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之《尚书》第三内容简介 习题 原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梳理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经典常谈》之《尚书》第三内容简介 习题 原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梳理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5 19:4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经典常谈》之《尚书》第三内容简介+ 习题+原文
内容简介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 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 ”,有关军事的叫“誓 ”。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 ”,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 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 自然一切解决。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 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 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古今之争 ”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 时期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
《尚书》记事比较是间接的,记言比较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发展于记事文之先。商代甲骨卜辞大 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
《尚书》称为经,始于《荀子》, 到汉代普遍。所谓“微言大义 ”,其实就是各自的历史哲学和政治 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负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
东汉初,杜林在西川的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经贾逵、马融、郑玄作注,《古文尚书》才显于世。 张霸作《古文尚书百二篇》伪书。
三国时王肃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及孔安国《古文尚书》, 并带着孔安国的传,用力阐明儒家 的“德治主义 ”。与《尚书》原有“鬼治主义 ”相冲突。东晋梅赜献于元帝。伪《古文尚书》孔传和马郑 注的尚书并行。唐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尚书正义》便用伪《古文尚书》。
南宋吴械、朱子,元代吴澄,明代梅鷟,清阎若璩、惠栋、丁晏证伪。
习题演练
一、综合题
(一)
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 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一起带领观众进入到 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 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 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 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
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字中蕴藏的人生感悟、社会哲思, 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虫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 境。
B.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 面。
C.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 面。
D.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 境。
2.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增删字 词,但不能改变原意。
(二)
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 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一起带领观众进入到 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 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 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 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典籍里的
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
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字中蕴藏的人生感悟、社会哲思, 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典籍里的
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 腻情境。
B.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 大场面。
C.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 大场面。
D.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 腻情境。
5.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增删字 词,但不能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读通鉴论 ·叙论四 王夫之
治道之极致,上稽《尚书》,折以孔子之言,而蔑以尚矣。其枢,则君心之敬肆也;其戒,则 怠荒刻霰,不及者倦,过者欲速也;其大用,用贤而兴教也;其施及于民,仁爱而锡以极也。以治唐、 虞,以治三代,以治秦、汉而下,迄至于今,无不可以此理推而行也;以理铨选① ,以均赋役,以诘戎 兵,以饬刑罚,以定典式,无不待此以得其宜也。至于设为规画,措之科条,《尚书》不言,孔子不 言,岂遗其实而弗求详哉?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
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故封建、井田、朝会、征伐、建官、颁禄之制, 《尚 书》不言,孔子不言。岂德不如舜、禹、孔子者,而敢以记诵所得者断万世之大经乎?
《夏书》之有《禹贡》,实也,而系之以禹,则夏后一代之法,固不行于商、周;《周书》之有 《周官》,实也,而系之以周,则成周一代之规,初不上因于商、夏。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何以足,何以信,岂靳言哉?言所以足,而即启不足之阶;言所以信,而且致不信之咎也。
孟子之言异是,何也?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 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与《尚书》、孔子之言背道而驰。勿暇论其存主之敬怠仁暴, 而所行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于死亡。三王之遗泽,存十一于千百,而可以稍苏,则抑不能预谋汉、 唐已后之天下,势异局迁,而通变以使民不倦者奚若。盖救焚拯溺,一时之所迫,于是有“徒善不足 为政”之说,而未成乎郡县之天下,犹有可遵先王之理势,所繇与《尚书》、孔子之言异也。要非以 参万世而咸可率繇②也。
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勉自竭以求合于圣治之本;而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即一代而 各有弛张,均一事而互有伸诎,宁为无定之言,不敢执一以贼道。有自相跖盭④者矣,无强天下以必从 其独见者也。若井田、封建、乡举、里选、寓兵于农、舍笞杖而行肉刑诸法,先儒有欲必行之者矣。
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昌也。 尽破天 下之成规,骇万物而从其记诵之所得,浸使为之,吾恶知其所终哉!
