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一、基础达标
1.下表是“胜哥”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2.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既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又能改变其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3.如图是某品牌“一摇冰”功能饮料,该饮料罐在夏天能制冷,罐底中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4.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小科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蒸发水分 ②加入氢氧化钙 ③降低温度 ④升高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比例的是( )
A. B.
C. D.
6.下列配制氯化钠溶液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e B.bdcea C.ebdca D.bcdea
7.消毒液用途比较广泛,使用消毒液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否则危害很大,不如不用。小科同学在实验室根据说明书(如图)配制消毒液,下列肯定不需要仪器是( )
A.天平 B.量筒 C.烧杯 D.玻璃棒
8.20℃时,AB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50克的水,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溶解后,静置,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B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9.“胜哥”用20mL 一次性注射器吸取10mL 某碳酸饮料(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并用胶头封闭注射器针孔,分别进行了如图实验。图Ⅰ中,用力向外拉动注射器,管中出现许多小气泡,图Ⅱ中,用力向里推注射器,小气泡减少。此实验可以说明气压变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气体的溶解度还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请解释“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的原因是河水温度升高后 。
10.某温度下,将40 g食盐放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了36 g食盐,得到136 g食盐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食盐水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2)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g,溶剂质量为 g。
(3)将上述溶液分为四等份,每一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g,溶剂质量为 g。
11.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会了溶液的配制方法,马上动手配制了10%的食盐溶液,如图所示就是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配制溶液共有五个步骤,请按正确顺序补充完整:②→ ④→③
(2)下列情况中,会使食盐溶液质量分数低于10%的是 。
A.称取的食盐不纯,有杂质
B.配制好的溶液转移时,不小心有少量液体溅出
二、巩固提升
12.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13.小科同学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小科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钙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14.甲烧杯中是60℃的硝酸钾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C.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D.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15.“胜哥”用盛有150g水的烧杯进行如图1所示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②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2中的a
B.溶液①②③都是饱和溶液
C.溶液①②③中,溶液浓度的关系是③>②=①
D.若将溶液②升温至t2℃,固体能全部溶解
16.小科通过微信公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溶解度曲线》科学视频后,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
B.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D.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17.20℃时,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100克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不断搅拌,使之充分到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丁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8.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时,M和N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将60℃时N溶液降温至30℃,一定有晶体析出
C.30℃时,M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40%
D.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
19.如下表是物质 A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现向 100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 A 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 A 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 A 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20.小科看到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群发的《天气预报瓶》,感觉很好奇!其实天气预报瓶中的主要溶质是樟脑,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樟脑溶解度的变化使瓶中固体物质增多或减小。
(1)如图1中所示,天气瓶中的溶液是樟脑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要仿制天气瓶,最好选择物质 。
21.小科通过微信公号“胜哥课程”对溶解度曲线有了深刻的理解。如图所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t2℃时,把5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有一份含有甲物质和食盐的混合溶液,若想提纯甲物质可采用的方法是 。
22.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率有快有慢,他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与冰糖颗粒大小有关
【猜想B】与水的温度高低有关
【猜想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他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0.5g块状冰糖 100mL、10℃的水 缓慢溶解
② 0.5g块状冰糖 100mL、80℃的水 较快溶解
③ 0.5g粉末状冰糖 100mL、80℃的水 快速溶解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
;
(3)如果要验证猜想C,应如何设计实验?
。
23.实验室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NaCl)溶液。如图是小科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 (填“10mL”“50mL”或“100mL”)量筒。
(2)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
(4)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配制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24.资料一: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6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20.9 31.6 110 246
氯化钠 35.8 36.0 37.3 39.8
氢氧化钙 0.17 0.16 0.11 0.074
资料二: 同一硝酸钾溶液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1)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
(2)资料二中,一定不符合图中纵坐标y的物理量是____。 (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A.10℃升温到30℃:溶剂的质量
B.10℃升温到70℃:溶质的质量
C.10℃升温到70℃:溶液的质量
D.10℃升温到90℃:溶质质量分数
(3)如图所示,烧杯A 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则该溶液上层的密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层的密度;向烧杯B中加入氢氧化钠后,烧杯A 中变浑浊,原因是 。
25.小科在做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时,查阅了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见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氯化铵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1)夏天预防中暑可以适量喝淡盐水、生理盐水、温开水。0.9%的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药剂,其溶质为 。
(2)20℃时,一只烧杯中盛有 18.6g氯化钠,另一只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的氯化铵,小科向两只烧杯中各加入50g的水,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所示。
① 甲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 0.1%)
② 乙烧杯内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请说明理由 。
26.四个实验小组在室温20℃时分别取不同质量的食盐,逐渐加入到各盛有 50g 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溶液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克 50 50 50 50
食盐的质量/克 12.5 17.5 22.5 27.5
溶液质量/克 62.5 67.5 m 68
(1)表格中m值为
(2)第一组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若欲使第一组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少一半,需加水多少克?
