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5.2《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5.2《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课件(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疆专用)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8 19: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汇报项目12345678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思路教学过程特点板书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一、说教材
提升能力:
作者表达方法
观察景物特点
已有认知:
篇章结构明晰
内容浅显易懂
语言优美爱读
二、说学情三、说目标1.通过边读边想像画面、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同时借助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巧妙。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逐步学习这种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四、说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文的内容特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和富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能够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巧妙。而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感知,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从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中教师引领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巧设问题,制造“疑惑”,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与准确。
五、说思路五、说思路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关于小兴安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激发大家对小兴安岭的向往之情,也为课文的阅读积累了直观形象。
六、说教学过程(二)紧扣中心,感知 “美丽”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讨论,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学生找出后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哪个词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特点?说说“景色诱人”是什么意思。本课比喻句较多,我将抓住这些比喻句,让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本课作者比喻的精当。
六、说教学过程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中把小兴安岭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解把小兴安岭比作花园,说明花草树木多,非常美丽;比作宝库说明物产丰富,非常富饶,再沿着“美丽、富饶”这条中心线索,理解课文顺序和作者的思路就容易了。六、说教学过程 从课题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我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美丽”,找出主要段落,提问: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课文的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丰富”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我将要采用“教、扶、放”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春、夏”两段,辅导学生自学“秋、冬”两段。
六、说教学过程(三)抓住题眼,突出重点   在这里我紧扣课题,由“美丽”一词带动全文:小兴安岭到底怎么美丽?这个话题激起了孩子们的阅读期待。这时我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有顺序地描写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四)引导比较,感受“美丽”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每一段,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抓住文中用词准确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春、夏、秋、冬的小兴安岭景色各异,根据课文特点,我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多重组合,将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四)引导比较,感受“美丽”
在教学二~五段时,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一个旅游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到小兴安岭去游览,并说说理由。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小兴安岭的初步印象。文中规范优美的语言是他们阅读的载体,于是老师巧妙地将他们引入与文本的更深入的对话:课文是怎样描述这样的美景的呢?孩子们在自己有滋有味地个性化的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琢磨词语的精妙,从而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六、说教学过程 比如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枝叶”一句中的“抽出”一词,同学们通过换词法,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抽出”更形象,更准确写出了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品读中,还可以模仿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姿势,如,俯下身子喝水,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水中倒影的小鹿,用舌头舔自己脚掌的黑熊,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的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四)引导比较,感受“美丽”
秋冬两段比较简单,适合自学,于是教师提供给他们一个宽阔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为了调动他们个性化的感悟,我让他们以“小画家”、“小摄影师”的角色走入文本,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学习后再对话交流。

六、说教学过程(五)感情朗读,感悟“美丽” 朗读有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课堂中老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把它们多练一练。在指名读书的过程中,让他们愿意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喜欢的背诵方式,可以想象情景背诵,可以抓住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背诵,还可以看着插图背诵。
六、说教学过程(六)课外练笔,拓展“美丽”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的结尾,老师让他们也写一写自己的家乡,让孩子们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而激发孩子们也来热爱自己的家乡。

七、说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重点段落,渗透学法引导自学,提升能力本课的教学特点七、说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刚步入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还停留在二年级,如采用“默读-批画-体会-朗读”这样的单一形式学习,学生会感到有些枯燥,这就需要老师引领,创设情境依然是比较好的选择。故在入课时,我就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小兴安岭,学生就需要了解小兴安岭各个季节不同景物的特点以及什么美、怎么美,从而再向游客们介绍。这就使得学生潜心读文,品读作者的用词,在每个重点段落学习之后设计了“优秀导游评选”,以求达到有感情朗读和积累优美语言的目的。
七、说特点(二)重点段落,渗透学法
文中第二部分总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描述的。教学时,我采用“给句子排排队”的方法让学生屡出作者的观察、写作顺序,让学生注意到句子之间的关系。三年级重在段落的教学,而要把段落教扎实,就要使学生清晰地知道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构成一段的。教学的同时不断总结学法,并从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换词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和巧妙。在板书的时候我也是有目的的书写板书,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按照板书就能够复述出这两段的内容。
七、说特点(三)引导自学,提升能力
引导学生依据学法自学“秋季和冬季”的段落,体现“教、扶、放”的原则,教师适时点拨:根据上两段的学法,通过“找本段共有几句话?都写了什么?哪些词语准确生动,感受到什么?”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但经过恰当的点拨,相信学生们能够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八、说板书敬请批评指正