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一上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第1课时 一共有多少(1)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初步探究加法世界(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及5以内加法的实际应用) 课时内容概览: 本课时位于教材第24至26页,是继学生初步认识10以内数字之后,对加法这一数学概念进行初步认识和理解的环节。通过生动的情境设定和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为后续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尽管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在学习加法的初期阶段仅入学不到一个月,但他们对于数学概念的接触和认识并非完全空白。这一事实揭示了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算术基础,这是他们过往经验对本次学习加法的积极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生们对加法有所接触,但他们可能并未能清晰地感知到,这些日常经验中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待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一问题,即加法运算的本质和应用,尚未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完全剥离出来。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识别出加法问题,让他们明白加法不仅仅是一种算术运算,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发现身边无处不在的加法实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加法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策略 1. 依托日常情境,理解加法真谛 学生将通过联系他们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领悟加法的真正意义。他们将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并理解加法的应用场景,从而深入体验加法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 动手实践,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世界 在观察和操作的活动中,学生将积极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他们将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法则,并在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加法概念的理解。 3.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情境中提取加法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识别并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这些问题。这一过程不仅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 24页
教学目标 1. 融入生活,感悟加法 通过结合学生们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感悟加法的实际意义。 2. 实践探索,学习5以内加法 在有趣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中,鼓励学生们亲手探索和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运算。 3. 情景问答,应用加法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将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加法问题,进而通过思考和实践解答这些问题。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加法的核心意义,并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具备通过观察图表来解读图表内容的能力,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准确地进行数学表达式的列写与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猜谜游戏吗?现在,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学习用品的有趣谜语。大家要仔细听哦:“它有着黑色的内心,尖尖的头部,走路时全靠它的头部来引导;无论是直行还是横行,它都能轻松应对,但一旦肚子空了,它就无法再前进了。”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个谜语的答案是什么吗? 学生(齐声或个别回答):铅笔!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 点数法教学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这位小朋友也带着她的笔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了。她的一只手上有3支笔(板书:3),另一只手上有2支笔(板书:2)。如果我们将这两手的笔合在一起,那么一共有多少支笔呢?请大家试着数一数,讨论一下。” (同学们开始小组交流讨论) 老师:“我听到有同学说1、2、3、4、5,一共是5支笔。非常棒,这就是点数法,从第一个数开始一直数到最后一个数,就可以得到总数了。” 2. 接数法教学 老师:“大家真棒,这么快就学会了点数法。现在,让我们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些可爱的熊猫吧!(展示插图)你们看到它们在做什么了吗?” 学生1:“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 学生2:“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老师:“那么,如果把这些熊猫都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呢?请大家再次尝试数一数。” (同学们继续讨论) 老师:“很好,有同学说3之后是4、5,所以一共有5只熊猫。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数开始,接着数下去,得到总数。” 3. 图示法教学 老师:“除了点数法和接数法,我们还可以用图示法来帮助我们计算。比如,这3只吃竹子的熊猫,我们可以画3个圆圈来表示;那2只玩皮球的熊猫,我们就再画2个圆圈。这样,合起来就是5个圆圈,代表有5只熊猫。” 4. 算式认知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了,3只吃竹子的熊猫和2只玩皮球的熊猫合起来是5只熊猫。那么,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 (让学生尝试写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你写的算式呢?老师帮你写在黑板上。” (学生展示算式,老师进行点评) 老师:“非常棒!3只吃竹子的熊猫和2只玩皮球的熊猫合起来是5只熊猫,我们可以写成这样一道加法算式:3 + 2 = 5。这个‘+’叫做加号,表示把两部分加在一起的意思。这道算式读作:3加2等于5。”
三、随堂练习 课堂练习: 1. 动手实践,深入计算。 (1) 老师引导:“同学们,请打开教材,翻到第24页最下方的习题部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实际摆放物品来辅助计算。你们可以直接观察图形并写出答案,如果觉得有些困难,也可以用花片来模拟摆放物品,然后再进行计算。另外,如果你们喜欢,也可以尝试画出图形后再进行计数。” 老师鼓励:“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这个练习。” 2. 观察图形,列式计算。 老师展示课件:“接下来,我们要通过观察图形来列出并计算加法算式。” 在展示过程中,老师解释:“这个练习要求你们将看到的图形转化为加法算式。记住,加法算式是用来表示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计算过程。” 老师强调:“通过观察图形,你们将更深入地理解加法的意义。这是对我们今天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 本课堂练习旨在考查学生对加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图形,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两个数合并的过程,并深入理解加法的含义。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巩固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四、课堂小结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解答“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其实,这类问题的核心就是将两个数加在一起,找出它们的总和。我们称之为加法运算。当我们面对5以内的加法时,可以使用许多有趣的方法,比如点数法、接数法和图示法。希望大家能牢记这些方法,并在课后用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去寻找生活中的实例。我相信,只要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加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努力,看看谁能发现得最多吧!
五、教学板书 一共有多少 3 + 2 = 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铅笔演示”开始,我就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主动提出他们心中的疑问,随后引导他们利用加法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接着,通过展示“熊猫图”(一幅展示了3只熊猫和2只熊猫相加的关系),我再次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加法来解答。 在学生们完成放松活动后,我还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这道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更需要他们利用已学的加法知识来找到答案。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过程,我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加法的意义,还加深了他们对应用题结构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