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6.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6-25 20:2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来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本章从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继而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说明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这样的安排既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又强调了人体通过神经等调节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之路更加合理地学习。 教材图文并茂,设计了“膝跳反射”实验、反射弧示意图分析等,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进行乐于探索,实事求是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掌握反射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以多媒体动画和现象讨论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抽象的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反射。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只能观察到外在表现,而对内在的本质活动理解起来则较抽象,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容易分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至始至终的保持兴趣昂然的状态是我思考最多的也是觉得最难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中应通过一种方式巧妙得设计利用好多媒体设备、动手实验、开展活动、参与表演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所见的、亲身体验过的、大家都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情境)为素材,引领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将其变为理论知识,最后使用多媒体图片和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知识结构表现得更形象化。整节课以问题贯穿,结合视频及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将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极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基于这一特点,本节课中设计了游戏、活动、探究、实验等环节,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年龄较小的孩子往往更喜欢与人合作,因此安排了小组学习讨论。很多学生对人体的神经调节有感性认识,但本课的内容抽象、难理解,特别是反射弧的组成,以及控制不同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不同的。所以本课从生活实例结合信息化手段出发,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图片、动画或视频等信息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松开烫手馒头反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运用锌铜弓或打火机点火器电击牛蛙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理解反射的概念。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组成。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射现象的分析,建构反射的概念,并准确判断一种现象是否是反射。 2.掌握反射必须有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描述反射弧的结构组成。 3.理解完成一个反射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教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什么是反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主题。我先来告诉大家:其实,刚才我们做的就是两个反射活动。你能体会到什么是反射吗?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反射活动。我要请两位位同学到前面来完成拍手背游戏。谁愿意参加? 学生:(纷纷举手) 两人一组合作先完成起拍手背游戏和膝跳反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展示膝跳反射的演示视频 呈现问题:①.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2. ②.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③.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在原因的分析上有难度,可先留下悬念待会解决) 教师:什么原因导致了有些小组没有产生膝跳反射? 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要求: a、叩击时机:被试验者放松且未注意; b、叩击部位:膝盖下面的韧带,并指给学生看; c、叩击速度:要快速。 学生:小组讨论与分析。风采展示,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小组根据实验结果交流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失败的原因。 教师:以刚做的膝跳反射为例,试着总结反射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游戏,观察生物受刺激的表现,感性认知反射的存在,并能区分好生物的应激性和反射。通过对反射条件的比较分析,构建反射概念。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教师:反射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完成这种生理活动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反射是通过什么结构完成的? 出示探究主题: 以课本92页“松开烫手馒头的反射弧示意图”为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你能总结出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吗 ②你能说出此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吗 学生:合作讨论完之后,先小组汇报,之后老师再作补充和强调,指出: 教师:如果上述事例发生在你身上呢?你会有什么反应? 学生:都会做出一样的反应 也就是生物体普遍的规律的反应,于是可以总结出: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这五部分结构参与了完成了反射活动,我们把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教师:展示反射弧完整的结构组成,并动画演示反射过程的产生。 学生:说一说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认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教师:人拿烫馒头烫手,来不及思考就扔掉这个反射活动,实际上和针刺手,把手缩回来这个反射活动是相类似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针刺手,把手缩回来这个反射活动的过程。 学生:手指皮肤中感受器感受到疼的刺激,产生了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受了这个信号后,立即产生冲动,并将冲动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迅速将来自神经中枢的冲动传到手指肌肉中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支配肌肉收缩,产生手收缩回来的动作。
设计意图 强化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比较,从理性方面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总结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及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所讲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缩手反射等都是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对于这一类反射,只要出现刺激,正常的人体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还能形成复杂的反射。比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时,就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汽车喇叭声时,就会迅速躲避等等。 教师:对于某些语言刺激,也能形成复杂的反射。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小故事。(出示望梅止渴故事图片) 学生:学生阅读小故事。 教师:你知道这个故事说的是哪一个成语吗 学生:望梅止渴。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出示杨梅) 学生:杨梅。 教师:你们有没有吃过杨梅呢 学生:有。 教师:在吃杨梅的时候,有什么反应 学生:有很多唾液。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吃这又酸又甜的杨梅呢 学生:想。 教师:那现在你的感觉又是什么呢 学生:有很多唾液。 教师:杨梅是酸的,吃了以后能够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反射。凡是吃过杨梅的人,在见到杨梅时,就能出现这种反射——分泌唾液;谈论杨梅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复杂的反射过程。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教师:除了“望梅止渴”,你还能举出相类似的实例吗 学生:画饼充饥。 教师:回答得很好。 【动手实验】 用打火机电子点火电击牛蛙坐骨神经,观察牛蛙反映?结合动画演示反射传导过程。
设计意图 建立反射与反射弧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生命活动中生物体的结构功能观。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3.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到了哪些东西呢? 同学共同回顾,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及反射的概念, (2)反射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的,反射弧的组成 (3)还学会了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复杂反射,我们只有不断复习巩固,才能强化这种复杂反射。希望我们每位同学能持之以恒地强化这种复杂反射,努力开创美好未来!
设计意图 区分反射的类型,总结本章节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进行的神经结构——反射弧 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反射弧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应 (3)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神经系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所以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尤其是重点知识: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难点知识:反射完成的过程,都比较抽象并很难理解,如处理不好则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得达到真正的知识落实,所以我的教学方法采用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改良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逐步获得知识,并最终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提高知识的落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