.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小肠能通过激素影响胃液分泌,继续研究发现进食脂肪后狗小肠黏膜能分泌该激素。实验时他先将小狗的神经去除,排除神经对激素的影响,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别 处理方式 进食前一小时胃液量 进食后一小时胃液量
1 不做任何处理 6.7 32.4
2 将油注入到小肠内 4.5 4.8
3 将浸泡油的小肠提取液静脉注射到狗体内 2.7 9.5
4 将未浸泡油的小肠提取液静脉注射到狗体内 4.2 48.5
(1)实验1和2中,实验组为实验   ;
(2)比较实验3与4可知:浸泡油的小肠,产生了某种激素,对胃液分泌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3)人们发现该激素还具有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强饱腹感、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效果,通过某种药物可促进该激素分泌。你认为此药可用于治疗____.
A.糖尿病 B.肥胖症 C.感冒
21.“胜哥”为了探究淀粉的消化和吸收,做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淀粉糊 加入的液体 温度 时间 加碘液 现象
甲 2mL 唾液2mL 37℃ 10min 2滴 不变蓝
乙 2mL 清水2mL 37℃ 10min 2滴 变蓝
丙 2mL 唾液2mL 5℃ 10min 2滴 变蓝
丁 2mL 胰液2mL 37℃ 10min 2滴 不变蓝
(1)试管甲和试管乙形成对照,变量是   。
(2)通过试管丁,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若要分析低温抑制酶的活性是否能恢复,需要对丙试管进行的下一步操作是   。
(4)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经过各消化器官时还会呈现如图所示的趋势,请解释其原因:   。
22.酶片属于助消化类药物,是胃蛋白酶和胰酶的复方制剂。其中胰酶含有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胜哥”在吞服多酶片时,产生疑问:pH会影响胰酶的活性吗 为此“胜哥”用胰淀粉酶开展以下实验:
编号 4 5 6
试管内所添加的物质 1mL胰淀粉酶+1mL5%的盐酸   1mL胰淀粉酶+1mL5%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将6支试管在37℃水浴5分钟后如图甲将试管两两混合后,再将试管1、2、3维续37℃水浴5分钟。
②将三组试管取出,分别滴入1滴碘液,摇匀,观察记录各试管颜色变化情况。
(1)请将试管5内所添加的物质补充完成   。
(2)若水浴前就将酶和淀粉放入同一试管中混合并保温,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
(3)进一步的实验证明pH会影响胰酶的活性。为了让多酶片正常发挥作用,在制作过程中,先用肠衣包裹胰酶,然后包上胃蛋白酶,最后再包上糖衣,如图乙。为使胃蛋白酶能在胃中起作用,而让胰酶在小肠中起作用。则“糖衣”的材料应符合什么要求    。“肠衣”的材料应符合什么要求    。
23.【资料一】酶的发现,许多科学家曾做过一系列实验:
【资料二】1897年,毕希纳研磨酵母细胞,从死亡的酵母细胞中提取出酵母汁,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1)毕希纳实验的变量是   .
(2)毕希纳实验的结果支持资料一中哪位科学家的观点   .