(4)若欲使第二组所得溶液恰好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恒温蒸发多少克水?(保留一位小数)
27.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盐酸500 毫升,需要38%的盐酸多少毫升 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并说说具体的配制过程。(已知10%盐酸的密度是 1.047 克/厘米3,38%盐酸的密度是 1.19克/厘米3)
28.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 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计算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A、衣服上沾有碘酒,要想洗掉,只需要加入能够溶解碘酒的溶剂即可;由表格可知,碘酒可以易溶在汽油中;所以衣服上的碘酒可以用汽油擦洗;故A正确;
B、由表格可知,碘在水中和汽油中的溶解性不同;故B正确;
C、由表格可知,水、汽油、酒精都是可以作为溶剂;故C正确;
D、高锰酸钾溶于水后,形成的是紫红色的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溶解性,故A不合题意;
加水或加食盐,既不能增大溶解速度,也不能增大溶解性,故B、C不合题意;
用酒精灯加热,可以提高溶液温度,从而提高溶解速度,增大溶解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一摇冰”在夏天可以制冷,说明该物质溶于水时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时几乎没有变化,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
【解答】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有:
①蒸发水分,即减少溶剂;
②加入氢氧化钙,即增加溶质;
④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高温度,即减小溶解度。
故选D。
5.【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步骤分析。
【解答】配制氯化钠溶液应先计算,再取用固体称量所需氯化钠,将称量好的氯化钠倒放烧杯中,再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倒入烧杯中,最后搅拌溶解;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实验室里配制稀消毒液时,需要用浓消毒液加水,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说明书配制消毒液,利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采用的加水稀释的方法,实验步骤是计算、量取、溶解,量取15%的过氧乙酸溶液和水,再进行混匀;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15%的过氧乙酸溶液和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在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量同、烧杯和玻璃棒,不需要天平;
故答案为:A。
8.【答案】(1)A
(2)37.5%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溶液中不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的食盐,则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A。
(2)B中的食盐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分数:。
9.【答案】变大;氧气的溶解能力降低,河水中含氧量低,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溶解性是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解答】用力向外拉动注射器,管中出现许多小气泡,用力向里推注射器,小气泡减少,气泡由多变少,可见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大。气体的溶解度还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的原因是河水温度升高后氧气的溶解能力降低,河水中含氧量低,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故答案为:变大;氧气的溶解能力降低,河水中含氧量低,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10.【答案】(1)食盐;水
(2)36;100
(3)9;25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由固体液体组成的溶液,固体为溶剂,液体为溶质;
(2)溶解的食盐的质量就是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3)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分析解答。
【解答】(1)食盐水中的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
(2)充分搅拌后溶解了36g食盐,则溶质质量为36g,那么溶剂质量为:136g-36g=100g;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四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都相等,那么每份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就是溶质总质量的,即36g×=9g。每份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等于溶剂总质量的,即100g×=25g。
11.【答案】(1)⑤→①
(2)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因为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配制溶液的步骤:
②从试剂瓶中取出食盐;
⑤用天平称量规定质量的食盐;
①将食盐倒入烧杯中;
④用量筒量取合适体积的水,然后倒入烧杯中;
③用玻璃棒搅拌,直至食盐完全溶解即可。
即②→⑤→①→④→③。
(2)A.称取的食盐不纯,那么食盐的质量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析偏小,故①正确;
B.配制好的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即使有少量液体溅出,也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②错误。
故选A。
12.【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汽油去油污、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是溶解现象;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作用分析。
【解答】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汽油作溶剂,溶解了油污,形成了溶液;
B. 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是酒精作溶剂,溶解了碘,形成了溶液;
C. 洗涤剂不能完全溶解油污,但起到乳化作用,将原来的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没有形成溶液;
D. 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是硝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了溶液;
所以C 与其它三个选项不同。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温度升高,说明物质溶解后放出热量,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氯化钙和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故A、C不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下降,故B不合题意;
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蒸发水无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分析;
B、根据蒸发溶剂未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分析;
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由溶质和溶剂质量决定,与是否饱和无关分析;
D、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解答】A、甲恒温蒸发20克水仍没有晶体析出,说明甲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甲和乙中溶质质量相等,甲比乙中溶剂多20克,则 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不符合题意;