(节选自《读通鉴论》) 【注】①铨选:选才授官。②率繇:遵循,沿用。③诎:同“屈”。④蹠盭(zhí lì):乖舛,谬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稽《尚书》 稽:考察 B.君子不以垂法 垂:接近
C.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 会:聚合 D.浸使为之 浸:逐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仁爱而锡以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无不可以此理推而行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初不上因于商、夏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存十一于千百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提出治国的要领, 即君主要遵守制度,戒除懈怠,做事不过分苛刻,任用贤者以兴教 化并且能够对百姓施加仁爱。
B.作者认为,古时的法制能否限制今日发展,今日的法规能否决定以后的事情,往往在于君子是 否愿意以之为规并将其流传。
C.作者认为,战国时期的统治者穷兵黩武,听从兵、法、农等家的学说主张,对百姓实施暴政, 将三王遗留的美德挥霍殆尽。
D.《读通鉴论》一书既推求政事得失的根本,使其符合于圣人治理的根本,而且能够就事论法, 通过议论来发表个人的见解。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袭 《周官》 之 名 迹 而 适 以 成 乎 狄 道 者 宇 文 氏 也 据 《禹贡》 以 导 河 而 以 益
其 溃 决 者 李 仲 昌 也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饬刑罚,以定典式,无不待此以得其宜也。
②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何以足,何以信,岂靳言哉?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孔子最初编《尚书》时有 100 篇,但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大半。《史记》记载,汉文帝时, “欲求能治《尚书》者”。济南有个叫伏生的前朝博士,他在秦始皇焚书时将《书》藏在墙壁中,但 后来因为秦灭之乱,所藏之《书》只剩下 29 篇。伏生所传的本子是其学生用当时的隶书钞录的, 这就 是东汉以来所谓的《今文尚书》。之后,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拆除孔子故宅墙壁时发现了一批 竹简,其中就有一部用先秦文字写成的《书》经。经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这一版本的《书》经比 《今文尚书》多 16 篇,这就是常说的《古文尚书》。
然而,孔安国的这个本子未能引起重视,而是被放在了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只在私下流传。 直到西汉末年,天禄阁秘书刘歆认为《古文尚书》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一场“今古文之争”。原来, 汉武帝时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尚书》门下,也立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汉哀帝时,刘歆 想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这四部“古文”经典立博士,但遭到已有的五经 博士的强烈反对。
之后,在西晋永嘉之乱中,今、古文《尚书》再次散失。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上了 一部《尚书》,其中包括《今文尚书》 33 篇,《古文尚书》25 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
书》,就是《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也就是梅赜所献版本。
关于《尚书》的争论中,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及所附《孔安国传》的真伪是最大的公案。 从唐代开始,即有人怀疑《古文尚书》并不可靠,宋元明三朝的质疑者更是不乏其人。南宋时期,朱 熹曾提出疑问,“出于孔氏者多分明易晓,出于伏生者都难理会”。作为儒学的宗师级人物,朱熹的 怀疑态度对后朝学者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当然,辞章难易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怀疑者认为《古文尚 书》词句清通平顺,不类先秦文字;维护者也可以认为《今文尚书》未必篇篇诘屈聱牙,也有与古文 诸篇相似的。清朝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考据真伪,并进而倒向“废立”的危险边缘。
以现代“文献学”或“史学”的立场,“真伪”问题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对清代学者而言,《古 文尚书》的价值和地位不能完全由“真伪”考据来决定,因为考据的层面之上,还涉及义理的问题。 大体而言,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或有篡改修饰的伪作嫌疑,但其义理纯美,加之历史悠久, 不能简单地以“伪”而废或以“正”而立。
事实上,《尚书》“真伪”的关键问题在于“原本无存”,无人知道何本是“真”,即便被认为 是真的《今文尚书》也只是伏生口述,并非原本。更何况,《尚书》中关于虞、夏及商代的部分文献 是根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修饰、补充甚至篡 改的成分。在“原本无存”的情况下,过分纠结于“真伪”而否定其中的义理和历史价值,也同样是 不可取的。
(摘编自金满桃《穿越千年读<尚书>》,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因散佚造成“原本无存”的情况,这是《尚书》“真伪”难辨的关键所在。