(3)根据资料,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
B.斯帕兰扎尼分离出的胃蛋白酶可以催化蔗糖汁的分解
C.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D.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24.兴趣小组同学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中的科普文章了解到根多植物体细胞都能产生过氧化氢酶,于是,他们提出:不同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是否存在差异?他们选用马铃薯和胡萝卜作为材料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秒表、右图所示的相同装置两套、10%过氧化氢溶液、经1:1稀释后的马铃薯汁、胡萝卜汁。
【实验步骤】
建议:每次实验取用过氧化氢溶液10毫升,取用稀释后的马铃薯汁或胡萝卜汁2毫升。
①取出一套装置检查其气密性。请说出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
②   。
③   。
④另取一套装置,检查其气密性。   。
⑤将用过的两套装置清洗并烘干,重复进行上述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25.《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早记录食品酿造的典籍,下图是我国传统的酿酒流程。
(1)大曲内含有多种微生物和酶,由于酶具有   作用,可缩减白酒的酿制时间。除初冬的冬月和年底的腊月外,酿酒时所用的水需要煮沸五次后放凉使用,煮沸的目的是   。
(2)“发酵”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
(3)将酒精质量分数为50%的白酒100克加水稀释成200克的酒精溶液,稀释后的酒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
26.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小曙和小光为验证该说法,准备好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内含胃蛋白酶)待用。已知乳白色蛋白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质,该物质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为可溶性的氨基酸后,蛋白液会变澄清。小曙和小光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根据两人设计的方案分析,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
(2)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的目的是   。
(3)小曙和小光设计的方案中,你认为谁的更为合理?为什么?   。
(4)若实验证实了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确实会降低,预期的现象是   。
27.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微生物发酵的知识后,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产生了疑问,对此,他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材料一:碘液是棕色液体,淀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葡萄糖遇到碘液不变色;
材料二:斐林试剂遇葡萄糖变成砖红色;斐林试剂遇淀粉不变色。
【实验材料】
鸡蛋蛋花汤、大米汤、花生油、土壤浸出液、无菌水、斐林试剂、碘液、试管若干等。
【实验过程】
①取四支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A1、A2、B1、B2。
②实验分组及所加试液如表所示:
试管编号 反应物甲 加入物质 验色试剂 环境条件 实验现象
A1 3mL 2mL 乙 2mL 碘液 适宜的 温度等  
A2 3mL 2mL 甲 2mL 碘液  
B1 3mL 2mL 乙 2mL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不变色
B2 3mL 2mL 甲 2mL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变砖红色
【反思与交流】
(1)根据小科探究的问题,反应物甲应选择实验材料中的   作为反应物。
(2)根据实验现象可知B1试管中加入的物质乙是   ,最终观察到A1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是   。
(3)小科同学根据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28.为探究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胜哥”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若干同样大小的滤纸片放入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晾干。
②在四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体积分数为过氧化氢溶液,调节分别为5、7、9、11(温度保持相同且适宜)。
③在每个烧杯中放入相同数量的滤纸片,记录滤纸片从下沉至浮出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如图)。
(1)为了更好体现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老师建议步骤②中应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其原因是:   。
(2)该实验能用滤纸片从下沉至浮出液面所用的时间来判断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理由是   。
(3)“胜哥”用如下规律:过氧化氢分解速度随着增大而增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比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更大,进行了补充实验,如表所示。若实验结果出现   (用、、、表示),则可验证上述信息是正确的。
实验序号 1 2 3 4
反应物 体积分数为过氧化氢溶液
处理条件 含过氧化氢酶,为7的溶液 不含过氧化氢酶,为7的溶液 合过氧化氢酶,为11的溶液 不含过氧化氢酶,为11的溶液
实验结果
29.布洛芬是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其化学式为C13H18O2,该药在人体内发挥药效的最低血药浓度为8.5微克/毫升,过量用药会产生副作用。
(1)人在发热过时往往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其原因可能是   。
(2)布洛芬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起到解热作用。如图甲为人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其中下丘脑属于结构图中的   。(填序号)
(3)为研究如何科学用药,甲组服用布洛芬片剂,乙组服用相同剂量的布洛芬缓释胶囊,测得平均血药浓度如图乙。小明在运动中拉伤导致肌肉疼痛,医生建议他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   。
30.“胜哥”就“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受pH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胜哥”将若干同样大小的滤纸片浸入新鲜猪肝研磨液,使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附着在滤纸片上,取出后晾干;
第二步:“胜哥”取四只烧杯,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号,各加入pH分别为5、7、9、11的100mL体积分数为2%的H2O2溶液,然后都放入37℃水浴锅中进行加热处理10分钟;