C、 甲和丙为不同温度下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符合题意;
D、 丙和丁是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确定100g水中最多溶解固体W的质量,从而确定溶解度,并与图2对照即可;
B.将溶质质量与加入的固体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C.溶质质量分数=;
D.根据溶解度计算150g水中溶解固体W的质量,然后与加入的50g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t3℃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50ga恰好饱和,因此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2中的a,故A正确不合题意;
B.t1℃时W的溶解度分别是20g,1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够溶解的质量是30g,因此溶液①②③都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溶液①②③中,溶液浓度的关系:①②都是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等,③中是t3℃时的饱和溶液,因此质量分数大于①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t2℃时,W的溶解度是30g,1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够溶解的质量是45g,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2)如果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则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如果溶液不饱和,那么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3)根据溶液质量大小进行判断;
(4)根据t1℃时,二者的溶解度大小进行判断。
【解答】A.t根据图像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缺少单位g,故A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乙。题目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则无法比较,故B错误;
C.温度从t2℃降至t1℃时,如果溶液质量相等,则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题目没有说明溶液质量的关系,因此无法比较,故C错误;
D.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则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有固体未溶解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向杯底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中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分析。
【解答】A、 甲烧杯中,硝酸钾未完全溶解,是饱和溶液 ,不符合题意;
B、 丁烧杯中为丙烧杯中溶液再加25克水形成,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符合题意;
C、 乙→丙过程中,若固体刚好溶解,即丙是饱和溶液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D、 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意义判断;
(2)根据晶体析出的条件判断;
(3)根据图像确定30℃时M的溶解度,然后根据“”计算溶解度;
(4)根据物质N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60℃时,M和N的图像相交,即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是题目没有说明二者都饱和,故A错误;
B.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降低到30℃时,如果溶液依然为不饱和溶液,那么就没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30℃时,M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溶液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在温度低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高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19.【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解度为一定温度下,100g水溶解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结合甲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根据溶液变化流程中的条件,判断物质的溶解及所得溶液的状态或组成。
【解答】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5℃时,A的溶解度大于37.2g,小于41.4g,则100g水中加入A物质,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即①;
再加入4.2gA,即一共加入41.4gA,不能够完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有固体,即②;
升温到60℃时,此时溶解度为55.2g,则41.4g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固体全部溶解,即③;此时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②,故A错误;
再加入9gA,则此时加入固体的总质量为41.4g+9g=50.4g,固体能全部溶解,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即④,故C错误;
降温到50℃时,溶解的溶解度变为50.4g,此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且无固体析出,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③,故B错误;
综合可知,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0.【答案】(1)饱和
(2)甲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有固体未溶解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2)根据作天气瓶应选择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分析。
【解答】(1) 天气瓶中的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樟脑,是樟脑的饱和溶液。
(2) 仿制天气瓶应选择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甲受温度影响大,乙变化不明显,要仿制天气瓶,最好选择甲物质。
故答案为:(1)饱和;(2)甲。
21.【答案】(1)=
(2)80
(3)降温结晶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2)t2℃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30q,所以t2℃ 时,把5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3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0g+50g=80g。
(3)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食盐物质,若要提纯甲,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22.【答案】(1)B
(2)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3)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 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块状冰糖,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液体,观察两烧杯中冰糖溶解的快慢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 控制变量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实验①和实验②温度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温度对同种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即猜想B;
