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 草原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 草原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5 21: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 草原 课时 2
内容 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草原风情,欣赏草原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特色。 思维能力: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抓住作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表达方法,运用联想与想象,让形象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 审美创造: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思政 元素 通过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重点 难点 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 准备并展示一系列草原图片,同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营造宁静而辽阔的氛围。 2.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3. 提问:“同学们,你们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你们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好奇心。 4.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揭示本课的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去探寻它的秘密和魅力。” 5.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之前对草原的了解,包括所见所闻、阅读经历等。 6. 根据学生的分享,简要补充介绍草原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文化风俗。 【学生活动】 1. 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草原图片,聆听背景音乐,沉浸在草原的意境中。 2. 根据教师的描述,想象自己站在草原上的情景,感受草原的广阔与自然的壮美。 3. 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对草原的初步印象和想要深入了解的方面。 4. 注意听讲,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5. 积极参与分享,回顾自己之前的草原知识储备。 6. 倾听教师的补充介绍,丰富对草原的全面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和促进互动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且高效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草原的直观感知,激发他们对草原文化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 1. 介绍老舍及其相关写作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提及老舍曾访问内蒙古大草原并写下《草原》一文,强调其文学价值。 2.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确保读通顺。 提醒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圈出并标注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教师展示字词,逐一指名学生认读。 针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特别指出“稍”字的翘舌音和“裳”字的轻音读法。 强调“毯”字的正确书写顺序及结构特点,示范书写。 讲解“腐”字的结构,指导学生注意“广”字旁的撇与“付”和“肉”的结合。 【学生活动】 1. 聆听老舍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 学生认真听讲,了解老舍的文学地位和《草原》的写作背景。 2. 自由朗读课文并标注生字新词。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懂的字词。 注意模仿教师的范读,努力读准每个字的音。 3. 参与字词预习检测。 学生轮流认读教师展示的字词卡片。 根据教师的纠正,及时调整自己的读音和记忆。 观察并学习教师示范的书写方法,注意书写的正确性和美观性。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老舍及其写作背景、自由朗读课文、检测字词预习情况以及教师示范书写等教学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识字写字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快速默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安排这篇文章的。请大家在五分钟内读完,并且注意找出那些能够揭示文章线索的关键词句。读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2. 组织汇报交流: "好了,时间到!谁愿意先来分享一下你们找到的关键词句?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展开故事的。" "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现在,让我来帮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首先,我们看到了草原的美景,接着是人们的热烈欢迎,然后是热情的会见和款待,最后是不舍的告别。简单来说,就是‘初见草原——喜迎远客——热情会见——盛情款待——依依惜别’。这样的结构让文章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3. 过渡到第1自然段的深入分析: "现在,让我们聚焦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这是老舍先生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请大家默读这一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描绘出那美丽的画面。" 4. 指名朗读并指导圈画: "好的,现在请小王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请仔细听,并用笔圈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5. 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我看到大家都做了圈画。我们先来讨论一下‘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句话。你们觉得‘清鲜’和‘清新’有什么不同?‘明朗’和‘晴朗’又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碧千里’这个词。它形容的是草原的广阔和绿色。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画家,你会如何用画笔表现这样的景象?" "还有这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这里的‘渲染’和‘勾勒’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6. 指导背诵: "现在,我们来一起背诵这一段。记住,作者先是写了天空,然后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接着是小丘和羊群。我们在背诵时,也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谁愿意先来试试?" 【学生活动】 1. 快速默读并交流: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标记关键词句,并与同桌交流。 2. 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3. 默读并想象: 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4. 朗读与圈画: 学生轮流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5. 参与点拨与讨论: 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6. 背诵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尝试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快速默读和关键词句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朗读和圈画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入的点拨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背诵练习则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环节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活动】 1. 总结教学内容: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那里的天高云淡,一碧千里,以及那些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我们还学习了作者是如何用精准的词语和生动的比喻来描绘草原的。这些写作技巧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美景,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 点评学生表现: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出色的表现。你们在快速默读时展现出了高效的阅读能力,圈画和讨论时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在理解和背诵课文时,你们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草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在下节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草原上人们的生活。请大家预习接下来的部分,思考一下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如何迎接和招待客人。我们下节课将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学生活动】 1. 聆听总结: 学生认真听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堂上的学习要点。 2. 接受点评: 学生听取教师对自己表现的点评,从中获得反馈和激励。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准备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思考草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待客之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和点评,学生能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空间。同时,教师的积极反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预习任务的布置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整个教学环节旨在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学习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复习导入: 展示草原风光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背景。 提问:“同学们,这些图片是否让你们想起了我们之前学过的《草原》这篇课文?谁能背诵一下第一自然段,带领我们再次感受草原的风光之美?” 2. 引导回顾: 在学生背诵后,教师总结:“是啊,作者通过描绘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等元素,展现了草原的壮丽与美丽。” 提出问题:“那么,除了自然风光,你们还记得作者提到草原上的人有什么特点吗?” 3. 过渡新课: 微笑着说:“上节课,我们主要聚焦在草原的风景上,这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草原上的人文风情。草原不仅风景如画,那里的人们更是热情好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踏上这片充满温情的草原,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吧!” 【学生活动】 1. 背诵与联想: 根据教师的提示,背诵《草原》第一自然段,并尝试在脑海中重现草原的美景。 2. 思考与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并讨论作者如何描述草原上的人,如他们的热情、生活方式等。 3. 期待与准备: 聆听教师的过渡语,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期待感,做好心理准备和思维准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帮助学生巩固对草原风光美的理解,同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的过渡语旨在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转向人文风情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 1. 自读引导: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词语,并在旁边做上标记。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请记录下来。” 2. 小组讨论指导: “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这些句子或词语,说说它们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发现。” 3. 提问与引导: “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草原人民,你们会选择哪个词呢?(热情好客)” “很好,'热情好客'这个词很贴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展现这种特点的呢?请你们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尝试给每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4. 重点语句品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们能体会到它的妙处吗?(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人民迎接远客的场景)” “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场景,看看能否同样生动地表达出来。” 5. 情感升华引导: “当夕阳西下,作者与朋友们不得不分别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们结合文中的描述,谈谈自己的感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现在,我们来一起理解这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逐字逐句地读一读,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6. 回顾与总结: “我们讨论了这么多,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也是作者赞美和依恋的对象,同时展示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最后,请你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活动】 1. 自读并标记: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由朗读指定段落,并在重要句子或词语旁做标记。 2. 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 3. 回答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并为课文部分添加小标题。 4. 品读句子: 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体会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并尝试模仿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情感体验: 学生结合文中的描述,谈谈自己对夕阳下分别场景的感受,理解并复述重点诗句的含义。 6. 总结反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题目的问题,选择喜欢的场景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和模仿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通过口语表达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草原文化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最终,通过情感升华和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对蒙汉人民深厚情谊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环节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 主题概括引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草原》这篇散文。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谁呢?它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没错,《草原》是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时写下的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那么,他到底赞美了草原的哪些方面呢?又讴歌了怎样的民族情谊呢?” 2. 拓展延伸介绍: “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歌与《草原》有着相似的主题,都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当地民族的生活。” “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受它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活动】 1. 主题概括回应: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回顾《草原》的作者和内容,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参与: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敕勒歌》,尝试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学生感受到了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了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本节课在解读文本时,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如是否与亲人、好友分别的经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分别时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受,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