第三步:“胜哥”分别将浸有新鲜猪肝研磨液的滤纸片,放入不同编号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了四只烧杯中滤纸片从开始下沉到浮出液面的时间,最终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请问各烧杯中滤纸片能下沉又能浮出液面的原因是什么 pH为7的②号烧杯中,滤纸片从开始下沉到浮出液面的时间最短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解答】人体的结构中,口腔、咽、食道和胃是直接连在一起的,所以医生对胃部疾病的检查常用内窥镜。内窥镜经口腔或鼻腔插入胃中,是因为口腔或鼻腔都与身体的咽直接相连。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淀粉是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之后在小肠内消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利用。
【解答】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剪刀1”表示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消化成麦芽糖的过程,“剪刀2”表示淀粉在小肠内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条形图形象地表达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结论。
【解答】编号1环境温度为37℃,实验现象为无色,编号2号的环境温度为60℃,实验现象为浅蓝色,编号3的环境温度为0℃,实验现象为蓝色,对照图中数据与条形图,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中: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下:唾液1500毫升、胃液2000毫升、肠液1500毫升、胆汁500毫升、胰液1500 毫升。
【解答】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总量达肠液1500毫升+胆汁500毫升+胰液1500毫升=3500毫升。而口腔和胃内的消化液分别是唾液1500毫升,胃液2000毫升;因此小肠内含有的消化液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的分泌液。因胆汁分泌是持续不断的,在非消化期,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贮存;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和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解答】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是一种特殊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若甲处阻塞,则胆汁不能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因此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会下降。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脏。图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脏、④是小肠。
【解答】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小肠中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甘油和脂肪酸。所以,脂肪的主要消化部位在④小肠。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单质和化合物;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解答】A.能量可分为核能、机械能、化学能、内能(热能)、电能、辐射能等,动能属于机械能的一种。A不符合题意。
B.化合物的分类依据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一样;如根据是否含氧元素,可以分为氧化物和非氧化物;根据组成可以分为酸、碱、盐等,金属氧化物属于氧化物的一种。B不符合题意。
C.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有机合成材料,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中的一种。C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食道属于消化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小肠绒毛;600;消化和吸收;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吸收;运输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这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解答】小肠在消化道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上面有许多微小的指状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 这使得小肠内表面积增加了约600倍,小肠绒毛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故答案为:小肠绒毛;600;消化和吸收;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吸收;运输
9.【答案】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各段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只能初步消化淀粉,胃对蛋白质有一定的消化能力,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解答】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分布于消化道外的唾液腺、肝脏、胰腺和分布于消化道上的胃腺、肠腺。消化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的消化。
故答案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線
10.【答案】(1)A
(2)专一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不变;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受温度、酸碱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等特点。
【解答】(1)图中字母代表物质,A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所以A代表酶;
(2)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图中1和2就反映了酶的专一性。
答案:(1)A;(2)专一。
11.【答案】(1)C
(2)小肠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解答】(1)猪肉富含油脂与蛋白质,胡萝卜富含维生素,水饺皮富含糖类,其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的是糖类,主要来自于水饺皮;
故选C。
(2)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12.【答案】B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具有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解答】A. 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因为此时淀粉被分解的最多,A错误;
B.由图可推断,该淀粉酶在pH=3时比pH=5时活性低 ,因为pH为5是,消耗的淀粉更多,B正确;
C. 强酸不会使淀粉酶变性失活 ,此实验无法判断,C错误;
D. 在一个反应体系内,将pH连续从13降至7,淀粉的剩余量会逐渐增快是无法判断的,如果pH为13时,可能酶已经失活;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解答】A、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A错误;
B、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B错误;
C、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的场所是小肠,这是因为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上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C正确;
D、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D错误.
故选:C.