(2) 比实验②和实验③ 冰糖颗粒大小不同,粉末状溶解更快, 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3) 如果要验证猜想C,设计实验应该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实验搅拌,一个实验不搅拌。
23.【答案】(1)50mL
(2)搅拌,加速溶解
(3)④①③⑤②
(4)偏小
(5)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氯化钠质量,再用溶液质量减去溶质质量的点水的质量,计算出水的体积,据此选择量筒。
(2)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4)注意步骤③中仰视读数对溶剂质量的影响即可;
(5)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大,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所需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50g×10%=5g,则所需量取的水的质量=50g-5g=45g,合45mL,所以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50mL量筒;
(2)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首先需要计算所需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以及量取的水的体积,接着称取氯化钠和量取水,加水溶解配制氯化钠溶液,装瓶贴签,因此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③⑤②;
(4)量取液体时,视线应该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比实际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小,造成溶剂质量偏大,所以会导致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5)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不合题意;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B不合题意;
C.氯化钠晶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不合题意;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4.【答案】(1)冷却热饱和溶液
(2)A;D
(3)等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析出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根据甲图现象及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
【解答】(1)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为降温结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比氯化钠大。
(2)A、温度由10℃升温到30℃,溶剂质量不变,所以纵坐标y的量一定不符合如图乙变化,故符合题意;
B、温度由10℃升温到7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质质量增加,但不一定一直增加,所以纵坐标y的量可能符合如图乙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温度由10℃升温到7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液质量增加,但不一定一直增加,所以纵坐标y的量可能符合如图乙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温度由10℃升温到9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但温度由70℃升温到90℃,溶质质量、溶液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纵坐标y的量一定不符合如图乙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3)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上层的密度等于下层的密度;向烧杯B中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烧杯A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烧杯A中变浑浊。
25.【答案】(1)NaCl
(2)①26.5% ②是, 20℃时, 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18.6克。(合理即可)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 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1) 夏天预防中暑可以适量喝淡盐水、生理盐水、温开水。0.9%的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药剂,其溶质为 NaCl (氯化钠);
(2) ①20℃时 , 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18克,是饱和溶液,所以氯化钠的溶质的质量分数=18克/68克=26.5%
②20℃时, 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克.,所以50克水中最多溶解18.6克,属于饱和溶液,刚好饱和;
故答案为:(1) NaCl (2) ①26.5% ②是, 20℃时, 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18.6克。(合理即可)
26.【答案】(1)68
(2)
(3),所以需加水125g-62.5g=62.5g。
(4)根据第四组实验结果可知,在20℃时,50克水最多能配制食盐水68克,即20℃时,50克水中最多溶解食盐18克,所以17.5克食盐溶解在48.6克水中达到饱和,所以恒温蒸发水分1.4g。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解答】(1)根据第四组实验结果可知,在20℃时,50克水最多能配制食盐水68克,第三组实验中水的质量和食盐质量之和大于68克,所以最多形成溶液68克。
27.【答案】解:需要38%的盐酸的量:V=(500 毫升×1.047克/厘米3×10%)÷38%÷1.19克/厘米3≈115.77厘米3=115.7 毫升,需要加水的量:毫升-115.7毫升=384.3 毫升 配制过程:(1)计算出配制10%的盐酸500 毫升需要38%的盐酸的量 115.7 毫升和需要添加的水的量 384.3 毫升;(2)量取115.7 毫升的 38%的盐酸和384.3 毫升的水;(3)先将水倒入烧杯中,再沿杯壁倒入盐酸,边倒边搅拌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液的的体积=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
根据溶液配制的过程分析。
【解答】 需要38%的盐酸的量:V=(500 毫升×1.047克/厘米3×10%)÷38%÷1.19克/厘米3≈115.77厘米3=115.7 毫升,
需要加水的量:V水=500毫升-115.7毫升=384.3 毫升
配制过程:(1)计算出配制10%的盐酸500 毫升需要38%的盐酸的量 115.7 毫升和需要添加的水的量 384.3 毫升;
(2)量取115.7 毫升的 38%的盐酸和384.3 毫升的水;
(3)先将水倒入烧杯中,再沿杯壁倒入盐酸,边倒边搅拌。
28.【答案】(1)8.4
(2)不饱和
(3)解:②中水的质量为40g,硝酸钾的质量为40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KNO3%= 。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然后再用40g减去溶解度得到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
(2)根据图乙确定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然后据此计算出蒸发60g水后其中溶解的硝酸钾的最大质量,最后与40g进行比较即可。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未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那么未溶解的质量未:40g-31.6g=8.4g;
(2)蒸发60g水,那么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g-60g=40g。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设4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质量为x,
;
解得:x=44g;
因为40g<44g,所以②中的溶液不饱和。
(3)②中水的质量为40g,硝酸钾的质量为40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KNO3%=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