B.孔安国整理的《古文尚书》因被束之高阁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未能得到广泛流传。 C.受战乱的影响,《尚书》散佚大半,后来经过不同的人整理,出现了多个版本。
D.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义理纯美、历史悠久, 我们不能仅因其有篡改修饰的嫌疑而废止。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叙述《尚书》的流传过程,为后文论述有关《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奠定论证基础。
B.文章写《尚书》现在通行本是梅赜所献版本,是为了论证梅赜在《尚书》流传中的重要贡献。 C.文章引用朱熹之语,是为了证明从唐代开始即有学者质疑《古文尚书》的可靠性。
D.末段从三个方面论述过分纠结于《尚书》的真伪而否定其义理和历史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生所藏《尚书》是孔子所编百篇《尚书》的残本, 其因在孔安国整理本后出现而被称为《今
文尚书》。
B.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设置了讲授五经的博士,并专设博士讲授《古文尚书》和《今文尚 书》。
C.关于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的争论从唐代已经开始, 清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 考据真伪。
D.梅赜所献《古文尚书》遭受怀疑的主要原因是其词句清通平顺, 不似先秦文字,所以辞章风格 是辨别《尚书》真伪的关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伪托之书”,是古代文人以“托古传道”为旨而编辑撰写的书籍,其绝大部分属史书,因而伪 书大多是伪史。伪史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当晋宅江、淮,实膺正朔,嫉彼群 雄,称为僭盗。故阮氏《七录》, 以田、范、裴、段诸记, 刘、石、符、姚等书, 别创一名,题为《伪 史》。”刘知几笔下的伪史就是在古代“尊古卑今、贵远贱近”的风气下,一些文人“假借他人之名 以传其书”而伪造的史书。
据《汉书 · 艺文志》载,早在先秦时期托古伪书就已有“儒家托于周公,农家托于神农,道家托 于黄帝”的说法。纪昀在主持编修《四库提要》时,对伪书现象感慨道:“夫古书日亡而日少,淳风 之书独愈远而愈增,其为术家依托,大概可见矣。”那些“托古传道”的伪书编撰者,大多是依托他 人之名来传播自身思想,推介个人作品的。
既然很多史书在彼时已经被厘定为伪史,为何又被存留下来并加以研究?今日看来原因似乎非常 简单,即伪书还有一定的价值,很多伪书的学术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还很高。仅以东晋时 期的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为例,明末清初考据学大师阎若璩沉潜三十余年,从篇 数、篇名、历法、典章制度、文字句读、地理沿革等方面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精细考证,得出此书 乃后世假托古人而作的定论,使悬置学术史千百年来的疑案得以破解。但其后三百多年来,该书依旧 在《尚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究其原委,就是伪造的《古文尚书》中的很多文字,辑录于东晋以前 的一些史书典籍,而这些史书典籍到了阎若璩所处的明末清初时期,大多已经散佚失传了,所以伪造 的《古文尚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再比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经过缜密详尽的考辨,认 为《海内十洲记》乃托名东方朔而撰,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伪书,但同时又指出该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 上具有一定地位。再比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认为《神异经》乃托名东方朔,《汉武故事》《汉 武帝内传》系托名班固,这些伪书的文学价值一方面在于“词条丰蔚”“字句妍华”,足供采摭,增
广见闻;另一方面在于它们是六朝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唐传奇、宋话本以及明清小说均产 生了深远影响。
事实上,我国历史上诸多伪书之所以是赝品,绝不是因为其所记述的内容是假的,而是由于作者 或著作成书的年代不真实。诸如此类的伪书,如果厘清作者的真实情况或者成书的具体年代,那么是 可以有选择地对其加以利用的。伪书的作者几乎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子,如伪造《孔子家语》《孔 丛子》和参与伪造《古文尚书》的三国魏人王肃,就是当时朝野所公认的饱学之士和知名经学家。而 实践表明,无论是《孔子家语》《孔丛子》,还是《古文尚书》,这三部书均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史 料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伪书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按照章学诚的观点,一旦确定了伪书作伪 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年代,其思想价值、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语言学价值、艺术价值、药学价值和史 料价值等也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摘编自刘金祥《古代“伪托之书”的价值》)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伪书大多属于伪史,为古代文人的依托之作,即是古人以“托古传道”为旨而编写的书籍。