【分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如下:
据此解答
14.【答案】A,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电器的电功率;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银河系和宇宙
【解析】【分析】A.根据金属的活动顺序进行解答;
B.根据淀粉消化的先后顺序进行解答;
C.根据宇宙的大小关系进行解答;
D.根据电器功率的大小关系进行解答。
【解答】A.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排在铁的前面,铁排在铜的前面,因此铜的活动性比铁弱,铁的活动性比锌弱,故A正确;
B.淀粉先在口腔中消化,之后是胃,再后面是小肠,故B正确;
C.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因此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故C错误;
D.在电子表、空调和日光灯中,功率最小的是电子表,其次是日光灯,最大的是空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15.【答案】(1)化学
(2)葡萄糖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唾液腺、肠腺和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
【解答】(1) 复方消化酶的作用帮助消化,导致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 在复方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最终在小肠内可被分解成葡萄糖。
16.【答案】(1)酶
(2)氨基酸
(3)肾脏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根据保存牛奶的方法进行解答;
(2)根据小肠对蛋白质的消化进行解答;
(3)根据肾脏的功能进行解答。
【解答】(1)低温保存牛奶可以降低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2)蛋白质在胃中能够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分解成氨基酸,通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3)肾脏能够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保证身体健康。
故答案为:(1)酶;(2)氨基酸;(3)肾脏。
17.【答案】(1)反射弧
(2)氨基酸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解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炸臭豆腐闻起来“臭”,是因为食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入鼻腔,与嗅觉感受器结合,产生神经信号传到大脑,形成“气味”,完成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
(2)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所以,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发酵过程中会被分解成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都是“鲜味”物质。
18.【答案】(1)胃
(2)GH受体和IGF-1 受体
(3)高于
(4)B、D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解答】(1)蛋白质初步消化的场所是胃,最终在小肠中消化成氨基酸;
(2) 根据示意图,可以确定软骨细胞具有 GH受体和IGF-1受体 ,因为这两个物质都可以使软骨细胞生长;
(3)IGF-1 会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所以据图预测,IGF-1 基因缺失小鼠体内GH水平应高于正常小鼠。
(4) 研究人员拟以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 A组中什么都没有,所以软骨细胞不生长;B组中有GH,但是没有GH的受体,所以软骨细胞不生长;C组中有 IGF-1,该小鼠有IGF-1受体,所以软骨细胞会生长; 小鼠去除垂体后产生的血清 ,没有生长激素,所以软骨细胞不生长,所以 软骨细胞生长无明显变化的是BD组。
故答案为:(1)胃(2)GH受体和IGF-1 受体(3)高于(4)B、D
19.【答案】(1)蛋白质
(2)2
(3)模拟人的口腔的温度/37℃时酶的活性最强
(4)将4号实验中的Ba(NO3)2溶液更换成等量的BaCl2溶液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解答】(1) 该同学提出猜想的依据是:酶是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酶是一种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离子会变性。
(2)表中“1”处应该填2,因为每组实验中蒸馏水和唾液溶液的和都是2mL。
(3)将四支试管分别放入37C的水浴中的原因是 模拟人的口腔的温度/37℃时酶的活性最强 ;
(4) 在看了该同学的设计及实验后,同桌认为凭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猜想,应该将4号实验中的Ba(NO3)2溶液更换成等量的BaCl2溶液;因为第三组证明了Na+和Cl-都不会使酶失活;但是NO3-离子会不会是蛋白质变性不明,所以应该将4号实验中的Ba(NO3)2溶液更换成等量的BaCl2溶液;
故答案为:(1)蛋白质(2)2(3) 模拟人的口腔的温度/37℃时酶的活性最强 (4) 将4号实验中的Ba(NO3)2溶液更换成等量的BaCl2溶液
20.【答案】(1)2
(2)抑制
(3)A;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
【解答】(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油的有无。一般经过实验变量处理的组就是实验组,没有经过实验变量处理的组就是对照组。在该组实验中实验 “将油注入到小肠内”,是实验组;实验 “不做任何处理”,是对照组。
(2) 将浸泡油的小肠提取液静脉注射到狗体内 ,胃液分泌量明显减少,所以 浸泡油的小肠,产生了某种激素,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3)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所以,可以通过药物促进胰岛素分泌,用来治疗由于糖类摄入过多而导致的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21.【答案】(1)唾液
(2)胰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3)升高温度到37℃
