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带解析)
一、选择题 ?(共15题)
1. 1945年秋,毛泽东在重庆将词《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先生。毛泽东此次重庆之行
A.签署了“双十协定”
B.组织1946年政协协商会议
C.发表了《八一宣言》
D.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 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
B.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
C.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D.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3.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于1936年和1945年分别在西安与重庆进行了谈判,对于这两次国共谈判叙述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两次谈判国共两党的目的一致,但谈判的结果不同
B.两次谈判的结果说明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C.两次谈判中美国对国共两党谈判的态度与政策相同
D.两次谈判国民党都是为了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
4. 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2·1·c·n·j·y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和平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5.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 2-1-c-n-j-y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6.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里的“三个战役”是指 21*cnjy*com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进攻等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战役
C.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D.渡江等战役
7.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1教育网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8. “此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此役”是指 21·cn·jy·com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来源:21cnj*y.co*m】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C.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
10. 据统治,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华北和华东的农业基础良好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11.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反映的史实是①渡江战役???②挺进大别山???③三大战役???④解放南京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21cnjy.com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 下图是1949年1月10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新四军的敌后抗战
B.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C.百团大战的辉煌战果
D.三大战役的重大进展
14.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5. 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A.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B.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C.建立起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二、非选择题 ?(共1题)
16.材料一 ?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马佳:《刘帅为什么拒看战争片?》《羊城晚报》2010.6.9 “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摘自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材料二 当然,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毛泽东,也非常清楚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巨大号召力和形象感染力。平型关战斗当天,在前方只报“数百”,具体歼敌数还不明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对外宣布“将敌万余击溃,击毙甚多”,其目的也即在此。受此影响,抗战开始后不久,各部队就一律采取了数字加倍上报和加倍发表战果的做法。此一策略虽然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显示了相当的宣传效力。 ——杨奎松:《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作家文摘报》2010.6.22 国共双方对于歼敌数量的统计也全然不同。比如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全解》记载为“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改编2.8万余人……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计有:阵亡2.5万余人,负伤9.8万余人,失踪1.1万余人。合计13.6万余人”(第四卷第362页)。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是“歼匪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戡乱战史》第十五册第127页,1984年3月第1版)。两方数据一比较,解放军认为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国民党只承认三十余万人,解放军承认损失三万六千余人(不含负伤数),国民党则记载为四十万,即便把负伤者算进去,也远远达不到国民党方面的标准。 遗憾的是,由于大部分档案未能得到公开,后世治史者就只能根据以前的“宣布”来治史,加上以往两岸交流的阻塞,导致各说各的,许多战果经过数十年之后仍旧无法得到统一,这就给治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而这些“宣布”在没有得到两岸档案的比对,又或者没有条件去证实时,“矛盾”就会在正式出版物中继续延续下去,并流传开来。 ——胡博:《“复活”的军团》材料三 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80页材料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反而成为中国内战的开端。中日战争期间不断在华北日本占领区发展游击队的中共军队,战后迅速扩张至东北。而二次大战结束前立即占领满洲国的苏联,一方面拒绝撤军,另方面则扶持中共军队接替对东北的占领。直至民国三十五年苏军始从东北撤离,蒋中正亦派遣了最精锐的国军部队前去接收东北,内战遂于此时爆发。美国曾派遣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国共冲突,然国共双方皆缺乏停火诚意。国民政府本应利用战后复原的机会,努力经营已残破不堪的民生经济,然而大小官员以胜利者姿态回到东部,贪腐横行,接收一时被认为“劫收”。内战使得修养生息的期望顿成泡影,高额军事开支迫使国民政府采取错误的金融政策,随后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效能愈益低落。然而致命的打击仍来自战场的失败。……民国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十二月七日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台北。在情势危急的内战中,国民政府仍试图进行宪法的制定与实施。……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于南京集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摘自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第189到191页。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中,晚年的刘伯承元帅与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对国共内战有何相同看法?他(她)们是依据什么价值尺度来评价这场战争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在歼敌数量的统计上有很大分歧的原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在“国共内战”表述着力点的差异。如果让你来编这段教科书,你将怎样处理?21·世纪*教育网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言简意赅。)【版权所有:21教育】
第17课 解放战争(解析)
1. 答案:A【分析】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到重庆谈判,经过商谈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B项是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内容;C项是1935年中共颁布的;D项是1937年的。所以答案选A。 2.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和平方案”不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而是指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和平协定》,图中人当然没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材料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并不是缺乏正确判断,而是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所以对漫画理解正确的只能是C。 3.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可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于1936年和1945年分别在西安与重庆进行的两次谈判,是在不同背景下进行的,第一次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两党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是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发动内战做准备而提出谈判,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4. 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46年”,内容“国军已攻下张家口”。材料表明,此时国民党发动了内战,要消灭人民民主力量,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已不存在。B、C与史实不符,D发生在1949年。故答案为A。 5. 答案:C【分析】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故选C。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故排除A;政协会议是参政议政机关,故B说法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故排除D。 6.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西柏坡可知战役发生在1949年之前,因此排除D渡江战役; AB发生在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阶段;C项是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打败了国民党的主力。C符合题意。 7.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渡黄泛区以后……淮河岸边……司令员刘伯承”的信息说明当时解放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阶段的序幕,故B项正确;A是抗日战争;C是三大战役;D项是渡江战役。 8. 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由材料中“此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等信息可判断出这一战役是辽沈战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9.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49年5月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和解放军在上海表现”说明中共以及解放军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故C符合题意。 10.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据材料判断,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景,最根本的原因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鼓舞。 11.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诗句中“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的信息可知是渡江战役的胜利,故①④符合题意,本题选择B项。? 12.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1948年底,,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可知,文化古迹在北京,应该是C. 平津战役。 13. 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可知此纪念章是为了纪念淮海战役的,结合所学知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150人,所以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14.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歼敌于“淮河以北”和歼敌于“长江以北”的地理位置或者地理范围就可以判断出这一战役只能是淮海战役,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其他几个选项并不符合材料中的“地理范围”。 15.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故本题选择B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6. 答案:(1)相同看法:当年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有极强的破坏性。价值尺度:人性、人权。(2)原因:处于战争的特殊需要(鼓舞己方士气、打击对方);阶级利益的差别所致;启示:看问题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客观的进行分析;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3)差异:大陆——从军事角度,宣扬这场战争的伟大与辉煌;台湾——从政治角度分析内战的起因及曾经执政党的失误。如果我来编这段教科书,我将从多个渠道(如:大陆方面、台湾方面、美国方面等)获取相关史料,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客观公正的还原这段历史。
(4)看法: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是,只要有战争,就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反对遇到问题就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和反映;为了反对和制止不义的战争,必要的时候,也要进行战争。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