B.纪昀举淳风的书离他的时代远反而增多的例子,说明有人托淳风的名来著书。 C.虽然伪书是赝品,其作者或著作成书的年代不真实,但其记述内容都是真的。
D.很多伪书中的内容虽与其所伪的时代不合,但我们通过这些史料,可了解伪书作者所处时代的 思想和学术。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内容,为人们追溯了“伪史”一词的由来。
B.第三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设问行文,观点明确,体现出作者清晰的论证思路,结构合理。
C.第四段采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如果考辨伪书作者身份或成书年代,就能更好地挖掘伪书的价 值。
D.文章在介绍伪书的历史和目的的基础上,强调了伪书存留的意义和价值,论述重点明确。
16.下列选项,不能选作原文最后一段论据的一项是( )
A.《银海精微》虽伪, 然托医药大家孙思邈之名而获流传,却能“辨析诸症颇为明析 ”“其法补 泻兼施,寒温互用,亦无偏主一格之弊。”
B.《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在考辨伪书时, 认为《子华子》“其书理致肤近, 而持论不甚诡于道, 文字亦春容雅则,至宋世一时盛传”。
C.刘炫《鲁史记》今不传。“炫经术冠绝, 史笔或非其任,而博学强识,时莫与伦。且隋世古书 存者尚伙,炫所采录,必多可补前史之缺。惜亡从见之矣。”
D.胡应麟认为伪书要注意:“核之《七略》, 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 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四、写作题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说在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 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尚书》中则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 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所谓“直而温,宽而栗”,意思是梗直者加以温 和,宽厚者加以明辨。而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 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可见,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
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综合题
(一)
1.A
2.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
(二)
3.B
4.A
5.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6.B
7.D
8.C
9.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 昌也
10. ①用它来整治刑罚,用它来规定典章,没有一个不是依赖这个而得好处的。②孔子说:“使 食物充足,使士兵充足,百姓守信。”怎样才能充足,怎样才能诚实可信,难道是不愿意说吗?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1.B
12.B
13.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4.C
15.B
16.D
四、写作题
17.【参考例文】
不拘泥于细节
蔺相如不拘泥于廉颇口出恶言,于是将相和的故事流传千古;诸葛亮与诸蔼谨不拘各侍一主,兄 弟情感依旧完好;卓文君不拘于司马相如的家境贫寒,于是一曲《凤求凰》成就千古姻缘。不拘泥于 细节,让生活更美好。
不拘泥于细节,让友情更坚贞。
卡耐基的许多朋友被认为是怪人,而卡耐基认为他们的本性和我们一样,只是与我们生活习惯不 一样而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又怎么有完全机同的人呢?如果拘泥于这些细微 末节,你终将成为一个孤僻的人。关羽义气,张飞粗鲁,刘备文雅,三个性格迥异,但桃园三结义又 如何尝不是民间流传的佳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祖宗留下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呢?
水浒一百单八将,谁又完全一样呢?李逵大大咧咧,宋江义气,时迁鸡鸣狗盗,哪一个不是个性十足? 但一百单八将的情义却实让人羡慕。
不拘泥于细节,让亲情更温暖。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从儿童到少年,中年,这个避风港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当青春 期的我们遇上更年期的他们,争吵,矛盾又怎能避免?难道我们又该因此而记恨一辈子吗?于是“树 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大儿子因为疑心父母偏心小儿子,于是与 父母老死不相往来。最后父母为了见大儿子只好以他不负养老费的名义将儿子告上法庭。如果大儿子 不拘泥于那一点细节又怎会落到如此地步。不拘泥于细节,别让亲情失了颜色。
不拘于细节,让爱情更甜蜜。
当司马相如遇上了卓文君,他不嫌弃她是再嫁之妇,她亦不嫌弃他出身卑微,于是在那个礼法的 时代铸就了一曲千古绝唱。只要是爱.我卓文君当垆卖酒又有何妨?当简 爱遇上罗契斯特,当爱的火 花擦出的那一秒,管你是多少个孩子的父亲都无所谓。即使最后罗契斯特残疾了, 简 爱也未曾拘泥于 他的身体。让我做你的眼,你的腿,感受这个世界.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苦守一个有头无尾的结局,
一舟一人,守候一辈子。若傩送不拘泥于细节,那美丽的凤凰古镇中又会多一对恩爱夫妻,又怎么有 那句“那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满目凄凉呢?
不拘泥于细节,让友情更坚贞,让亲情更温暖,让爱情更甜蜜,让生活更美好吧!