(4)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容易受到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1)试管甲和试管乙形成对照,变量是唾液;
(2)因为加入胰液后,淀粉中滴加碘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消耗掉了,得出的结论是胰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
(3) 若要分析低温抑制酶的活性是否能恢复,需要对丙试管进行的下一步操作是 升高温度到37℃ ,因为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佳活性温度;
(4) 因为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 所以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经过各消化器官时还会呈现如图所示的趋势;
故答案为:(1)唾液(2) 胰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3) 升高温度到37℃ (4) 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
22.【答案】(1)1mL 蒸馏水+1mL 胰淀粉酶
(2)若水浴前就将酶和淀粉放入 同一试管 中混合并保温 , 在预设温度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反应,影响 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糖衣能在胃液中分解;肠衣在胃液中不分解,在肠液中才能分解。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淀粉酶若起作用,则淀粉被分解,碘液不再变色。胃液中具有胃蛋白酶,肠液中具有胰酶。理解掌握各类消化酶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要验证是否是5%的盐酸溶液影响胰酶的活性,需增加不加淀粉酶的实验,因此5号试管内所添加的物质是:1mL蒸馏水+1mL胰淀粉酶。
(2)消化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活性最强,故实验要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应让酶溶液达到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反应物与底物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就让反应物与酶接触。
(3)由图可知,“糖衣”能让胃蛋白酶在能在胃中起作用,“肠衣”能让胰酶只在小肠中起作用,因此“糖衣”和“肠衣”的材料应符合:糖衣在胃液中分解,肠衣在胃液中不分解,在肠液中才分解。
23.【答案】(1)酵母汁
(2)李比希
(3)A;C;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结合题图可知,毕希纳研磨酵母细胞,从死亡的酵母细胞中提取出酵母汁,加入冷却后的蔗糖汁中,发现蔗糖汁转化为酒精,而不加入酵母汁的蔗糖汁没有转化为酒精。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酵母汁。
(2)李比希认为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巴斯德认为酶是有生命的物质。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毕希纳的实验变量是酵母汁,不是活的酵母菌。可见,毕希纳的实验结果支持了的资料-中李比希的观点“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
(3) A.毕希纳的实验变量是酵母汁,不是活的酵母菌,其实验结果支持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可见,酶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A正确。
B.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 类化学反应。斯帕兰扎尼分离出的胃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的分解,但不可以催化蔗糖汁的分解,B错误。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C正确。
D.结合上资料信息可知,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ACD。
24.【答案】将止水夹打开,让液体流下去,看U形管中是否会出现液面差并保持一段时间,如果有液面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锥形瓶中放入马铃薯汁2mL,在针筒中加入10mL过氧化氢溶液,然后打开止水夹,让过氧化氢溶液流入锥形瓶中;;记录下U形管中的液面变化,以及最终的液面高度差;;在锥形瓶中放入胡萝卜2mL,在针筒中加入10mL过氧化氢溶液,然后打开止水夹,让过氧化氢溶液流入锥形瓶中,记录下U形管中的液面变化,以及最终的液面高度差;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25.【答案】(1)催化;消毒杀菌
(2)CO2;分解反应
(3)25%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水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可以用高温煮沸法消毒杀菌。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x的化学式。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或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大曲内含有多种微生物和酶,由于酶具有催化作用,可缩减白酒的酿制时间。除初冬的冬月和年底的腊月外,酿酒时所用的水需要煮沸五次后放凉使用,煮沸的目的是消毒杀菌。
(2)根据方程式 得到:6C+12H+6O=4C+12H+2O+2X,解得:2x=2C+4O,即X=CO2;
因为只有一种反应物质,所以为分界反应。
(3)原来白酒中酒精的质量:100g×50%=50g;
后来溶液中酒精的溶质质量分数:。
26.【答案】(1)温度
(2)模拟人体胃的酸性环境
(3)小光同学;酶有高效性避免乳白色蛋白液在胃蛋白液温度改变前被催化分解,影响实验
(4)8分钟后37℃下的蛋白液变澄清,其他温度下的蛋白液没有变澄清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酶的特性:①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②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③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1)根据题目信息以及两人设计的方案分析,实验研究的变量是温度。
(2)实验变量为温度,而人体胃部主要呈酸性,所以需要滴加1滴稀盐酸,模拟人体胃部的酸性环境。
(3)我认为小光同学设计的更合理, 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这样可避免乳白色蛋白液在胃蛋白液温度改变前被催化,影响实验现象。
(4)因为乳白色蛋白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质,它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为可溶性的氨基酸后,蛋白液会变澄清,因为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确实会降低,所以预期现象是8分钟后37C下的蛋白液变澄清,其他温度下的蛋白液没有变澄清。
27.【答案】(1)大米汤
(2)无菌水;溶液变蓝色
(3)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细菌
【解析】【分析】小科要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能够使溶解分解成葡萄糖,根据材料一可知,淀粉遇碘液变蓝,而葡萄糖遇碘液不变色;根据材料二可知,斐林试剂遇葡萄糖变砖红色,而遇淀粉不变色。
【解答】(1)根据小科探究的问题,反应物甲中应有淀粉,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中大米汤中有淀粉,所以选择大米汤做反应物;
(2)在B1中,大米汤中加入物质乙,加入斐林试剂不变色,则试剂乙是无菌水,B2加入物质甲,斐林试剂变砖红色,则甲是土壤浸出液,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A1中,大米汤加入无菌水,则淀粉没有被分解,加入碘液后溶液变蓝色,A2中加入土壤浸出液,淀粉被分解,则加入碘液,溶液不变蓝色;
(3)通过实验可知,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故答案为:(1)大米汤;(2)无菌水;溶液变蓝色;(3)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28.【答案】(1)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会影响溶液的pH 值
(2)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气泡附着在滤纸片表面,使滤纸片浮力增大,大于重力时上浮直至浮出液面,分解速度越快,相同时间内产生气泡数越多,浮力增加越快,所用时间越短
(3)t2-t4>t1-t3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活性可调节性:包括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易变性: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助因子有关;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几乎不被消耗;只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降低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与无机催化剂一样,也会出现中毒现象。
【解答】(1) 为了更好体现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老师建议步骤②中应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其原因是: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会影响溶液的pH值在,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可以减小影响;
(2) 过氧化氢分解速度随着增大而增大 ,所以t2-t4是过氧化氢随着pH的分解影响,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是t1-t3;当t2-t4>t1-t3;就能说明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比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更大
故答案为:(1)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会影响溶液的pH值 (2)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气泡附着在滤纸片表面,使滤纸片浮力增大,大于重力时上浮直至浮出液面,分解速度越快,相同时间内产生气泡数越多,浮力增加越快,所用时间越短 (3) t2-t4>t1-t3
29.【答案】(1)温度过高酶的活性降低
(2)②
(3)服用相同剂量的布洛芬缓释胶囊血药浓度超过8.5μg mL,且比服用布洛芬片剂血药浓度低,可以降低产生副作用的风险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酶发挥高效性需要适宜温度。反射弧组成部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1、发热过程中体温升高,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导致食欲不振。
2、下丘脑是神经调节中枢,神经传递的过程依次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下丘脑应该是属于②神经中枢。
3、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布洛芬胶囊比布洛芬片剂的作用时间更长久,小明是拉伤需要使用布洛芬抑制疼痛,所以需要布洛芬的作用时间长会更有效果。而且布洛芬缓释胶囊比服用布洛芬片剂血药浓度低,可以降低产生副作用的风险。
30.【答案】刚放入滤纸片时,其重力大于其浮力,滤纸片下沉。
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泡附着在滤纸片上。
随着过氧化氢不断被催化分解附着在滤纸片上的氧气泡越来越多。排开水的体积越来越大,滤纸片和气泡作为整体,其整体浮力增大。
当整体的浮力大于整体的重力时,滤纸片开始上浮,直到浮出液面。
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pH为7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所以图乙②号中烧杯滤纸片从下沉开始到浮出液面时间最短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浮力的变化;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体沉浮的条件分析;
【解答】下沉的原因是:滤纸的重力大于浮力,因此会下沉;H2O2溶液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会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会附着在滤纸表面,使得滤纸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就会上浮;且催化剂催化效果越强,H2O2 分解的就越快,产生氧气的速度就越快,滤纸就越快的上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