18.【参考例文】
方圆相济,修身养性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习惯于给原本中性的性情词染上评价色,外向大方为善,内敛沉默为弊;温 柔宽厚为善,严肃高傲为弊;圆为善,方为弊……
依我刍荛之见:方者,存弊也;圆者,存弊也。方圆相济,乃是修身养性之真义。
方者,我将其定义为人固有之质,正如置玉壶中的冰心,似出淤泥的芙蓉,自然无繁饰,是个体 鹤立的高蹈姿态。
人之出生,并非一张白纸,冰心虽清却有其寒,芙蓉虽雅也有其弱,有人天性爽直,有人天性宽 厚,有人温柔,有人高傲……总而言之,物之不齐。固守天性不改,虽有顽童的天真可爱,但与他人 相交时,总难变通,难免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 ”的寂寥与落寞,“举世皆浊我独清 ”的自抑与痛苦。 古有言:“水至清则无鱼”,若人们一味执着于自己的原有性情,而缺乏对社会性品性的探索,就如 同那毫无杂质的清水虽澄澈但无生命之气。因之,固守的原有品性,是很难立于这苍茫中咏叹抒怀的。 故而养性当学《尚书》:直而温,宽而栗。
圆者,我将其定义为与世俗之意相合的性情,是外在世界给予我们的规训,是在个体融入社会时 必要经历的打磨。
龚自珍在《明良论》中曾批驳过这样的为官之人,他们经过一番驯化磨砺后,为人圆滑,深谙为 “清闲官”之道,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主上器重。致仕后教育子女也是愿其子孙事事以退缩圆通为老 成。诚然,能够拥有一颗敏感圆融之心,不与外物相忤,是一件好事,但若事事如此,没有原则,甚 至只把这单一的品性奉为处事圭臬,恐怕不妥。修身是“圆化”的过程,纵使“圆”但也应该如那粒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铜豌豆,有外在的圆融通透,也有内在的铮铮铁骨。
傅雷先生教育其子: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诚哉斯言,人既要保留原 有的天真之质,即“方”的部分,也要走进社会的手摇炉历练,成就“圆”的部分。但揆诸当下,人 性之方被磨砺得缺乏棱角,人性之圆被过度赞美歌颂,发达工业社会一味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 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正在流水线上被打磨生产。
而你,在那条流水线上吗?
原文: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 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 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 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 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 ”, 《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 “雅言”① ,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 称为“誓 ”或“诰 ”,后人便用“誓 ”、“诰 ”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 ”,有关军事的 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 ”;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② 的。这些辞有的是 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 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 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 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
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 倒是真的。那时代 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③ ; 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 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 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 “ 尚 ”,“上 ”也; 《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④ 。“书 ”上加一“ 尚 ”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 称为“经”,始于《荀子》⑤ ;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 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 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⑥。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 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 他 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 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 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 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 子是用“古文 ”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 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
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 ”或“家法 ”,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 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 三博士,地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 完整无缺的。他们说, 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⑦ !这二十九篇,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 ”经传数十篇,其 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 ”写的;所谓“古文 ”,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 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 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 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 ”,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 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 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 ”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 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⑧。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 明王之道甚大。“道 ”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 “思以其道易天下 ”⑨ , 所以主张通经致 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 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 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 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 ”经典中《逸礼》即《礼》古 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 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 ”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 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⑩。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 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 尚书》, 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的亡佚了罢。 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 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 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
序》, 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 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 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 並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 , 又 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 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 ”,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
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 , 以合于东汉儒 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 ”,满纸都是仁义道德 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 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 ” , 正是他伪作的《大禹谟》里, 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 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 ”,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 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 自然一切解决。 ”这 叫做“鬼治主义 ”。“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 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 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 。看 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 ”思想的, 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 ”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 早已是“德治主义 ”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 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 ; 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 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 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便拿来献到朝廷上去。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 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才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 一了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 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 经正义》; 高宗永徽四年(西元 653 年),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居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 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便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更没人理睬了; 日子一 久, 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 的时候。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裨传》十三卷
⑩ , 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 ”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o。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 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 ”、“道心 ”的话解释 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 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 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 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 第二 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 两书辩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 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馀论》, 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 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 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 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的劳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 其中也还该分别的看。照近人的意见, 《周 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 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 记的。这么着,《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注释:
①“雅言”见《论语 ·述而》
②《说文》言部:“谟,议谋也”。
③《说文》书部:“书,著也。”
④《论衡 ·正说篇》。
⑤《劝学篇》。
⑥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
⑦《论衡 ·正说篇》
⑧《汉书》本传。
⑨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 · 言公》上。
⑩《后汉书 ·杨伦传》。
⑩《家语》托名孔安国,《孔丛子》托名孔鲋。
⑩桓谭《新论》作五十八,《汉书 ·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⑥见真德秀《大学衍义》。所谓十六字是:“人心惟危,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伪《大 禹谟》里,是舜对禹的话。
以上引顾颉刚《盘庚中篇今译》(《古史辩》第二册)。
《晋书 ·荀崧传》。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
见《朱子语类》七十八。 [参考资料]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序例》及卷三十六《伪孔安国序》。顾 颉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辩》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